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的中国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战略,还有双创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
首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的目标就是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有三个目标、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居于世界制造强国中位;第三步,到204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一方阵。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主题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中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以及社会环境资源保障体系等。
“中国制造2025”总体布局是九项任务、五大工程、八项政策、十大领域,一条主线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绿色工程。
十大领域包括: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搞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总体发展方向:第一是高端,第二是智能,第三是绿色,第四是服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 或者“2045”规划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有哪些需求?
首先,未来的工业变革,从生产方式上看,智能制造将是整个工业发展的核心,绿色化、服务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未来工业生产的特征: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这就要求未来从事制造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信息技术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技术技能。所以现在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求未来的技术人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第三,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及学习能力。
第四,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
第五,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迅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么,我国制造业人才现状是怎样的呢?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本科工科类专业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
从制造业现场看,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
据统计,201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为3200多万。据预测,到2020年人才缺口1900多万,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900多万。
从目前的现状与未来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看,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第三,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后,围绕“中国制造2025”,我国应实施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战略呢?
我认为围绕“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应该采取以下人才培养战略:
第一,围绕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着力实施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第二,围绕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的专业人才;
第三,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增强从业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进入新业态、新领域;
第五,围绕发展绿色制造,加快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
第六,围绕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大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
实施以上人才培养战略,应该秉承创新、融合、协调、精准的理念以及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加快人才培养。坚持创新,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和人才发展的活力;坚持融合,就是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协调,就是要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供给能力;坚持精准,就是要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提高人才支撑效率。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就是要针对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短缺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补短板强供给;针对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针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参与办学,促融合强主体。
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国制造2025”,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战略任务:一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二是要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快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要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五是要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要完成上述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应采取以下战略举措:
第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要加快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工程实践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参与人才评价,有条件的企业可单独举办学校,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现代学徒制。
第二,建立与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在制造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经费中应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计划)都要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制造业人才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培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就业经费等统筹力度,购买企业培训成果,保障制造业人才教育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制造业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第三,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改革人事制度,提升人才管理与使用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探索新的分配办法,鼓励职务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加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倡导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观,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