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选报的专业分析究竟有多大意义?

2016/7/30  北京青年报  阅读:  【放大镜】  

近日,《悲哀!内地36位高考状元无一人学医》一文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称,在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而香港今年4名状元中,有3名立志行医。

其实去年就有媒体报道过,香港有11名应届考生在4科核心科目和3科选修科目考获最高分,荣登“状元”。11名状元在发榜同日受访时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这也引发内地“状元”为何不学医的讨论。有分析我国当前的从医环境不佳,学生的功利选择只看钱,还有剖析北大、清华的医学专业不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那样顶尖……然而,这样的分析究竟有多大意义?

在笔者看来,这是“曲线”炒“状元”的一种手段。近年来,为遏制唯分数论,我国教育部门已经要求不得炒作“状元”,而且,有关对“状元”的跟踪调查也反复告诉社会公众一个基本道理,“状元”只是一次考试的最高分获得者,只代表其获得的学习成绩,并不表明他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就很高,在今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中,“状元”泯然众人的有很多,在各自专业领域成为最顶尖者寥寥,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用“状元”的专业选择来说事呢?

但是,还是有媒体会在每年高考公布成绩和录取期间,炒作“状元”的话题,与以往直接报道“状元”的学习经、宣传出“状元”的学校不同,炒作“状元”的话题,是以调查、研究的名义,诸如对比分析“状元”如何选大学,如何选专业,中学是否谈恋爱等等。这种拿“状元”群体来进行研究的做法,本质还是炒作“状元”。只会让社会对“状元”的关注升温,而不是以理性来分析教育问题,像分析“状元”选择什么学校,不就助推高校抢“状元”吗?媒体一边嘲笑高校抢“状元”很LOW,另一方面又发布“状元”选择学校、专业调查报告,这想给社会传递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呢?

对于学生的高考升学选择,当然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以此分析社会价值观和基础教育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影响,但是,在淡化“状元”概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是不应该再把“状元”概念加以突出的,甚至应该在我国社会和教育领域,消除“状元”概念。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所谓“状元”概念,在学生升学选择已经多元的情况下已经模糊,舆论还追捧统一高考的第一名,还是“状元情结”在作怪。

在美国,学生升学也有统一测试(SAT或ACT),也有满分获得者,可却没有“状元”之说,原因在于统一考试成绩,只是大学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而且,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权重并不高(通常只有25%左右),有的统一考试满分获得者,由于其他方面表现不佳,被大学拒录者不在个别。在美国,就没有对SAT(或ACT)满分获得者的炒作,舆论也不会将其视为学生的“标高”。对于我国的高考改革,舆论也一直呼吁打破单一分数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但是,由于高考改革在招考分离方面的突破不大,加之社会还存在强烈的功利教育观念,因而,“状元”情结还十分牢固。这就是大家一边说着要淡化“状元”概念,打破“唯分数论”,却又总爱拿“状元”说事、炒作的根源所在。

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功利的教育观,制造了“状元”,这样的“状元”自然难以承载社会要求其按兴趣选择专业以及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的期待,舆论实在不应该惊讶于“状元”的选择,而应该对当前单一评价体系对学生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只追逐考分而忽视人生规划的现实有清醒认识。消除整个社会畸形的“状元情结”,才能给学生发展个性、兴趣,并根据个性、性趣规划职业选择的空间,这一方面要靠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自觉,不要再紧盯“状元”话题不放。

 

学校首页:2020年广东高考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