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才怪才少得可怜中大3年才招了4个
十年过去,在检视改革的功过之时,不得不回答的是:自主招生真的达到把偏才怪才送进大学殿堂的初衷了吗?
一个可供透视的现象是:与广东6000多庞大的自招考生队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才怪才少得可怜。
2003年首批自招考生中,高校几乎所有的自招名额都落在成绩优等生身上,“偏才怪才”严重缺位,社会反响强烈,引起了高校的反思。
2007年,中山大学就把自主招生就分为A、B两类,为“偏才怪才”敞开大门。但2008年~2010年,B类考生只录取了4人,其中包括极具天赋的文学少年、11岁的小神童等。不过,这与5000多参与中大自招的考生相比,真的是少之又少。可是,从今年开始,中山大学取消了AB分类,而不少高校都强调,对于偏才怪才“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这两年来,清华广东招生组负责人张传杰都到各高中动员优秀学生去参加自招,他告诉记者,凭其经验清华并没有在广东通过自招招揽到“偏才”、“怪才”。
招考实质:加分成“鸡肋”脱不掉“分数论英雄”
偏才怪才无法进入自主招生,这与评价标准和制度设置不无关系,而这正是自主招生未能实现初衷的直接体现。“高校10年自主招生,每年都沸沸扬扬,可是到了录取还是回到了分数的原点!”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脱口道出了真实感受。
作为自主招生揽生法宝——各校可根据面试成绩给予考生高考总分10~60的加分提档优惠政策。
陈泽鸿是2003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当年获得了10分的附加分。然而,这10分是要过了复旦的投档线才能加上,所以对于“裸分”都能进复旦的他作用并不大。他的师妹朱嘉莉参与了2004年中山大学的考试,就她所了解,“没有哪个有自招资格的同学高考时候没有达到中大分数线的。”
一个显著事实是,初期能获得自招资格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裸考”进入高校,自招的加分多是“锦上添花”,没实际作用。
从近年自主招生的考生情况来看,虽然改革轰轰烈烈,但是没有考上的学生即使加分也未能录取。广雅中学教导处主任何智经历了多年自主招生,他告诉记者,2011年,广雅参加自主招生的超过150人,最终能拿到优惠的是40人左右。而在这40人里面,恰好因为加分而考到某个大学的不到20人。
这意味着,制度的设置无法撇开分数纳贤,“以分取士”仍然大行其道,改革并没彻底改变单一的分数指标评价,多元评价体系似乎并没有建立。
学生去向:有的读博有的出国成就还需拭目以待
回顾自主招生走过的十年可以发现,当年首批自招考生到了而立之年,大多结束了大学学习,踏入工作岗位。透过自招人才的走向,或许可以窥见人才选拔的效果。
记者在广州六大名校调查发现,改革初年,获得自招资格的考生多是经过中学挑选的年级佼佼者,他们可以算是名列前茅,但并非传统意义的“状元探花”级别的“高手”。由于拥有自招权的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所以获得自招资格的考生大部分都经历了名校洗礼。
与没有经历自主招生学生相比,自招考生的自招只是录取前的敲门砖,但是进入高校学习,与其他学生获得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因此享受特别培养的机会。
“如果说有什么特殊意义,那应该是面试带来的帮助。”何智跟踪了多年自主招生考生的走向,他认为,非自招考生无法获得面试经历,而自招考生会因此得到口才、技能和思维方面的提升。广州一中2012年自主招生郑芷祺参加了中山大学的自招面试,她告诉记者,“我对面试印象很深刻,老师们问我当志愿者的经历,知道我学过粤剧后又让我现场表演,足足聊了22分钟。”时隔一年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高考的题目,但是对于面试的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经历了这次面试,整个人都充满自信。”华师附中全校开展自主招生面试培训已有好几年了。校长吴颖民称,面试培训不光是让学生应考,而且是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思维品质的需要。
从自招考生毕业的出路来看,他们有的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已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这批“80后”的生力军,大多成为单位的骨干。不过,最早的一批自主招生学生踏入工作岗位最多的仅5年,有的才刚刚参加工作。其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联系我们
咨询找校(备注:学校+姓名)
温馨提醒:
关注公众号【广东招生在线】,回复【456】,可获取高考、学考、自招、高职高考等报名时间、报考办法,报名网址,招生院校,招生专业,录取分数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