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山大学大一新生集中在南校区 大二再迁三校区五校园

2017/3/29  南方日报  阅读:  【放大镜】  

     今年中山大学大一新生集中在南校区 大二再迁三校区五校园

    “现在,我们要开始做这件事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接受南方日报独家采访表示:今年中大将全面启动人才培养改革,其中大一新生入读后要先在南校园(中大南校区)“浸润”一年。

  中大为何选择此时启动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罗俊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我们希望大一新生能在南校园与百年校园共同成长、向著名学者求真探索,扣好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颗扣子。”

  近两年来,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中大改革动作频频:无论是落子深圳新建5000亩校园,完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全新布局,还是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研究的“天琴计划”落地、南海国家实验室筹建和院系学科布局大调整,均是剑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这么多改革工作,其实都是在做铺垫,真正目标是要培养一流人才!”罗俊说。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姚瑶 通讯员 黄毅 曾佳妮 蔡珊珊

  让学生在南校园了解

  国家、广东及中大历史

  南方日报:大一新生入学后将集中在南校园学习一年?

  罗俊:是的。从今年秋季开始,珠海校区所有大一新生在南校园集中学习,深圳校区的新生继续到东校园学习。争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园集中学习一年,大二开始再迁往广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区五校园”学习。

  南方日报: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罗俊:到中大两年多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这所大学在近百年历史中历经沧桑却能绵延不断、影响深远?我想,本质上是大学文化在发挥作用。

  两年前,中大提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三校区五校园”的全新格局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大学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把大一新生集中在南校园学习一年,不仅是中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培养这一大学使命的重要体现。

  我们希望,中大学生在不同校区读书,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没有差别。因为他们在南校园学习一年,深入了解国家、广东及中大的历史,扣好了大学学校生活的第一个扣子,再到其它校园学习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南方日报:南校园有中大的大学文化密码。

  罗俊:走进已有百年历史的南校园,你可以感觉到这里处处是历史,处处有故事: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演讲,告诫学子“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宋庆龄临时居住寓所黑石屋、一幢幢著名学术大师故居以及国内第一座混凝土结构建筑马丁堂,有个个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红色记忆”,其中经典革命故事“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即是中大学子。下来还要在南校园建设约三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党史校史全部纳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得文化熏陶。

  更重要的是,南校园还有一批著名教授,这是开展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最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听到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等一批著名老教授讲课传道。走在校园里,学生可能邂逅近百岁的“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出门买菜,可以热情地跟他打个招呼。这样的大学校园,不是很令人神往吗?

  已制定措施应对

  不同年级学生“叠加”

  南方日报:一年接纳8000多名大一新生,中大做好准备了吗?

  罗俊:按照现在的情况,占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的南校园,一年要接纳8000多名大一新生,多少有点压力。不过,近两年来,学校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现在也正在努力完善基础设施,相信到时可以满足师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需求。

  大家都说,中大南校园中轴线的大草坪最美丽。这两年学校努力做“减法”,尤其是拆除校园内的一批临建、危房和违章僭建物,在原地复绿了6个大草坪。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南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更加安全、更加清静,处处能看见美丽的大草坪,遇到宁静的读书人。

  除了新建博物馆和体育馆之外,南校园不再增加新建筑,不再增加校园建筑密度,主要是调整建筑功能。譬如,一些需要更大空间更好设施的学院会陆续迁出,地科院、化工学院、大气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已迁到珠海校区,化学学院与材料学院等即将前往东校园。这将腾挪出更多的教学空间。

  南方日报:大一新生全部集中在南校园,还需要克服什么困难?

  罗俊:最大的困难是,前几年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叠加”的现象,也就是说,新生来了但高年级学生未毕业,入驻南校园的学生人数会一定程度增加。不过这不是问题,学校已制定了应对措施。

  其中,西苑宾馆和紫荆园宾馆将改造为学生宿舍,蒲园餐厅、康乐园餐厅将调整为学生食堂为主,教工食堂为辅。这样的调整,是出于学生住宿安全和学习氛围的考虑。而且,校园和周边地区的住宿、饮食场所较多,相信不会对校友、办事人群造成太大影响。

  南方日报:原来分散在各个校园的大一新生集中一起,教学任务、学生管理的压力会增大吗?

  罗俊:恰恰相反,我认为压力会减小。新生集中在一个校园,便于学校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采用“学校垂直、院系叠加”纵横交错的管理架构,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实实在在地服务学生。教务部门会重新设置课程,让一年级新生接受更多的通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由南校园的名教授来“担纲”授课。此外,我们已对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专职研究员进行培训,他们将担任本专业大一新生的辅导员,方便与新生交流专业问题。

  将以大一新生作为

  人才培养改革突破口

  南方日报:中大为何酝酿这一项改革?

  罗俊:用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大学发展,就可以明白中大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原因:随着国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大学的办学实力、国际排名不断提升;国家统筹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前所未有地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我常常思考:如何跟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因此,这两年中大铆足劲推动了系列改革,是要努力抓住机会赶上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这趟列车,尽快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也是要为人才培养改革做足准备。

  南方日报:过去两年,中大的改革大动作频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罗俊:考察全球大学不难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巨无霸”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聚合各类学科、聚集十八般武艺的高水平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一流人才。

  两年前刚到中大,我提出了“三个面向”“三大建设”的发展方向,力推中大实现“倍增发展”。在短短两年间内,中大已悄然实现了“倍增计划”:去年中大研究经费达到23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总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自然科学基金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引进了2000多名高层次人才……我相信,今年中大的“成绩单”会更耀眼。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改革都在为人才培养改革打基础。现在中大将以大一新生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保持中大文化传统、大学精神,培养为国为民、乐于奉献和推动社会进程的一流人才。这是此次改革最核心的精神。

  南方日报:大学校长的行政事务比较多。在您的心目中,大学人才培养占比多大?

  罗俊:我的理解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与研究院不同之处在于有本科生培养任务。人才培养这件事在我心中是全方位的,占据百分之百的位置。这两年中大本科生培养实现了超常规投入,经费两年内增加了5倍,其中学生奖助学金实现了翻倍,老师课酬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还明确规定,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否则会影响聘期考核和职级提升。

  作为大学管理者,我们将心比心:家长放心地把优秀的孩子送到中大,中大招收广东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怎能不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呢?中大要交出一份高分答卷,来回报学生家长,为国家和广东输送更多一流人才。

学校首页:2020年广东高考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