近年来,“逃离工科”成为全球工科教育的最大尴尬。
对于那些已经选择工科的学生而言,转专业、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似乎都在使出浑身解数逃离本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的小宋便是如此,她说:“女生学工科并不占优势,工科专业就业时性别歧视会更大。来中国传媒大学之后辅修了新闻学的双学位,考研时就选择了新闻学。”而同班的小赵,因为同样的原因,辅修了日语专业。在校园论坛上,还有人这样写道“如果我还没有逃离工科,那一定是在逃离的路上”。
如今,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一语道出工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2000年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4%,而到了2010年减至30%。
大洋彼岸的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缺口大 生源少
工科教育遇冰火两重天
《2009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集中在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更是有增无减,清华大学(微博)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不少状元首选。另有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选择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各省份前10名分别是83人和77人。相比之下,报考工科的状元就要少很多。
工科专业不仅高分报考者下降,整体招生比例也在不断降低。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2000年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4%,而到了2010年减至30%。
与报考情况相对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机,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对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工学招生比例偏低,远未达到制造业人才需求。一方面是政府对工程教育的日趋重视,一方面则是选择工程领域就读的大学生正日渐短缺。
某工科教师表示,以前工科专业可以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大家都以当工程师为荣,而如今,国家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等,却都坐起了“冷板凳”—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又不高,很多学生都不愿报考。特别是金融业高管们高薪的诱惑,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目标。工科教育冰火两重天,亟待受到重视。
事实上,国外工程教育近年来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以美国为例,2008年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而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大学工科生的“逃离”,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面临重重挑战。
在日本,二战之后政府实施的奖励产业振兴的政策,工程技术产业比例较高,技术人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很高,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很多。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金融、证券、房地产业的发达,与之相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工科专业已难以招到昔日的尖子、奇才。
高就业高收入
工科生逃离已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