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根据统计,2018年普通高校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0个、撤销本科专业416个。
这份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结果一经公布,即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受关注较多的除了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外,还包括撤销专业的情况。
撤销专业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一下子要撤销416个专业,数量上创下历史之最。要知道在四年前撤销的专业也只是四分之一,全年仅有100多个。
有关专家分析,本科专业的停招、撤销甚至增设,也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关系。一些热门专业有可能会过剩,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对一些新兴专业产生需求,这就要求高校随时对专业建设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
近日青塔在2018年新版专业目录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2009-2018)教育部公布的撤销专业结果。
结果显示,2014年以前,高校撤销专业并不多,基本都在100个以下,而从2015年开始,高校撤销数量大幅上升,近四年撤销专业数量分别为2015年(118)、2016年(149)、2017年(241)、2018年(416)。
2009年到2018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在5个以上的名单(含5个),发现近十年,高校申请撤销的专业比较分散,门类繁多,其中撤销最多的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专业。
据统计,十年内被撤销最多的专业分别是:服装与服饰设计(39个)、信息与计算科学(35个)、会计学(30个)、公共事业管理(28个)和教育技术学(27个)。
高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招生阶段困难,学生凑不齐一个班;二是学科教学目标重合,主要是与其他专业界限模糊导致定位重合,不利于管理;三是就业前景堪忧,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功利性强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惨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设计这个专业在当年也是红极一时的专业,毕竟服装这个市场一直都是有很大潜力的,并且在未来的很多很多年,服装业也不会被淘汰,那么为什么多所高校会联合起来撤销这些专业呢?难道是服装市场已经人才饱和?其实并不是。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高校在设立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没有做深度的了解,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能学校本身也没有这个能力,并且现在的服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服装设计”这一个层面,市场要的是既懂设计,又懂制作、还懂营销的全方位人才,很多的高校一看自然就发怵了,赶紧自我先淘汰掉这些“水分专业”了。
信息与计算科学
听到信息与计算科学,大家可能会觉得它是计算机类专业,实际上它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和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学习难度大,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会要学习数学的一些专业课,如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的,此外,当然也有较多的计算机课程。
在这个信息时代,这个专业的前景应该是还不错的,但今年,有12所高校拟撤销这个专业,也可能是因为高校设立的其他专业与它的定位重合了,必须要有取舍。
教育技术学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撤销,很多人都表示非常不理解,毕竟关于教育的专业一直以来都被奉为是热门专业。那么教育技术学专业又怎么会被撤销呢?
首先教育技术学要培养的是关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管理方面的人才,但其实很多高校关于这个专业的课程也仅仅是学学软件,再不然就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到了真正毕业的时候,其实很多的同学会面临就业难这个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其实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在加上计算机的这一股热潮也一直没有过去,所以现在还是有很多同学有想要报考这个专业的冲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主要做的就是针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
但是根据目前来看,这个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是已经完全不成正比了,我国的计算机产业虽然前景一直都很不错的, 但是信息关系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产业化却一直都不是很完善,这样就知道导致很多同学找不到饭碗。
公共事业管理
作为一门“管理学中的管理学”专业,社会对公关事业管理专业的需求仅仅存在于“理论”,现实中专业对口的岗位可以说是没有。按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话来说:“谁的事业需要我去管理。”或许只有公务员算对口了吧!但是哪个专业又真的和公务员完全不对口呢?
于是,除了毕业后考研,那些转专业失败的公共事业管理学毕业生,会选择考教师资格证去当老师,或者跟社会学、中文系的同学们抢一波HR或者文秘的工作。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这个专业就业面过于狭窄,现在社会上需要设计类人才,有专门的设计专业,设计专业涉及面广,产品设计专业就陷入很尴尬的境地。所以这个专业被撤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生物技术
生物类专业就业率低不是什么新鲜新闻,最近十年,各大高校撤销生物技术专业数量达到了20次。
生物技术专业之所以撤销多,与社会需求低有一定关系。就目前国内的生物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生物技术这个专业的前景比较有限。当然,如果是对生物类科研感兴趣的话,则另当别论,不过,这类人往往是少数。
(注: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均为手工采集,如有遗漏,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