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1~4必记核心考点, 考试有用快快收藏!

2019/5/22  教育  阅读:  【放大镜】  




政治必修1~4必记核心考点,_考试有用快快收藏!


高频考点:外汇和汇率、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国家的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生活》中的新观点:变化最大的是第十课:科学发展观,改为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记核心考点]

一、“经济措施”分析——国家、企业、个人角度


(一)国家角度

1.生产领域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2)运用市场经济的两只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宏观调控。  

(3)加强法治建设和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手段(财政/货币/消费/对外政策)  

(5)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  

(6)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7)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8)时政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分配领域  

(1)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5)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6)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交换和消费领域  

(1)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4)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5)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4.对外经济领域  

(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2)加强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双边贸易,反对不等价交换,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6)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二)企业角度   

1.企业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企业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3.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4.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5.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   

6.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8.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

9.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开发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   

10.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三)个人角度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劳动者

(1)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人才;适应国家形势,积极进行创业。

3.投资者: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储蓄存款、购买债券。

4.纳税者: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行使好监督税收征管和使用的权利。

5、补充: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实施减税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挤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发展预期,促进扩大就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②提振实体经济,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③提高免税标准,能够增加企业”获得感”,降低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经济意义”分析——国家、企业、个人角度

1.国家

(1)有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5)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 

(6)有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方面的作用(具体哪一点可根据材料)。 

(7)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有助于充分发挥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0)有助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共赢、多赢。


2.企业

(1)有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2)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 

(3)有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有助于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有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3.个人

(1)有助于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4)有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价格”问题——原因与措施

1.价格变化的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3)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6)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2)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3)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4)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5)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稳定物价的措施:

(1)国家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大力发展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企业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②面向市场调节生产,优化产业(产品)结构。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3)个人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4、价格变动的影响(答题模板)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四、“消费”问题——原因与措施

1.原因: 

(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2)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1)国家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收入公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表现——是什么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3)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4)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成果。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措施——怎么办 

(1)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深化分配改革,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3)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4)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5)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地 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内 容: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关 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六一个有机整体。

(4)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措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七、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哪里,我国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将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信心来自:①来自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经验;②来自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 ③来自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2)如何推动:①通过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等生产要素,扩大进口,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好的投资机会与环境;②通过增加对外投资、出口等,带动相关国家生产发展,促进就业和消费;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或:中国扩大开放和增加进口的举措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赢。

(1)对中国:①促进消费升级,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③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④完善对外开放的法律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⑤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或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对世界: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和发展,反对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②适应经济全球化大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③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促进开放合作、共同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八、就如何积极应对中美贸易问题提出你的对策。

①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及时坚决地反击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采取对等措施对自美国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

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国内市场需求。

④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发展中国家市场。


九、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原因

①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从而释放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②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机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

③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激发了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④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政治必修1~4必记核心考点,_考试有用快快收藏!


 1 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行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3.公民的政治义务

公民应履行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与法律;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遵守宪法与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①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②培养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③遵守宪法与法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一般不考)

2)民主决策

①形式:公民通过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意义:

A.有助于决策聚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决策者角度)

B.有利于决策集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角度)

C.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公民角度)

D.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角度)

3)民主管理(基层民主)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民主监督

公民通过 A.信访举报制度、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舆论监督制度、D.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参与民主监督。

5)民主协商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 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宗旨

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原则

1)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材料体现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时用)

4.职能

1)内容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职能)

方式: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职能)

④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职能)

⑤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职能)

2)政府如何行使职能?

①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②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

A.深化简政放权(放),建设有限政府,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B.创新监管方式(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C.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

5.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6.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7.加强对政府权力行使的监督

1)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①(民主)发挥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民主监督相关制度;

②(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健全行政监管体系

①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

②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8.补充

1)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水平,建设高效政府;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政府

3)树立政府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


 3 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大

1.性质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人代制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职权

1)人大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提供法律保障。

2)人大行使决定权。批准通过×××重大事项,推动各级政府贯彻执行。

3)人大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4)人大行使任免权(不考)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少数服从多数,体现人民意志(民主:体现人大会议投票、表决时答)

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体现人大与政府、中央与地方时答)

5.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6.人大代表

1)性质:人大代表是我国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职权:

①行使审议权、表决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表决相关问题;

②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相关问题的议案,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询、并要求答复,

3)义务:

①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人民意见与要求;

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党

1.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2.地位——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的领导作用。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3.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加强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2)思想领导: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

3)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遵循党的执政、建设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民主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执政: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5.宗旨(可以和执政理念放在一起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党的自身建设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的纯洁性。

2)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

3)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中国共产党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发扬民主,形成共识。(体现中共听取民主党派意见时答)

三、政协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3)民主党派可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民主监督。

4)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民主党派可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向党和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2.政协委员如何做

1)政协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提交相关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3)就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四、依法治国

1.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4.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如何坚持?

1)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结合人大、党、政协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权利与义务:行使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权利;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联合国

1)(中国)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坚定执行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各项工作。

3.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合理兼顾他国关切,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世界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当前国家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

5.我国的外交政策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政治必修1~4必记核心考点,_考试有用快快收藏!


高频考点: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


[必记核心考点]


一、运用“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方面的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当前的社会与个人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6.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8.文化发展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措施类”知识分析“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1.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3)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重要途径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4)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5)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6)内容形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

4、优秀企业家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

①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②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的时代新人。

5、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意义。

①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两岸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③文化认同推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④文化产业交流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⑤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6、分析传承与弘扬探月精神的时代价值: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探月精神能够为我国勇攀科技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传承和弘扬探月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7、五四精神产生于时代,也将成就时代。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①挖掘五四精神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③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注: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科学修养”等方面作答)  

8、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①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坚持媒体内容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②做大做强主流舆,要依托现代技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通过创新传播平台和技术方式推动主流舆论传播。

③做大做强主流舆,要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淘口令¥NXPJbzzU7CE¥


政治必修1~4必记核心考点,_考试有用快快收藏!


高频考点: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及认识过程、真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系统优化的方法、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生活与哲学》中的新观点:具体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改革的重要意义,突出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突出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必记核心考点:

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把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要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扩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答题要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征,并且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树立实践观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实践过程。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

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或者问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真理性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从认识发展的角度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三、唯物辩证法:

(一)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1.联系常用的观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


2、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办事情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必须重视部分作用。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分析××和××的关系: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1.发展常用的观点(1)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物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必要准备,质变是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也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5)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1.矛盾常用的观点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和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注意分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恰当认识和把握矛盾的次要方面。

⑦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答题要点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⑤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应该注意的观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四、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实现社会发展的途径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⑥人的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⑦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人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和主体差异性等特征,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个人价值。


2.应该注意的观点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的价值观念要与时俱进。


五、附:几个答题模板: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命题(答题模板)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

⑧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⑨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⑩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⑩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3、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要素: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结合材料)。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4、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答题要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