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还有40日不到。在众多学子为考试努力时,中山纪念中学的4名学生——杜卓帆、唐适之、郭隆、陈铖钜已提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据了解,今年全省共有8人获得清华保送资格,中山保送人数全省第一。
据中山纪念中学信息学教练宋新波介绍,3年来,中山共有18人获得保送清华、北大资格。与普通学生相比,被保送的学生既有天赋,也十分勤奋。“很多人小学6年级时已能解大学题,但依然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学两个小时。”
“保送路”比高考更累更苦
由于不用参加高考,“保送上大学”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十分轻松。然而,被保送的人却不这么认为。“其实我们已经提前经历了人生的大考。”中山纪念中学多位保送生称,从高二进入竞赛班,需通过层层选拔才能在全国大赛上脱颖而出。对他们而言,竞赛就是“高考”。
“他们的‘保送路’比‘高考路’更加累、更加苦。”宋新波说,因为比别人多一些进名校的机会,保送生也就比其他人更辛苦。他们的暑假只有别人的1/4,甚至更少。而且在参赛前,还会停课训练至少一个月,这一个月落下的功课,全靠学生课后自己补回来。因此,他们每天至少要比别人多学习两个小时。
上述说法得到了保送生唐适之的证实。在上高二前,他就和清华签订降分录取协议,为了兼顾信息学和平时功课,他每天早上7:30前就必须到教室学习,借同学笔记、抄老师留的作业,利用训练休息时间自学、做作业。去年8月,唐适之参加了第3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入选2015年信息学国家集训队,获得清华大学现场保送录取资格。如今回忆起来,他仍有些感慨,“我只觉得很累,但我父母很开心。”
兴趣和好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中山市第一中学学生黄伟智是去年中山市唯一入选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学生。他认为,能进入“国赛”且获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兴趣是关键。“我从来没想过通过数学竞赛考取名校,学它只是因为喜欢。”正是这种毫无功利的心态,成就了黄伟智。
“学奥数,天赋很重要,但黄伟智的成功更离不开他良好的学习习惯。”方勇说,黄伟智的草稿纸比普通学生的答题纸都工整、有条理、严谨。而且,他比其他人更勤奋。为琢磨出一道数学题,他经常在竞赛室静静地思考几个小时。因此他的各科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他从未参加过物理竞赛培训,却在2014年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纪念中学学生方其翼于2013年保送上北京大学,他是三年内中山唯一保送上北大的。他表示,经常反思和总结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以往为竞赛作准备的时候,我是白天做题,晚上总结。”他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找到本质,做完一道题,需要反思为何题目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只有温故才能知新。
被保送上清华、北大的其他学生也多和黄伟智一样,有天赋,勤奋刻苦。“在信息学训练中,他们可以一整天对着电脑,忘记吃饭和时间。”宋新波说。除了上述特点外,保送生都很执着,不功利,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甚至会放弃一些他人看来极好的机会。
有些“宅”但喜爱运动
近3年来,中山市保送上清华、北大的18名学生全是理科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记者发现,他们逻辑思维缜密、话语不多,部分甚至有些“宅”,但并不“呆”,喜爱运动且乐于助人。
“是团结精神让我们在31届全国信息学竞赛中获胜,而这种精神是我们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今年保送上清华大学的几名学生都是篮球迷,他们彼此间也是好朋友,经常在课余时间打比赛,就连信息学竞赛那几天也不例外。“球赛的配合精神也延伸到信息学竞赛上,让我们在比赛中过关斩将。”保送生郭隆说,无论多么忙,他都会坚持每天打一个小时球。
运动之余,杜卓帆则喜欢玩游戏,他觉得这种方式能让自己更专注。热衷计算机的唐适之则喜欢3D打印。去年学校引进了一台3D打印机,他则主动联系厂家,并自己打印出了纪中的校徽,虽然打印的模型并未让他觉得满意,但尝试的过程让他觉得充实。2013年因为信息学奥赛保送上清华的温和,同样喜欢进行各种尝试,他曾自己买材料组装了一个移动电源。而且,平时邻居的电脑坏了也都会找他帮忙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