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在广东吹响创新驱动号角的背景下,作为深圳重点高校的南方科技大学再次引来社会关注的目光一一
开办两年多来,这所被赋予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改革“标本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有哪些得失?在提高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打通高校产学研链条等关键问题上,这块“试验田”能否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示?在高考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这所年轻的学校又将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近日,我们专访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铭。作为省政协委员,他的首份提案正是围绕“创新驱动”与“高校转型”两大关键词展开。
创新驱动▶▷
在科技成果转化受益上持有人占大头
问题:广东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在您看来,高校应如何发挥原始创新的“引擎”作用?
李铭: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省产业逐步实现以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近期,省委省政府在正式报告中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支撑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举措,我认为省委省政府的这个方针是很有远见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有创意、有探索精神的学生,通过基础应用研究产生一大批原创知识和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不过在国内的研究型大学里,如今能够注重教学的同时,把研究、研发与原创知识的制造摆在重要位置的还是不多
问题:您认为,研究型大学如今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实现打通“产学研”链条?
李铭: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在这方面,我国在体制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促进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应多个层面鼓励大学科研人员在完成科研教学的前提下,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且与企业发生各种形式的合作。例如,成果转化以后,教师可以在企业持有技术股份,同时也可以担任企业出资人的角色;一些持有成果的大学教师,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停薪留职,到企业里当技术顾问;学生带着科研成果创业,学校能否给予保留学籍,或者采取弹性学分制等等。我认为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应该成为产生成果的孵化器。
问题:有种意见提出,如今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出在校内专业转化机构的缺失,您怎么看?
李铭:确实,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各研究性大学设立比较强大的成果转化中心。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校内自设的技术转化机构都是很强大的,比如康奈尔大学,专门有一个副校长分管技术转化中心。他们有明确的制度和办法,用技术转化所获得的资金和条件扶持技术成果的形成,支撑他们不断申报专利,维护专利。这样的好处在于,成果能够得以高效转化,专利也不怕被剽窃和侵犯,我认为值得借鉴。
问题:南科大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没有进一步突破?
李铭:我们制定了一些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例如明确规定,从科研过程到转化为成果,甚至转化为生产力成立企业后,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分配上,都是成果持有人占大头,而学校只占小部分。
大学建设▶▷
50亿元建高水平大学宜采取竞争性分配
问题:我们留意到,为了补足创新驱动中“科教”这块短板,我省近期也投入“大手笔”,5年投50亿元建立高水平大学。在您看来,这块大蛋糕应怎么分?高水平大学怎么建?
李铭:我认为,从省里的创新驱动战略角度来讲,这50亿元不是一般办大学的经费。办高水平大学应该主要指的是办研究型大学。设立一批具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先导作用的题目,进行应用基础性研究。围绕创新驱动,如设立信息产业、智能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生命健康等若干重大领域的基础课题研究。
因此我认为,这50亿元不应采取按学校平分的机制,而是采取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哪个学校哪些教授有能力拿下哪个领域,就提出你的设想,通过专家评判,竞争获得资金。将这笔资金集中在比较有力的几个拳头领域上,支持一批教授团队在基础应用科学上提出一些原创的知识技术,可能对于支撑省里的创新驱动战略更有效。
人才培养▶▷
南科大首届毕业生过半被世界名校录取
问题:您刚才提到,高校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两年,南科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都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李铭:南方科技大学从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以来,我们就试图建立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学,以教学和科研并重为办学方针。
南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无论是理科、工科、生命科学,实验教学都是基本的环节。建校几年来,我们在实验课上的排课占了总课时的30%,大大超越国内其他的理工科学校。与此同时,我们比较注重学生学习课程的搭配。除了基础必修课,数学、物理、化学等,我们还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学生能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上给出空间。
在南科大,大一大二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才分,为学生选专业打下夯实基础。课堂教学基本采取英语授课,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读、说能力,培养学生直接通过英文文献资料进行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
跟其他学校更不一样的是,我们实行弹性学分制,本科生毕业修满120-130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而在国内其他大学一般理科要修够160个学分左右,工科需要约170个学分。
我们尝试实施书院制、导师制,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深度。新入学的学生可根据各书院的特点,自主选择加入南科大的任何一个书院。书院将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位导师,该导师为南科大全职教授,为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提供咨询意见,并负责带领学生参与科研,从中让学生学习怎么浏览文献,怎么做科学实验,怎么在科研上参与一些课题攻关,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会做科研。
问题:学校招收的首届本科生今年毕业生的出路如何?师生们在科研上的成果如何?
李铭:南科大首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共有29名,截至目前,已经有17人获得世界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有的还同时被6所名校录取。这一数据还在攀升中。
学校办学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成果。3年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421篇,其中JCR一区文章约占1/3,《Nature》杂志1篇,子刊约10余篇。当然,目前我们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跟社会企业合作,一些纵向和横向的竞争性课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问题:南科大学生数比较少,这种书院制教学是属于精英教学,您认为,学校这种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借鉴性有多大?是否适合推广到其他研究型大学?
李铭:目前,南科大在校生约1200人,今天秋季新生入学后,在校生规模可达2000人。即使这样,南科大也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人数少很多。但我觉得,每个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有影响的人才都是个别的,因此大量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和育出其中少量奇才是并不冲突的。不是说精英教育培养出精英的几率一定就高,只是相对而言,教授直接指导学生的几率、个性化培养的条件就更具备一些。我认为,决定性的影响是教育模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因此,所有大学都要以高素质培养作为达标的标准。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对招生更有利
问题:谈到拔尖人才培养,自然也绕不开高考改革。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进行,对南科大的招生是否会有影响?
李铭:这对南科大是有利的。过去自主招生在高考前,大约3月份前就开始报名,然后做综合素质测试,等到6月份高考结束,一些学生想再报南科大都没有机会了,因为错过了综合素质测试。从今年起,我们的报名从4月延续到6月,报考基数面比原来更宽了。现在来报名的学生已经有1000多人了。
问题:但是招生的成本也相应增大不少吧?
李铭:确实招生成本会更重。南科大录取一直采取“6∶3∶1”模式:即高考成绩占六成,综合素质测试占三成,学生高中平时成绩占一成。而且,所有报考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都会逐一面试,这一点我们今年仍要坚持,希望发现有特长和有潜质的学生。
就如有一年,重庆的一位中学校长推荐,他们有一名学生网络技术特别出众。我知道后马上派学校老师过去与这名学生和家长见面。我们认为,这样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将来的创造性是不可限量的。
问题:但按照学校这个招考模式,招收这种“偏才”“怪才”还是会碰到高考成绩的难题。
李铭:高考是必须的,教育部支持我们在招考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允许我们采取“6:3:1”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那些“偏才”“怪才”,但还是不能完全让这些非常有个性的学生脱颖而出。但是这种类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招考制度主要还是考虑绝大多数考生的情况。
问题:那您认为,今后高考改革后采取不分文理科,综合水平测试科目六选三计入总分等方式,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李铭:现在统一考试很难做到适合每个人个性化,因为它的组织工作量太大,也就是能比原来更加灵活而已。但是总体方向还是好的,给学生和家长一些选择权。我赞同高考不分文理科,文理分科后会让学生知识面很窄,尤其是在现在信息科学,网络科学,生命科学等这些前导性的科学领域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不掌握一些必需的基础学科,纯粹去搞文科,将来你的路会越走越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