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科
2019年广西高考文科第一名是来自柳州高中的卓思宏同学,卷面分、总分均列全区第一名,总分为689分。
理 科
南宁二中,杨晨煜以730分勇夺2019年广西理科卷面分、总分双第一名!创广西恢复高考以来广西理科总分最高分记录!
总分730分,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综合290分。
杨晨煜说自己得知成绩后有点小惊喜,“比较满意”。母亲说,他是个淡定的人,从小喜欢看纪录片,“觉得动画片很幼稚”。
还有…(经查证:已辟谣)
文 科
文科高考第一名:
王雅梦,巴蜀中学校,686分。
理 科
理科高考第一名:
刘昶,南开中学校,714分。
理 科
理科第一718分,出自塘沽一中。
文科第一667分,出自杨村一中。
文 科
丹东二中张皓研以679分获辽宁省2019年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
文 科
理 科
宁夏银川一中赵时予同学以697分夺得宁夏理科高考第一名!
文 科
石家庄一中郜楚煊同学以689分获得河北省文科高考第一名!!
理 科
理科第一名王昊语文138,数学150,外语148,理综281,总分717,据说来自衡水中学。
文 科
2019年高考四川省文科第一名刘琦丽来自南充高中!全省理科第一名宋靖来自南充高中初中部!
据学校老师介绍,刘琦丽同学的成绩一直很好,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经常是学校第一名。
理 科
四川理科第一名张家杰获718分,他的双胞胎哥哥张家豪获705分,张家豪还是詹姆斯的球迷!
2019年高考达州市理科第一名
大竹中学罗铮同学以710分的好成绩荣获全市理科第一!
谈及学习经验,罗铮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两条腿’走路。首先,要认真听课。学校的教学计划是建立在老师们多年的高考经验之上,系统并且全面,学生要充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把握好学习节奏;其次,不盲目刷题。高三的时候,学校会安排各种模拟考、练习题,考生要认真对待错题,找准薄弱项逐个击破,摸清解题‘套路’远比题海战术高效。
“劳逸结合很重要,高考不是洪水猛兽,学生也不是考试机器,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罗铮拥有自己的解压‘神器’:读书、听歌、看电影。“我的兴趣爱好很广范,拿读书来说,我会读内容深刻的有意义的文章。”
“高考是座里程碑,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清华大学人才济济,希望各位‘大佬’带我飞!”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罗铮直言内心充满憧憬,同时倍感压力山大。
理科第一名:熊立铭
就读于泸州市天立学校
高考总分为710分
具体单科成绩分别为:语文132
数学148,外语147,理综283
文科第一名:刘玉梦
就读于泸县二中
663 分(文科)
具体单科成绩分别为:语文128
数学150,外语 147,文综238
文科最高分超过680分,理科最高分超过700分
文科最高分超过680分,理科最高分超过700分;
文科中,680分以上有14人;
理科680分以上有302人,另外,理科700分以上有24人;
650分以上者,文科243人,理科2216人;
600分以上者,文科1951人,理科7844人。
全省第一名 镇海中学 徐嘉骜
语文131,数学147,外语142,物理100,化学100,生物100,总分720分。据说高考完就被北大招生组“扣留”在了镇海。
据悉:今年镇中共有7名学霸闯入全省前十,目前已知的排名是1、3、4、6、7、9、10。
浙江省第二名 温州第一名 温州中学高三(1) 邵亦佳 高考成绩719分
文 科
文科第一 671 分
学校:临川一中
姓名:邱瑞昆
考分:671分
图片中间为邱瑞昆同学
抚州东乡区人
高三零班
这个成绩在全省文科生中排名第一
理 科
理科:703分
学校:吉安一中
姓名:高云浩
考分:703分
文 科
全省第一名 襄阳四中 刘雨桐 总分676分
襄阳五中的喻含颖以总分672分取得文科全省第二名。
襄阳四中的吴玥以总分667分取得文科全省第三名。
理 科
湖北省理科第一名来自于钟祥市一中 712分
襄阳四中的周哲恺以总分710分取得理科襄阳市第一名。
文 科
文科全省第一、第二名均出自合肥一六八中学,分别是刘鑫671分、曾子欣670分
理 科
全省理科第一名为合肥一中考生王杜宸,总分710分。据了解,王杜宸为2016年合肥中考第一名,毕业于合肥45中。
王杜宸:电子琴已到十级 已报考一中特长生
王杜宸,有着高于同龄人的沉稳低调的姿态,作为班级数学课代表的他平时就很喜欢钻研,“我特别喜欢数学,喜欢钻研,只要有新发现就会感觉自豪,我认为数学是一种很奇妙的美学,除了数学我还喜欢四大名著。”
另外,这名学霸也不爱上辅导班,只喜欢兴趣班和旅游。王杜宸最大的兴趣就是电子琴,从4岁开始学习电子琴的他,如今考级已达到十级,目前双排琴也已达到八级。由于这一兴趣,也促使他报考了今年合肥一中的西洋乐特长生。当然,在休息时间他还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心情,最远去过内蒙古。
老师:第一名还是小“暖男” 平时表现很低调
王杜宸的班主任是9(9)班的薛老师,对于王杜宸平时的表现,他用了几个词语来概述——成绩优异,喜欢分享、帮助同学,平时表现很低调。
据了解,王杜宸的父亲从事的是金融行业,这让他养成了低调、谨慎的性格,受家庭影响王杜宸平日表现的也很低调。
除了成绩优异、表现低调,身为数学课代表的王杜宸可以称得上是班级里的数学“小老师”,经常会跟同学分享数学科目的解题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同学。
“在几次班级活动中,王杜宸都用自己的零花钱,自费买水给全班同学,是班级里的小‘暖男’”。
梳理之前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清北两校为“抢”生源,曾上演了一幕幕活剧。
剧情1:提前报喜,派专人贴身跟踪
某年高考,在西南某地高考查分系统未开启前,当地高考文科第一名刘某枫就接到了喜报。报喜的人不是他的班主任,而是北京大学在当地的招生负责人。刘某枫说,听到消息后,他蒙了好几秒。
这些高校如何“神通广大”地提前拿到考生分数,不得而知。接下来的比拼手段,更让人跌破眼镜。
据媒体报道,当时接到电话的刘某枫还在成都游玩,原本可以早一点坐动车回去。由于北大与清华招生方争抢刘某枫,北大方面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去成都接他。
不仅仅是专车接送,为抢第一名,清华北大还派专人贴身跟踪、游说。
据《羊城晚报》报道,在广东省,北京大学招生办派出了一支专门的蹲点团队,被分配到广州不同的名牌中学,联系高分生,向其推荐学校的专业。而从报道中也可以发现,清华采用的也是类似的专人负责模式。
剧情2:当面互掐,为抢到谈话优先权不惜争吵、出手
专车迎接、专人负责可以说是最“温柔”的竞争,流传在网络上的当面互掐,则让竞争充满了“火药味”。
据报道,在广州某省重点中学,全省理科前十名的叶某遭到北大清华的面对面争抢。媒体采访一结束,两个北大招生负责人和一名清华招生人员迅速上前。原来叶某之前已经跟清华大学有接触。见北大招生人员也来接触叶同学,清华的人赶紧说:“你们这样来抢人,不行的噢!”“你们这样开车把人接走更不安全。”北大的人回应道。后来,在北大的坚持下,获得了与叶某面谈15分钟的机会。
还有北大招生人员曾爆料称,有一名考生已经上了他们的车,清华的人不肯放弃,最后造成交通堵塞。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肢体接触。
剧情3:暗中互黑,冒充对手劝考生调换学校
互黑也是清华北大争抢高分考生的必备“暗器”。
2014年,清华大学福建招生组曾发布微博提醒报考清华的考生:福建有部分考生接到不实电话,要求他们取消谈妥的专业。如果接到这类电话,考生们应立刻打电话给之前联系自己的清华老师核实情况。随后晒出了部分微信联系的内容。
消息一出,有人将矛头直指北大,而另有人认为清华在自导自演,真相至今不明。
剧情4:“利诱”考生,优惠条件不断加码
利诱也是清华北大“抢”生源的招法之一。
奖学金的诱惑。在清华北大某省招生组官微“口水仗”中,其焦点就在奖学金上。高额奖学金,不仅对考生,对家长也是一种诱惑。还有的家长,干脆拿孩子的分数为筹码,向北大清华两边要价、抬价。
专业的诱惑。据媒体报道,清华北大在招生时,都会在推荐自己学校的同时,推介自己的专业。为了表达诚意,他们会拿一些热门的专业来抢生源。
情感的诱惑。除了硬碰硬的比拼,清华北大还打出家长牌、校友牌。在招生过程中,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为了抢生源,甚至直接跑到考生家里找考生家长,通过说服家长搞定考生。
此外还利用校友,说服考生报自己的学校。在青岛2中,为了增加亲切感,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甚至还搬出来当年“校长推荐上北大”的师哥。
怪相5:分数至上,不看考生怎么样,只看分数够不够高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5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是来自绵阳中学的高某华,语文123分,数学142分,英语142分,综合282分,总分689分。但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介绍,该考生在此前的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连笔试都没过,高考却考出了689的高分。
尽管自招成绩不咋地,但高考成了第一名的高某华还是成了清华和北大的“争夺”对象。因此,有舆论就此调侃:“真是分数至上,不看考生怎么样只看分数够不够高!”这让自主招生情何以堪?
据媒体报道,当年首次在江苏招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曾出动副校长、院士的豪华招生团队,在江苏省多市做轮流宣讲和招生宣传,率先将20多名有望就读清华北大的高分考生收归麾下。
为了吸引高分学子报考,不少高校还设置了入学奖学金。几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提出,省排名前200名的学生,如果报考该校的吴大观班,入学即一次性奖励12.5万元。
北京某“985”大学还推出了“志愿摸底”服务,大打“人情牌”。“可调剂专业”政策也是很多高校吸引考生的好办法。“如果没录取到满意的专业,入校一年后成绩排名在前10%,可以换专业。”有业内人士透露。
实际上,在高考前的自主招生阶段,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抢就已经“白热化”。
“比如,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系统,学生只能从中选一,因此他们都希望学校将最优秀的学生给推荐过去。”湖南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竞赛辅导老师透露。
“虽然自主招生名额有限,但对象范围基本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因此在报名层面上,对考生就已有了‘前期’影响。”这位老师称。
高考,目前似乎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边是高考升学率逐渐提升,一些高校却陷入生源危机;一边是高考焦虑日益严重,各地甚至出现被妖魔化的“高考加工厂”和“超级中学”.......很多人感到不解:高等教育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为何高考焦虑有增无减?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增长,为何很多高校还是面临招生难?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原因一:考不上一本就不算“考上”大学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但却人为地把高等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高校被各类教育工程、计划以及高考录取批次分为985高校、211院校、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再加上在当前的人才评级体系中,采取简单的学历标准。
这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把一本升学率,尤其是上985高校、211院校作为办学目标,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学”的观念,认为上二本、三本、高职高专根本没有出路,还不如出去打工。
我国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75%,但一本录取率在全国范围内只有9%左右,当大家都把一本作为升学追求时,可以想象,这样的高考竞争甚至比10年前还要激烈。
2017年、2018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出现反弹,2018年甚至达到975万人,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似乎得到缓解,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已经显现。近年高考中,每年都有上百万的考生在考后放弃填报志愿(达到二本线的想上一本,或者达到三本线的想上二本),以及被录取后放弃报到(对学校或对专业不满意)。
因此,每年增加的几十万考生,相对于这放弃的100万,并不算什么。而那些学生报考不踊跃(甚至在一些地方招生中遭遇零投档)、报到率不高的高职和民办院校,本身对生源的吸引力就不大,高考报名人数再怎么增加,也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原因二:普通大学同质化严重,招生吸引力下降
高校生源危机,表面是就业问题,实际是质量危机、特色危机,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省属本科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上大学吸引力减弱。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全国高校2014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这10个专业占了整个新增专业的22.42%。而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50所,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也有101所。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
而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和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毕业生人数较多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在各地的就业率反而排名靠后,这种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
原因三:名校“抢”高分生源,虚荣政绩观作祟
而那些并不为招不来学生发愁的知名大学热衷抢高分生源,则凸显了某些高校不正确的政绩观。
每年招生结束后,一些重大大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晒”招生成绩,重要内容就是录取到的各地高分段学生数。这些数据往往会成为炒作和炫耀的资本。
这很容易造成一种误导,似乎招生成绩等同于办学政绩和教育质量,代表了学校的真正实力和排名。无疑,这样的不当政绩观和功利化思想成了抢夺优秀生源的巨大动力。
这些貌似“矛盾”的现象,正折射出我国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问题,即高考还没有打破一考定终身,从当年的“上大学独木桥”,变为“名校独木桥”。一些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回报给受教育者高质量的教育,被考生抛弃,于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高考压力的缓解。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深化高考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深化高考改革
有专家建议,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应是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变为评价。比如,高考成绩公布后,每所大学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考生同时可以申请若干所高校,高校独立进行录取,在录取时可结合考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每个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确认。
如此,扩大了学生选择权,也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真正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而不能只是在现有录取制度框架内进行价值并不大的学科调整、分值调整。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无法办出个性、特色和高质量,有的高校甚至从一办学起,就在做贩卖文凭的生意,这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高的情况下,还会有一定生存空间,而随着大学生人数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再这样“空心化”办学就没有出路。
生源的危机的出现,会对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倒逼”作用——如果再不把办学自主权交给高校,让高校能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办出特色,将会出现一批学校因生源危机而破产,而这是教育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