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发难”,他说自己上中学时更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对《红楼梦》就很不能读进去,“因为我是男孩嘛。所以有时候阅读文学作品一旦变成硬性规定,不一定会效果很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我们需要不同的文学作品,高中的孩子读文学作品跟其本身的志趣、性格都有一定关系。”
《平凡的世界》的入选则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的力挺:“这是一部教人奋斗、很励志的作品,可以弥补其他入选作品里那些太贵族化的东西,对于底层考生来说很好。”不过,他对《老人与海》的入选又不以为然,“《老人与海》,小孩怎么看得下去?一点趣味性都没有嘛!这是考老人还是考孩子?”
《收获》杂志编辑叶开也坦言,《呐喊》不是代表鲁迅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小说的精华还是集中在《彷徨》,《朝花夕拾》也比《呐喊》更值得看。他觉得,只限定6部经典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局限性太大,可以再给学生多一点选择,才能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还建议,其实可以找一些专家编一个选本,把一些作家最好的代表作纳入,显得更有针对性。他还提到了一些“遗珠”作家和作品,也可以进入学生们了解的范围,“比如史铁生在思考深度和高度上超过很多当代作家,不应该被忽略;还有杨绛是现代汉语写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其语言质朴、含蓄、典雅又富有历史感,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而古典文学方面,他表示很多明清笔记读物如《幽梦影》《菜根谭》等,语言妙趣横生又包含人生哲理,对中学生来说可能比《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更好读。
专家建议
阅读题设置千万别太僵化
不过,目前既已确定6部必考名著,文学研究专家还给出了考查方式的建议。在张柠看来,如果要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很难量化的东西纳入必考范围,那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使用母语的能力,这种东西没有对错只有好坏,而这对老师教学而言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怎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责任在老师身上,不能只给学生提要求。配套的教学、老师的文学素养培训都要跟上来。有些老师自己都不会写文章了,怎么教学生?”
事实上,针对必考的6部文学作品,《考试说明》中还新增了3道参考样题,其中之一便是选用《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的内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该段落的理解。另外两道题分别是涉及《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以及《呐喊》的阅读题和写作题。
李建军提醒,考试题型设置上不能太过僵硬,文学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对人物、情节表现和修辞的分析能力,必须灵活一些。他还不客气地说:“语文是最体现个性和才情的活泼泼的东西,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动时那样,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很多东西都是死的,根本就是在晒鱼干!”
叶开也反对呆板的标准答案的设置,认为很多所谓教育专家的出题方式,不仅破坏了学生们的阅读感受,还很容易把命题者对这些经典的个人理解强加给所有考生,甚至出现过度解读。“有些根据文章出的阅读题,连这个文章的作者都答不出来!你说可笑不可笑?”他主张,类似阅读命题应该允许学生进行个人论述,以体现他们自己的理解,“要注重考查语言的组织能力、整体写作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这不利于我们面向新的时代。”(聂宽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