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算不算演出事故,至少在一些人眼中,以唱作人身份参加比赛的王源,恐怕也显得很不专业。
接受采访的时候,王源说自己太难过了,一下子很多画面涌上心头,整个人就崩溃了,也没顾得上那么多。
收拾好情绪后,他继续说,你在崩溃的时候,其实你身边的人无法安慰你,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你有多难过。
说多了别人会以为我在卖惨,可这就是我的经历。
突如其来的崩溃,当然不是因为一句歌词,一定是积攒了许久的情绪,正如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成年人的崩溃总是无声的,只会在心里化作一团团死灰。情绪宣泄完了,还得向波及到的人道歉。
如果非要学杠精说王源是在炒作,是在耍小孩子脾气,那朴树的经历,是否又会让也曾有过崩溃时刻的你有所触动呢?
同样是在一档综艺节目里,44岁的朴树现场演唱《送别》。
歌曲的前半段,朴树都还算平静,可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时,他突然情绪失控,声音慢慢变成哽咽,然后转过身去,掩面痛哭。
哭完以后,他没办法继续演唱,示意和声继续。
他捧着话筒虚晃着身体,似乎锥心的往事涌上心头,令他万分悲痛。
现场的人说,那天朴树在唱《送别》之前,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炼狱,特别难熬。”
清白少年,不改初心,因为年少时爱极了他,所以我见不得他苍老的样子,看着他一言不发的沉默,心疼得想掉眼泪。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变成了炼狱,你过得如此狼狈和无力?
你抢占回家陪父母的时间,很少和朋友聚会,每天下班一个人回到出租房,面对冰冷的墙壁,没人说话,习惯沉默,只能靠自己。
公司的事情繁杂抽不出身,客户的催促忙得忘了自己是个人,你曾经以为只要随便给你一个职位,就能在这个行业有一番作为。
然而现实是,生活比想象的残酷得多,行走在世间全是妖魔鬼怪。你拼尽全力努力去争取的一切,只是一些人的起点。
多少无助的时刻,你是否也曾因为听到一首老歌,往事像潮水般袭来,只能蹲在地上把头埋进双臂,害怕别人见到你狼狈的哭相。
有时候真的觉得“感同身受”这个词,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
巴黎圣母院失火,有人说很遗憾还没去看看就没了,烧得心都碎了;有人说烧得好,这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
-
17岁少年跳桥自杀,有人说能理解这个男孩,因为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人说多大点事就要自杀,现在的年轻人真脆弱。
-
《复联4》热映,有人说漫威就是自己的青春,每一个细节都能戳中泪点;有人说逻辑硬伤太多了,只是一部圈钱的爆米花电影。
这个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多的只是冷暖自知而已,于己惊天动地的伤,于人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
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段故事,无法述说,只能在深夜里泪湿枕头,独自承受和消化。
而那些不幸遭受过身心重创的人,你安慰她说睡一觉就过去了,可她在午夜时分被噩梦惊醒的时候,你又在哪里?
电影《素媛》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相信大家看的时候都哭了。
我们心疼素媛,痛恨那个侵犯她的变态,但是看完以后,也许过几天就忘了心中的愤恨,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家人的悲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部催泪电影,对素媛一家来说,这是一辈子的阴影,活着的每天都是折磨。
因为同情,因为关心,因为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会将自己假想到对方所处的境地;
或者联想到曾经某一刻,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感慨万千,从而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安慰和开导对方。
但是,这仅仅只是个人假想或是类似经历,这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鲁迅在《小杂感》里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独木舟的《深海里的星星》有一言: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
所谓感同身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亲身体验。
就好比男人永远不可能知道痛经有多痛,也不会切身感受到生孩子的苦;
女人也永远不可能明白什么是蛋疼,男人回家后为什么想在车库里多呆半小时。
这些年来,就算遇到再大的痛苦,我也很少找人倾诉,一来是不想让亲人担心,不想打扰朋友的幸福,二来是知道安慰捉襟见肘,唯有冷暖自渡。
很多时候,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是让你知道,没人能帮你,要坚强起来自己拉自己一把,否则在泥泞沼泽里只会越陷越深。
你成不了心态的主人,必然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不论今天多么的困难,都要坚信,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你是你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