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筹建深圳应用技术学院(2)

2015/9/9  求学参考网  阅读:  【放大镜】  

1

●关于创新创业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等同发表高水平论文”

南方日报:深大此前提出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口号,结合国家规定,深大在这方面有无一些新的举措?

李清泉:为什么说深大出的“老板”多,这与学校的熏陶有关,比如深大成立之初就有学生银行、学生办洗衣厂、物业让学生来管等。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大的传统、也是深大人才培养一大特色。这些年来我们在学生创业园、科技创新活动上投入都很大。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后,今年五六月,我们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进行了专门、系统的梳理,提出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把进校的创业教育到创新活动、创业园、社会孵化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项目把它落到实处。

比如我们现在加大资助学生创业活动力度,从一年投入两三百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内容也丰富了。创客空间加创业园也增加了投入,同时引进社会资源跟我们一起做支持。另外我们还在龙岗成立了创新中心,在南山成立工研院,把成果在那里孵化。对学生、教师的考核也有体现,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业活动获奖,等同于他发表高水平论文。学生创新活动获奖,可以拿到创新学分。事实上,深大很多改革,并不是被动地跟着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去做,而是我们之前就有思考、行动,包括慕课、学分制收费等改革,都是这样。

“单纯搞产学合作不是大学的正道”

南方日报:深大为什么会特别强调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李清泉:创新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动力。当今,传统的通过消耗资源、单纯资本投入提升社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就像种地,荒地已经开完了,要让田产量更高,能否用提高种子质量等新技术手段来提高产量。这就是典型的以创新来驱动发展。城市发展也是如此。

社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学校也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大学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宗旨一一培养人。

南方日报:现在一些大学积极跟企业合作,做开发、成立公司等,却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在基础研究上。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清泉:大学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创新驱动发展需求,而不是去孵化企业,单纯地搞产学合作,这样看起来热闹,但不是大学的正道,也不能长久。

认真观察的话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其研发水平、能力在不断提升,特别在深圳,腾讯、华为的研发水平能力已经很高了,他们在两个方面需要大学,一个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另一个就是基础性、原创性的成果研究。我们的一个教授最近跟华为合作研究出一个解决光通讯容量的成果,这种原创性成果可能对华为甚至通讯产业未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两方面才是大学该做的事情。

深大今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200项,绝大多数属于基础研究。我们今天可能没有一些学校那么热闹,但我相信若干年后,这些研究,对深大、对这个城市会有好处。

南方日报:深大会鼓励老师更偏向基础性研究吗?

李清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擅长基础研究、写论文,有的擅长应用开发,这都可以。深大是开放的、包容的,我们不会强调某一方面,而压制或者迎合某一面。我觉得大学应该有点清高、(与社会)有点距离。如果太市场化、商业化,老师天天忙着做生意,那就不是大学了。

2

●关于去行政化

“深大人事改革目的不是让谁下岗”

南方日报:教职工被打破了“铁饭碗”。所有人分属教师、管理和技术岗位,凭合约和学校发生关系,年度考评不合格需解聘,聘期考核不合格不续聘……深大此前的人事制度改革备受关注,这项改革进展如何?

李清泉:人事制度改革还在不断完善,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以前的改革没有解决编制以及退出的问题,说是三年一聘,但聘完谁敢让他走人,因为他是有编制的。但现在逐步取消编制,这样聘任制就变得更现实了。未来的人事改革是综合性的,比如人事局把编制取消,我按照工作需要设岗,比如今年设了这个岗,3年后要减少岗位,那大家竞争,上不了的就淘汰。

现在深大人事制度改革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我觉得深大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说让谁下岗,而是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把深大办得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想知道您对高校去行政化如何看待?

李清泉:高校行政化,一方面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把高校当成政府部门来管,比如招学生、本科生推免数量等这些不由学校说了算。再比如财务方面,给学校资金引进人才,准备了实验室,但科研启动经费只能买设备,不能装修实验室,不能用来出国开会。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的行政化,比如财务、人事等每个部门都在管老师,而不是服务于他们。

所以高校去行政化,我觉得就是政府怎么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干预,更多地让大学自主化管理,包括用人自主权、经费使用自主权等等,当然这里面政府要加强监督。还有就是学校内部怎样把对老师的管理变成服务。

3

●关于高教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不应是主流”

南方日报:对于近年来在深圳出现的中外合作办学热,您如何看待?

李清泉:通过开放促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比如可以尝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资源和理念,寻求突破,促进学校内部以及国家层面的改革。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的新生事物,既要大力支持,也要理性、冷静地看待,比如其定的目标是否能达到、何时到达、“知行”是否合一等等。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只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补充,不能成为主流。

“高等教育要多元化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如今深圳的高等教育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吗?

李清泉:总体来讲,深圳高等教育跟深圳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适应,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和一些地方有差距,比如香港700多万人口,有7所公立大学。深圳的发展靠“孔雀东南飞”是不可长期维系的,因为内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强。深圳需要自己培养高水平人才。高等教育要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觉得深圳既要有综合性大学,也要有专科性的大学,既要有研究性的大学,也要有应用型的大学,既要有中外合作的大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学院,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不能只关注某一个点。

深圳应该有8-10所有完整招生规模的大学,尽快提高大学在校生规模,这个规模应该至少达到20万至30万,目前是9万多。

“深大接近广东第一方阵”

南方日报:深大从原来的“独子”,到现在的“长子”,是否面临竞争?

李清泉:当然会有竞争。未来深大依然会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社会影响力也最大。

我们要争取进入广东省第一方阵,全国前50名,通过这个来巩固在深圳的“地位”。深大要坚持内涵和特色发展,从人才队伍、科研平台、本科生培养、国际合作等来丰富内涵,同时我们的特色是跟特区紧密结合。不能脱离特区空谈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比如我们的设计专业要和深圳的创意产业结合,电子信息要跟腾讯、华为合作。我们的基础学科和培养方向也在不断调整,更适应城市发展,比如最近把生命科学学院改为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设立高水平医学院等。

南方日报:现在有些大学会将国外知名大学作为自己的参照对象,深大有这样的对象或者目标吗?

李清泉:因为不是一个参照系,办学环境差别较大,对比没有意义。我觉得只能参考,不用去比。给自己定一个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去达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定的“广东省第一方阵、全国前50”的目标在一步步靠近。虽然我们定了这个目标,但深大的发展定位不能只在广东、国内,而应该“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去思考深大未来的发展。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