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工贸学校)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江门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江门市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后的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江门市教育局领导下,在江门广播电视大学直接管理下,学校2012年试招生,2013年正式招生,13、14年连续招生人数超过600人的规模.
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室内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服务于江门社会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员6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9.7%,双师型占36.8%,中级以上职称占38.2%。学校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建立了:数控、金工、电工电子、机电、汽修、会计、英语、计算机、室内设计9个校内实训室和30多间多媒体课室。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在6家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了6个专业方面的学生技能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经过近二年多的创建和发展,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招生、教育管理、教学实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技术提升等方面已步入了规范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学校办成“更加和谐、紧贴社会、富有具特色”的名副其实的广东省重点职业学校,让广大学生更加向往、让人民百姓更为满意、让社会影响更具美誉,让学校发展更有潜力、更有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 2016年达到在校学生1800人,2017年达到在校学生2000人,2018年达到在校学生2100人,2019年达到在校学生2200人,2020年达到2300人的办学规模。形成合理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科学先进的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贴近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依托企业和江门电大两大资源,按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走“特、精、强”的发展道路,突出工科、经贸,紧贴江门市支柱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色学校。
重点突出做好九项建设工程:
1.现代化重点学校建设工程。以省重点中职学校建设为标准,五年内完成广东省重点中职学校的创建工作,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业结构建设工程。紧贴江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五年内,重点建设3至4个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骨干专业,建立和完善与所设专业相配套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五年内,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改革创新;每年组织中职师生开展4至5个项目的技能大赛、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竞赛传等活动,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
4.课程改革工程。围绕“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五年内,完成主干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推进“理论教学和实操一体化”教学,加强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学。
5. 服务产业发展工程。五年内,建设5个左右依托学校、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培联合体;建设10个左右校外实习实训示范基地。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投入,完成所有专业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套,以及学生住宿环境和条件的改善。
6.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五年内,争取教师编制达到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好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技能培训的训练,建立奖励机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老师的教育工作能力,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教师学历达到省重点规定的标准,现有双开师型教师的比例基本达到省重点学校的标准。到2016年基本建立一支在编与聘用制相结合为主的80人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符合需求的专职教职工团队和30人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7、精细化管理工程
五年内把学校建设成精细化管理特色学校,制定完善精细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管理台帐,建立精细化管理教改课题。用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成为江门地区有特色的学校。
8、教职工工作生活保障工程
五年内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全面实现信息化媒体教学。
五年内逐步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力争教职工的薪酬水平每年有5—6%的增长。
9、民主、法制治校工程
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以人为本,依法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