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30分。)
1、由燕麦胚芽鞘实验得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的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的一段
2、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①果树整枝修剪 ②人工诱导多倍体植物 ③无籽番茄的培育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⑤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③⑤ B.①④ C.②⑤ D.②③
5、在温带地区的秋未冬初,树叶纷纷降落,与此生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乙烯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6、右图表示燕麦幼苗,在其胚芽鞘尖端下部插一云母片,在幼苗另一侧
给予光照,则幼苗尖端部位生长素的分布和幼苗的生物情况是:
A.左多右少,向光生长 B.左多右少,向背光侧生长
C.均匀分布,直立生长 D.均匀分布,不生长
7、植物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大体上分为细胞分裂期、细胞伸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结合植
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细胞伸长期,生长素含量高,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C.成熟期,乙烯含量升高,促进果实成熟
D.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8、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2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10、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1、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上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知道:
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
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
于10-6mol.L-1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
促进茎的生长
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10-8mol.L-1
12、喷施矮壮素可以使茎矮叶密,使节间变短,茎变粗,叶色加深,矮壮素还能阻碍种子萌发及延迟开花。因此,可以认为矮壮素是一种:
A.抗细胞分裂素 B.抗赤霉素 C.抗乙烯 D.抗脱落酸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处理
|
自然
状态
|
开花后,用适
宜浓度的生长
素处理柱头。
|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后,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柱头,然后再套上纸袋。
|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后,
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
理柱头,然后再套上纸袋。
|
13、某兴趣小组将生物园里的二倍体黄瓜的雌花分四组,处理方法如下表。其中最可能获得二倍体无子黄瓜的处理是: (注:黄瓜是雌雄异花植物)
A.乙组 B.乙组和丙组 C.丙组 D.丙组和丁组
1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15、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 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 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11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17、“人与自然”节目中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鹿和七只雌鹿散放到保护区中,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追踪和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了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B.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C.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D.该种群数量将会按“J”型曲线一直发展下去
18、分析以下实例,其中属于互利共生的是: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A.②④ B.①⑤ C.③⑥ D.③⑤
19、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木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
20、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光性的特性
D.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1、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跳蝻,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灯光诱捕法
2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23、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分泌有毒物质使小蝌蚪死亡率增加,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A.竞争 B.种内斗争有利于该种群生存
C.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生存 D.种内互助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25、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玉树地震时,许多不幸的人被长时间困在了废墟中。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需进行多项生理调节活动。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会分解为葡萄糖 D.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
2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水的含量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经扩散作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C.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部分血糖就会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血浆蛋白、胰液、抗体均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成分
28、右图中三条曲线中能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变化情况的曲线分别为:
A. ①②③ B.①③③
C. ③①② D.①①②
2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要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C.细胞生物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D.兴奋时神经纤维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是一致的
30、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清除体内类毒素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其产生过程不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
C.类毒素是在鼠疫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的
D.进入人体的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二.双项选择题(31-38题,每题有且仅有二个选项符合题意,正确选择得2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错选不得分,共16分。)
3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可发生增殖分化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3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
泌均会增加
B.该图反映出c激素的分泌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3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茎的背地性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不用生长素处理过的枝条扦插后是不能成活的 D.可利用2,4-D防止落花落果
34、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35、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f对照
C.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D.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
36、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种群一般不同
C.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3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有利于鱼群数量恢复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38、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某一种蜘蛛。
如图所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
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捕食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三、非选择题(共4大题,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54分)
39、(14分)研究人员将甲与乙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或单独培养,进行了下列研究,得到相关的一些曲线,请分析后并回答有关问题:
甲 乙
(1) 研究人员将甲与乙两个种群放在同一环境中一起培养, 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甲中所示,可看出甲种群与乙种群的关系是__ ____。
(2) 科研人员单独培养甲种群,进一步对该种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 所示,分析可知在_______点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在 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可通过减小其 _实现。
(3)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通过研究甲生物在三个不同水域的三个种群,可知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
① 则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__________所示类型。
③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_所示类型。
40、(14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 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 h 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使垂体释放的_______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些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脏的___________分解;同时________(激素名称)分泌减少,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41、(13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 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 图中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乙图中的__________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 ___株/m2。
(2) 导致甲的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
(3)若测定该区域1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
放回到森林中,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2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区域内野
兔的种群密度为 。
42、(13分)某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
实验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则能影响胚芽鞘下端的生长。
实验材料:小麦胚芽鞘、刀片、琼脂薄片若干
实验设计:见实验设计示意图(一)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假设成立。
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一)不完善,缺少的是 ,你的具体改进是 。
(2)实验二
实验假设: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
实验材料:同实验一,不增加其他材料器具。
实验设计:在上述示意图(一)改进[未在示意图(二)中画出改进]后的基础上进行单侧光照射,实验设计及其实验预测结果见示意图(二)。
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二)中的实验结果预测是错误的,你认为正确的现象应该是 ,理由是 。
(3)还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二)并不能得出实验结论,他画了实验设计示意图(三)中的一部分,请你将示意图(三)补充完整:在甲方框中画出有关胚芽鞘尖端处理的方法,在乙方框中画出实验结果预测图。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考生物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双项选择题:
31-35:AB AB BC BD BC 36-38:BD BC AC
三、非选择题:
41、(1) ①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3’) S0
② (n1+n2+n3)/3S0
(2) 光 垂直 (3) 20只/平方千米
42、(1)对照组、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一侧上(3’)
(3)实验设计示意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