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专插本跨专业
2019/8/27 教育 阅读: 【放大镜】
关于广东专插本跨专业
关于专插本
专插本:
1.拿普通全日制本科文凭的最后1张船票
2.专科生”跻身”本科队伍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第二次高考”。
3.是把第一学历专科更改为本科的唯一途径 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ps:第一学历=普通全日制最高学历】
注意:只有专科应届大三学生可参加专插本考试。专科毕业后,插入本科专业三年级学习。毕业后拿到教育厅颁发的第一学历本科证+学士学位证。
报名条件:
1.广东省户籍且就读广东省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
2.外省生源就读广东省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不含办理了暂缓就业的往届专科毕业生);
3.广东省户籍或广东生源就读省外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
4.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毕业生。
考试专业、是否可以跨专业:
1.专插本考试只能报某一间学校的某一个专业;
2.至于跨专业,是否可以文科专业转理科专业,或理科专业转文科专业则需具体按照插本院校的规定。
一般都是可以跨专业的。
考试难度、学费:
1.难度较大,但含金量高,和统招的本科毕业证书是一样的。
2.以学校为主,费用和本科院校同专业学生的收费相同。
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科目:
1.报名时间 一般在每年1月份(大三第一学期末)
2.考试时间 一般在每年3月份(大三第二学期开学初)
3.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五门,省统考三门,高校自主命题两门(专业课)。
省统考:《政治理论》《英语》和《专业基础课》。
考试各科满分:100分,
五科总分:5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考英语专业本科插班生的考生,省统考为《政治理论》和《大学语文》,及三门专业课。
准备毕业的高职高专应届大三学生可以开始准备啦,刚上大一的同学们也可以未雨绸缪的,毕竟这是一个跻身本科行列不可错失的机会!
专插本毕业证书:
专插本考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广东省专插本考试,专插本考试是广东省的考试,由教育考试院组织考试和判卷,然后由各专插本招生学院根据专插本省统考的分数总分的高低择优顺序录取。专插本考试即大专毕业生通过专插本升学考试,录取后插入本科大三就读的入学考试;报名必须是大专毕业生,具有广东户籍的大专毕业生(不论在广东省内,还是省外就读),在广东省内就读的大专应届毕业生,不限户籍。专插本成功给录取后插进本科学习,修完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符合相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准予本科毕业,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本科插班生毕业后的就业办法,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同。
学士学位:
专插本的学位证书与其所在本科四年的大学本科生学位证书具有同等的效力,含金量一样,使用上也是相同的法律地位。
毕业待遇:
专插本学生毕业后,本科学校不负责统一分配,可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的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纳入专项管理。进行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专插本本科毕业证国家承认,可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报考会计师、税务师、报考律师资格证等众多机会选择,从而受到广大在校专科学生的普遍欢迎。
关于跨专业
总的来说,本科插班生录取后直接进入本科大三学习,专业性强、专业课压力较大,所以原则上都是建议相近或相关专业类考生报考的。
但常有同学询问能否跨专业报考。
首先,我们说的“跨专业”通常指的是跨大类报考。比如专科念计算机,本科想考行政管理,这是从理工类跨到经管类;专科读英语,本科想考汉语言文学,这是外语类跨文史类……
而比如原来读市场营销,要报考电子商务,这两者是同属财经大类的相关相近专业,则不必担心专业限制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的招生简章,对报考专业限制的情况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说明(而且不是一刀切的规定本校所有专业一律允许或一律不允许跨专业)。
如果不能确定,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该校招生办具体咨询、核实。
相对而言,考生比较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专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报考。但文科转理工科,《高等数学》是一大门槛,要慎行。
说句题外话: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只是“初等数学”,完全没有接触过高数的同学,建议先找懂高数的师兄师姐或朋友,一对一先帮你把基础补起来,否则上系统课的时候,你可能会跟不上。
转专业的方向最好遵守“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最安全的还是找回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果自身底子不是特别扎实,切忌跨度太大。
以相关专业背景参加考试,自然在竞争中更有优势。跨专业报考,除了公共课,还有两门可能是零基础的专业课(通常就是考查该专业大一大二学的内容),必须做好付出比别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思想准备。
关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