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题
(一)中国古代史::
1. 先秦时期:(24题命题范围)
(1)夏商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世界观从重神到重人(从巫到礼);文化特征(统一与多元、重教化、雅俗并存);政权特征(家国同构、天下观与夷夏观、重视德政);经济方面(农业的起源、工商食官);公元前841年,周召共和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特别关注:甲骨文在中国文化上的历史地位
a. 中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主要记载商王的活动(生产生活、祭祀、战争等)
b. 发现较晚(19世纪末),可释读的仅2000余字,刻于龟甲兽骨,出土于殷墟
c.距今三千余年,与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距今5000余年)、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古希腊的象形文字(距今4000年)共同记载了人类文明
(2)春秋战国:突出社会转型的作用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个体农耕产生);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动决定上层建筑变动(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郡县制产生);血缘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产生(以郡县制为代表)。
经济上: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赋税制度产生(初税亩、相地衰征);商品经济活跃,跨区域贸易现象突出;关中和四川盆地的区域经济作用。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各国的变法运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推动了社会转型。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同思想家地域特征明显(儒家在东,法家在西,道家在南);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楚辞)并存
社会上:贵族没落,平民阶层上升。
特别关注: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工艺隐含的中国“工匠精神”
2. 秦汉、魏晋时期:(25题命题范围)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三公九卿、中朝外朝;郡县制、郡国并行)
选官制变化(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由血缘到才能,由世袭到任命)
监察体制——由御史大夫到御史台(监察机构),刺史监察地方(州)
经济上:重农抑商,由横征暴敛到轻徭薄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统一货币、度量衡,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
治国思想:法家思想(秦)—黄老之学(汉初)—儒家正统(汉武帝); 佛教传入、道教盛行冲击儒家正统地位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③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屈民而伸君
(3)秦汉的礼法制度: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以礼入法,以礼规范法,形成礼法一体和私姓政治传统,汉承秦制,礼制发达
社会变迁: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布衣将相现象出现;士农工商四民秩序;士族地位上升。
对外交往: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作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3. 唐宋变革:(26题命题范围)
政治上:贵族社会向官僚(士人)社会转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文官制度得以发展)
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政事堂——中书门下)
经济上:
①土地制度:唐代均田制,目的是增加税收,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以民事立法,确立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权,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
②租佃关系: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客户可以另租土地,主户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客户(佃农)逃离,也不允许主户私自处置客户(佃农),不得随意撤佃。
③商业革命:革新交易介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拓展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加快商业进程,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松动经济政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思想上:三教合一、儒学复兴、程朱理学
①特别注意程朱理学特点: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②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发展——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世俗化、平民化(成为民众日常行为规范);方法论: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
文化上: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诗词、书法、绘画(有意无法的特征);世俗画、文人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④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
社会上:文化重心下移,市民阶层形成;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 明清转型:(27题命题范围)
突出特点: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2.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①农 业——赋税制度变化(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物产交流、文化交流),缓解人地矛盾;农产品商品化。
②手工业——专业化发展,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 业——长途贩运贸易,商帮出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思想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近代自然科学。
(二)中国近代史:
(一)晚清转型:(1840-1912)(28-29题命题范围)
1.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单一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陆续出现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辛酉政变,使保守派被处置导致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汉族地主官僚的地位上升。
3. 洋务运动企业的性质、经营方式和特点
性质:洋务(军工)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已属于近代企业,但管理方式和产品流向仍具有封建色彩;洋务(民用)企业的近代属性更浓。
经营方式: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
特点:机器生产、雇佣劳动、成本核算;官僚经营;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相互掣肘。
4.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经济(工业)近代化、外交近代化(总理衙门)、军事近代化、国防(海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首派留学生和创办京师同文馆1862年)。
5. 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逐渐从天朝上国、夷夏传统观念向平等外交、与西方外交接轨(派领事等)方向转变
6. 民族危机的产生与挽救危机行动(三支力量,四种方式)
①多视角考查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发动戊戌政变的主要原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及变法失败的原因(急于求成、个人目的等);严复与康有为异同;地方对变法的态度等
②全方位认识清末新政
时间范围:1091-1911;
涉及领域:政治上改革官制;军事上编练新军;经济上奖励实业;教育上废除科举、改革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派留学生。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01-1905)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派留学生
第二阶段(1906-1908),预备立宪的启动
第三阶段(1909-1911),摄政王载沣主持,预备立宪深化,成立全国立法机构资政院和地方立法机构咨议局,1911责任内阁(皇族)成立,导致预备立宪失败。
7.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略)
(二)民国北洋:(1912-1949)(29-30题命题范围)
1. 社会习俗变革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服装、饮食变革、断发、放足运动、礼仪、风俗变化等,都不同程度推动思想解放。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从启蒙到救亡)
辛亥革命过多注重政治革命,思想领域的动员缺失,因此“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中共在局部抗战中的作用(组织、领导)
十四年抗战中的局部抗战(1931-1937),充分体现了中共的领导组织作用
东北民众的自发抗战—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黑龙江马占山为代表)
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等)
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探索 (新民主主义经济)
(1)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1927-1934-1937)
①政权建设:工农苏维埃政权(瑞金)
②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坚持“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③思想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1945)
①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联合各阶层一致抗战;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②经济建设: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思想建设:(延安整风运动)
使全党的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解放区根据地:(1946-1949)
①政权建设:解放区民主政权(如东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
②经济建设: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三)中国现代史: (31题命题范围)
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五”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向中部地区发展,初步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实行“统购统销”,发挥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支援工业化建设。
3. 关于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和平赎买,公私合营”政策,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4. 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适当缩减工业生产,恢复农业经济;制定政策减少城市人口;1962年初见成效,1965年回复完成。
5.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反思;实事求是)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到实行土地流转
农民工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的身份地位得不到保证,人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子女入学难;农村土地荒芜,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严重。
实事求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南巡讲话”、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个税改革与福利制度(中外关联)
6.新中国的外交(一边倒、一大片、一条线、全方位)
“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一大片”:20世纪60年代,与亚非拉发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一条线”: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全方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变旧的外交理念,打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与所有愿意同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国家,全面发展外交关系。
大国外交,文明交流互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世界古代史:(32题命题范围)
1.雅典民主的形成与性质(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
2.雅典民主的特点(早期、直接、城邦利益至上)
3.雅典民主的作用与局限
4.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
5.罗马法的特点(机械教条、私法精神、契约精神、日益完备)
6.罗马法的影响(海洋法系、欧美法系、近现代司法原则)
(五)世界近代史:(33-34题命题范围)
1.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两种形式;英君主立宪制的渐进性;美国民主的特征、共和制;法国1875年宪法的过渡性)
2.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思想的演变)
重商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主义(机器大生产时期)—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产生,“二战”后广泛推行)—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撒切尔夫人政府、美国里根政府、克林顿政府积极推行)
3.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4.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
(“一工”后的三种社会思潮;“二工”对民主制度的推动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转变(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促进城市化进程;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三种社会思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美国独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发展到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为适应生产力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走议会合法化斗争,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的民主性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非洲被瓜分完毕);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法国史必须特别关注
(1)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理性;卢梭的激进及对理性的批判;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目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
(2)拿破仑对大革命思想的推动(拿破仑法典;对外战争)
(3)民族主义的形成及理性认识
(4)戴高乐主义(自由法国——中法建交——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5)巴黎圣母院大火(世界共同文化遗产的认同)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苏联(俄)和中国的实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
7.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
(六)世界现代史:(34-35题命题范围)
1.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928~1985)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特别关注:对斯大林体制的反思(牺牲农民利益、高度集中导致效率低下,控制思想导致缺乏创新)
2.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新生
(柯立芝繁荣、经济危机、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两个体系、三个支柱;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注意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之间的区别
经济全球化:注意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贡献,逆全球化的影响
5.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国家的调整;企业的调整)
6.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福利政策的基础,福利政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国个税改革)
7.新兴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政治的独立,经济的联合)
(1)不结盟运动:1961年,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南斯拉夫(铁托)
宗旨:不结盟非集团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议,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1)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单项国际生产组织的合作)
8.大国关系的发展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主观题
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物种交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3.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4.医疗与公共卫生(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5.文明传承与保护(教育、留学、图书出版、翻译事业、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
6.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
7.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9.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
重点关注:
(1)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发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属于考纲核心考点)
(2)规范古代商人的经商行为(渗透核心价值观,属于命题新角度)
(3)传统文化与古代绘画的结合(弘扬传统文化,命题新角度)
(4)晚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关注时代印记,考纲核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