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训练系列专题之言论名句中的哲理思辨
(作文解析+范文)
1、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诗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地方值得你去走一走,比如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从以上六种地方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准确理解核心关键词。“眼界”和“境界”,“眼界”指的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在本材料中指的是“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在本材料中指的是由“行走的眼界”决定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
2.对“眼界”和“境界”的关系把握限制。前者决定后者,即所看到的内容是精神收获或成长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笼统来讲,前者是实,后者是虚,有实才有虚,要由实入虚。
3.“值得你去走一走”,“值得走”的原因或意义要有体现,考生在思辨行文中必须有“你”的体现。
4.特别视角的选择限制。材料中的六个地方(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只能选一个,多选则违背题意。
开放性
1.“眼界”的开放性。虽限制六选一,但实际上对每一个“眼界”的理解都有多种可能。如乡村,可以整体感知,亦可局部展现;可观花鸟虫鱼,亦可品人事风流;亦可回顾乡村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
2.“境界”的多义理解和多重定位。境界既可从广度上来理解(如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等),又可在深度上进行挖掘(如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等),还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如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借鉴理解),极大满足考生思维的多角度、层次性等的发展需求。
3.在关系制约下,仍有立意自由。比如“眼界”如何“决定”“境界”,什么样的“眼界”“决定”什么样的“境界”……切入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可以满足考生多角度立意的要求。
4.在文体、内容上可自主选择,以自己能表达清楚为优先考虑。如选择记叙文体,可参照北京卷写作要求等。
解题
本次作文重点考查在有限制的思考范围内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辨行文的能力,让考生的思维在具体和抽象之间跳跃,能有效考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
题目材料的主要指令即是从所给的六个“眼界”(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中选择一个或一个中的某些方面,来阐释自己的所思所想。重在找准“眼界”和“境界”的切入点,让二者发生有机关联,从而演绎成文。
参考立意
1.谈乡村与乡愁等。2.谈大海与胸怀等。
3.谈校园与青春、梦想等。4.谈书店与精神世界等。
5.谈医院与健康等。6谈墓地与生死感悟等。
范文展示
一乡一村一盏灯
清如微风过,浅若梨花落,翩如惊鸿羽,淡若寒蝉卧;握一束暖阳,漫步村头,于这片田地,体味一番深沉,感悟一片静美。
行走在垄亩之上,曲折小径,深沉自得。
淡淡然,静静行,默默伫立在某一个田角,便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田间劳作,本是无趣到极点的重复;土地颜色,本是单调到极点的颜色,却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虽无骄阳,却时有大小的汗珠洒下,偶有轻风,却吹不走忙碌的燥热;忽直忽弯的动作依旧重复,认真锄去杂草的神情依旧,沟渠两旁闲语时起,不以心喜,不以雨忧。
试问,何处寻得这般清幽之地,哪里找来如此恬淡之人?其实,就是春种秋收,自然而然的田野;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就是千百年中,千百万个乡村的缩影。模糊中渐渐清晰,忙碌中不乏悠闲。
远望着这片土地,星光点点,叫人心醉。
夜幕降临,没有灯红酒绿的嘈杂,没有人山人海的喧嚣,只有几家灯火,点亮黑夜。倘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这乡村的点点灯光便可邀月,邀下月的皎洁,月的静美,驱走夜的清冷,黑的忧愁。几处灯里,或有小儿追逐游戏、或闻父母吟语,间有脆响传出,醉人心田。渐没了灯光,便步入甜美的梦乡;明日便有了暖红的朝阳,未来就具备了想要的模样。
敢问,这是哪里的仙境,居着如此淳朴善良的人们?其实,就是家的模样,就是亲人聚集,美好的芬芳,就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个家的缩影。平淡中发酵着温馨,岁月中沉淀着深情。
回想起这片田野,氤氲之间,日渐清晰。
很多时候,灯光再灿烂辉煌又如何,尖叫再热情洋溢又怎样?终抵不过心灵深处的那个乡村,那片星空之下的那盏灯。曾经以为这片土地太狭小,曾经以为外面世界很精彩,却不料世事变幻,辗转反侧,乡愁不减。或许在偌大的地图上,根本没有它的痕迹,也没有它的名字;或许擦肩而过之际,也不曾有人驻足停留,甚至没有人愿意多看它一眼;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但它仍不断,默默耕耘、扎根、延续,以千万年不变的毅力,怀着千百年不变的温情,走着它自己的漫漫长路。即使无人问津,也要为你留灯。
一乡一村,一盏灯,乡村依旧,家在那里!
2、“世界”与“自我”,你如何权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抄袭。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
限制性
1.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两段话以分号为分界线,第一段话体现了“注重个体发展”这个核心,第二段话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都和我有关”这个核心。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连接,表明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应该以第二段话为主,适当兼顾第一段话。
2.“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上面材料中“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个核心,来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即考生必须对两个核心的关系做一番独到的思考。在厘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衔接,考生还是应该将世界与我有关的角度作为最佳着力点,倒推回来再对“注重个体发展”这个角度进行思考。
3.“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引导语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为“当代青年”。“体验”侧重感性述说,“思考”侧重理性表达,文体倾向适宜写议论文。
开放性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这则材料中的主要角度有三个,一是注重个体发展角度,二是世界与我有关角度,三是两者结合的角度。尽管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写,但最佳立意还应该是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
2.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但必须“明确文体”且“不得写成诗歌”。“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体验”侧重感性述说,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表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思考”侧重理性表达,可以从两者关系入手,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出孰轻孰重,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
3.材料中第一段话“注重个体发展”,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好自己,个体发展是基础,但需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第二段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意味着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与世界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要有责任担当精神。前后两段话,都可以作为作文的出发点,亦可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进行立意: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解题
材料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给第一个核心“注重个体发展”提供了存在的背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利与弊。但“甚至”一词的表述,非常明显地指出“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味追求“自我发展”,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对这种做法我们应该持抛弃的、反对的态度。
材料中的第二个核心是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出自《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一文,是鲁迅先生病逝前一个月在病中的状态下所展示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生在病中仍然心系社会、关心人民疾苦,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因此,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辩证看待“注重个体发展”和世界“和我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1)“注重个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明确自己今后肩负的重任。(2)拥有世界“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个体发展”。
参考立意
1.须心系天下,防故步自封。2.发展个人,融入世界。
3.世界与“我”息息相关。4.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
5.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6.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7.在社会发展中发展个体。8.勿过度“自我”,做关注世界的“大我”。
范文展示
勿过度“自我”
(题目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胸怀:有抱负、无私、心怀百姓。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追求先生这种境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当然应该注重个体发展,但不能过度“自我”。(从材料的后半部分切入,提出自己的观点。审题把握比较准确)
过度“自我”会影响“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体发展,这种现象本身自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教育本就提倡“多元发展,扬长教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体发展,对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我想这样的个体发展,也只能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时间久了,这样的个体自然也会被别人否定,到那时还怎么谈个体发展呢?(分析“注重个体发展”时过度“自我”的弊端,进一步解读观点)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正是因为他能够拥有“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心怀百姓,心系天下,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才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也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但如果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的贪图享乐,而置百姓的叫苦不迭于不顾,这样的范仲淹是肯定不会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戴的。(举范仲淹的例子,用假设和对比论证拥有“都和我有关”情怀的价值)
今有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教师。他们有些人在贫困山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们注重个体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他们更愿意付出,舍“自我”为大家,忍受艰苦的环境,心甘情愿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正是他们注重了个体发展,但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才使他们那种“都和我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传递着他们这种奉献的精神。(举支教教师的例子,论证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相结合的作用)
不可否认,马云的成功,有他注重个体发展的作用;但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马云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由于马云的个体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当今社会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个体发展。这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也是“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用马云的例子,进一步论证“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两者结合的作用)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应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地关心周围的人,关注我们的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想,这样勿过度“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照应开头,呼吁勿过度“自我”,做真正幸福的人)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文章的审题立意是比较恰当的,厘清了“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勿过度‘自我’”的观点。本文的语言平实,体现了考生的理性思考。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尽管罗列的事例不多,篇幅不长,仅有范仲淹、支教教师和马云三例,但由于对它们的分析都是紧扣观点展开,从而使事例论证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最后的回应观点既使本文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青年”思考的痕迹。
3、开封一模:自我与无我如何权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引导语指令考生构思必须立足于材料中提供的三则名言:蒙田说不能轻视我们自己,强调要强化自我,要“有我”;费尔巴哈说的放弃自我,强调淡化功利、淡化自我,要“无我”;李嘉诚则把二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强调既要建立自我,追求“有我”,又要淡化功利,追求“无我”。三人的话都是围绕“我”而谈,结合起来,不难发现命题人在暗示考生,既要重视自己,找到自我,建立自我;又不可过分看重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无我”其实是在功利面前不迷失自我。考生构思必须以三句名言提供的语境为基础,紧扣材料展开对“有我”和“无我”的思考。
2.思维限制。“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对自我的强化即“有我”,对自我的淡化即“无我”。写作引导语向考生指明了思考方向,在生活和人生中,我们是追求“有我”还是追求“无我”?要追求怎样的“有我”和“无我”?在生活和人生中,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该怎么定位“自我”?考生要深入探究,辩证分析。
3.文体限制。“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思考”偏理性,隐性地将文体限定为议论文或说理性散文。
开放性
1.构思立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强调“有我”,也可以强调“无我”,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谈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化,或“有我”和“无我”的关系。文章只要不脱离对“自我”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这就为考生构思立意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2.写作选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人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处理都脱离不了对“自我”的定位。选材时可以联系个人生活实际,谈处理具体生活问题时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谈谋划人生时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也可以选择他人事例做论据,在对他人经历的观照和思考中谈自己对“有我”与“无我”的认识。这就给考生选材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
本题属于名言型多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目。考生立意前,需要厘清“有我”“无我”和“自我”三个概念。结合材料中的三句话,在这个作文的语境中,“有我”是指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要淡泊名利,淡化自己,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有我”和“无我”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的显与隐来区分的,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我”,“有我”才能干事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又要舍身忘我,甘于奉献,如果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将一无所成;功成之后更要“无我”,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活得伟大而真实,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深层的“无我”之中还是“有我”的,“有我”又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
是选择“有我”,还是选择“无我”?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为人处世和谋划人生中正确把握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
参考立意
1. 做人不可迷失自我。2.在利益面“无我”,方能成就大业。3.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
4.建立自我,成就人生。 5.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6.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
7.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8.创业要追求“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
范文展示
不迷失自我
人生不可迷失自我。李嘉诚先生“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生信条成就了他的伟大人生,也告诉当代青年如何定位“自我”方能不迷失“自我”。
“有我”是人生的起点。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人须先建立自我,然后才能成就自我。
一代名家二月河,部队转业后只是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干事。打开水、取报纸、听电话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他坐不住了,开始在红学研究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40岁时,立志为康熙大帝著书立说。此后手写笔录,夜以继日,二十余年,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四百万字的帝王系列。
和二月河经历相似的还有著名编剧李樯。李樯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老家安阳市文化局,工作内容是写豫剧。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辞职又回北京,甘愿做一名京漂,在艰难的生活中慢慢走出了一条编剧之路,先后写出《孔雀》《立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黄金时代》等著名电影剧本。
做人不可迷失自我。只有先建立自我,才能成就自我。尤其是在不得志的时候,更需要拨开生活的迷雾,倾听内心最响亮的声音,决不能顺风而行,迷失自己,由平凡走向平淡,由平淡走向平庸。
建立“自我”才能找到人生方向,淡化自我却能成就伟大人生。伟大的人生多是从“有我”走向“无我”的。
鲁迅从当海军到学矿业,后又到仙台学医,发誓医治患者的病痛,挽救像父亲一样被庸医耽误的病人。可是在仙台看日俄战争纪录片,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围观的中国人竟然高声喝彩时,他忽然意识到学医只能拯救病人的身体,文学才能唤醒麻木的灵魂。于是弃医从文,不再彷徨,以笔代戈,高声呐喊,为唤醒国人灵魂战斗一生。从“有我”走向“无我”的鲁迅,最终被誉为“民族魂”。
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促使一大批人从“有我”走向“无我”。这背后是满腔的爱国热情。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钱伟长目睹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他远离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放弃了成为史学大师的梦想,选择了为国为民的“无我”,融入了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科技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钱伟长走向“无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伟大的“有我”是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伟大的“无我”是为国家和民族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建立“自我”,经历从“有我”走向“无我”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伟业。
4、成都一诊:秋瑾、袁隆平、罗海琼言论解读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审题
限制性
1.题目类型的限制性。题目为多则材料组合式命题,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目往往要找出组合的内在逻辑,但这种逻辑命题者并不会明示,需要考生通过分析,在多则材料中找到材料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讲,多则材料组合式命题的内在逻辑有共性、并列、对比、递进、条件、因果等多种关系。考生不能罔顾逻辑,而只对其中一则材料或部分材料进行阐述,这可能导致偏离题旨。
2.题目要求的限制性。围绕材料内容和含意,即写作不能脱离材料架空分析,必须“就事论事”或“就事说理”。
3.三则材料体现的皆为主流价值观,考生不得否定。
4.明确文体,不能写成多种文体的杂合体,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
5.常规限制。不能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虽然均是常规要求,但亦不可忽视,一旦触及底线,分数会相当可怕。
开放性
1.材料切入角度的开放性。多则材料,提供多种角度切入的可能,不同的切入可以有不同的组合逻辑,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正是材料作文“带着镣铐跳舞”的最佳诠释。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材料中的三句话提供了三个联想和思考的大方向,考生确定立意和逻辑组合后,可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并组织写作材料。
3.文体的开放性。可以选择议论文,以逻辑见长;也可以选择散文,以抒情见长;也可以选择记叙文,以叙述见长;但不推荐小说和诗歌。
解题
材料一为清末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的诗句。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总须补”表明这一代人都有挽救国家命运的使命;“为国牺牲敢惜身”表明自己有为国献身的勇气和决心。本材料的指向有:爱国、献身等。
材料二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这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事业目标。从科学目标上讲,袁隆平的目标应该只是亩产达到多少斤;但是从人文关怀目标上讲,袁隆平的目标则转变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带有深厚的情感。本材料的指向有: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等。
材料三为青年演员罗海琼的话。这句话充满了热爱生活的温情。作为一位青年演员,能看淡“轰轰烈烈”“大起大伏”的名利场,在生活中找寻“小确幸”,实在需要一些恬淡的情怀和人文修养。让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正是繁华名利场中难得的坚守。本材料的指向有:幸福、友爱、亲情、淡泊名利等。
根据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分析:
从共性逻辑分析,可将三者概括为追求、梦想、爱、使命、责任等。
从递进逻辑分析,可形成材料三→材料一→材料二的逐层递升逻辑,从中可看出个人境界的逐级扩大:有的人格局是家,有的人格局是国,有的人格局是天下。这里可以提及的是墨家主张的“无差序等级”的爱和儒家主张的“有差序等级”的爱,不同的爱的社会效用不同。这里不必做格局大小的褒贬评价。
从对比角度分析异同,进而从因果角度深入分析,还可以看出时代与梦想的关联。清末祖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塑造了秋瑾的梦想,中国人饿肚子的现实塑造了袁隆平的梦想,和平幸福的新时代也塑造了罗海琼的梦想。反过来说,也可以看出人的梦想对时代产生的效用。正是因为秋瑾们的追求,才改变了中国被瓜分的现实;正是袁隆平们的努力,才让中国人吃饱了;正是因为有罗海琼们那样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洋溢着幸福。要注意,不能对罗海琼做贬低性评价。
参考立意
1.齐家、救国与爱天下。2.时代塑造梦想,梦想改变时代。3.爱,让世界更有希望。
范文展示
追求使人生厚重
罗海琼、秋瑾、袁隆平的话共同说明了一点:人必须有所追求。
是啊,有所追求,人生才能有目标和方向,才能有动力和韧性,才能怀揣梦想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从而活出生命的伟大,成就厚重的人生。
人生有追求,平凡也是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繁忙的送快递工作浇灭不了雷海为对古诗词的热爱,坎坷的人生磨灭不了他心中的挚爱和信仰。夺冠成名后,雷海为拒绝了许多企业的邀请,而是选择到心田花开学校做老师。因为在那里,他能继续和他热爱的古诗词在一起,并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孩子们。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落,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雷海为的人生追求与青年演员罗海琼何其相似。
不管逆境还是顺境,都坚守梦想,梦想一定会照亮人生。
二月河从部队转业后,成了南阳市委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干事。打开水、取报纸、听电话就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他坐不住了,开始在红学研究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40岁时,他立志为康熙大帝著书立说。他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正史野稗,无所不读,手写笔录,卷稿满案。二十余年,笔耕不辍,他先后完成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四百万字的帝王系列作品。只要不被现实局限,敢于追求,现实就一定会被梦想照亮。
伟大的追求是将个人的发展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秋瑾有诗: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正是因为秋瑾们的追求,才改变了中国被瓜分的现实。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就是以这样的古仁人情怀为这个理想奋斗终生。
一个人追求越高,发展空间就越广,人生就会越厚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果袁隆平申请专利,他一定会跃居中国富人榜,但责任和担当让他把研究成果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这种伟大的追求和担当,成就了他非凡的业绩和伟大的人生。“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95岁仍坚持在手术台一线。他说:“念医,将来就有一套本领,不靠人自己也可以发展、生活。同时,念医还可以救死扶伤,救人就等于用科学救国,人民健康那不更好吗?”这是什么情怀?这是心系国家的情怀。
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罗海琼、秋瑾、袁隆平为榜样,不仅要追求取得好成绩,让身边的人快乐,还要树立高远的目标,将来为人民谋福利,为祖国求发展。
5、攀枝花一统:未知、选择和人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个人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哈利波特与密室》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死亡诗社》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健康生话: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这道作文题仿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的作文题,属于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的三句话来自于影视作品。审题上首先要概括三句话的含义,提炼关键词。“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强调生活的未知性和多变性;“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句话关键词明显,强调“选择”的重要性;“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这句话强调生命的价值、精髓、意义。
2.多材料作文必须强调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需要自己找寻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这是体现考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第一则材料说出了生活的未知性特点,属于对现象的认识;第二则材料强调面对未知,人该做出何种选择(暗示要勇敢、积极面对和慎重选择),属于具体做法;第三则材料则指向了要以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为终极目标,为前面的“选择”提供方向。
3.综合三则材料,总体上强调面对未知的人生,应该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让生命有内涵,有价值。考生审题时要谨防掉进坑里,材料针对的应该是个人,不是国家、社会,有一定的限制性。考生可以选择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但不可以按照平时的写作经验由个人的选择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选择。
开放性
1.第一则材料强调生活的“未知”,暗含着对生活的迷茫、惊喜、憧憬等倾向;第二则材料强调“选择”的重要,但并未指出如何选择,选择什么,学生思考的范围就较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觉得有“意义”,感到深刻,活得“精彩”即可,没有限定“怎样去活”“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那么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体验、追求去写,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说明写作要求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写作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写自己擅长的内容。
解题
这道作文题目属于多材料组合型作文,尽管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但在当前的高考要求下,考生仍需“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就是要寻找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不能割裂材料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体现一则材料的内涵。这是体现考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三则材料总体上强调人生应该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让生命有内涵,有价值。
要注意的是,多数考生可能没有联系贯通三则材料的意识,而只从一则材料入笔,切入点多为“选择”。且受考生视野见识所限,可能所论不深,仅仅停留在“选择”本身,会出现内容空洞、全篇大话的情况,不能具体到怎样选择,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甚至会有考生直接就写成了以“选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参考立意
1.生活变幻莫测,应选择有意义的人生。2.未来不可知,选对目标人生才有意义。
3.人生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有价值的人生。
4.人生选择很重要,奋斗人生更精彩。5.选择有意义的生活,让生命有内涵、有价值。
三个关键词自由组合:未知,选择,人生,所放置位置不同,会出现不同立意,比如:选对目标,选好人生之路,选择有意义的生活,由于选择的宾语不同而写作方向不同。
范文展示一
唱响人生这出戏
(题目从“怎么办”的角度点出论点)
人生似梦,匆匆已过百年。命若微尘,惶惶沉浮世间。可纵是渺如浮蝣,我们仍在自己的戏里演着主角。时代的戏台缓缓搭就,平凡的生命渐次展开,要如何才唱得响人生这场精彩绝伦的大戏?(时空纵横交叉,营造出写作大背景。追问应该如何过完一生。简洁的开头,寥寥几笔,快速入题)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但人生必有期,而后有待。(分论点一,点出材料中“人生”和“未知”之意)
正如莱昂纳德所唱:“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谓命运,便是充满未知,若所有事物尽在掌握,或许并非是件好事。(引后析特别关键,是打通论点与引句的关键处)瓮福集团前董事长何浩明从化肥厂机修车间的工人,到国企一把手,用了数十载,稳稳走向人生巅峰之际。但他却利用职务之便私收贿赂,将账款一半上交,一半私留,自以为瞒天过海,胜券在握,却终难逃法网制裁,他的后半生将在铁窗里度过。(反例说明人生充满未知,需选择方向,谨慎把握)人生的拐角过后,或许是黎明,或许是长夜,这要看我们如何去选择,去把握。由此方知,前路,留存未知,才有选择。(为分论二、三做铺垫,自然引出,基于未知,我们应当怎样选择)
人生必有择,而后有从。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分论点二,点材料中“人生”和“选择”之意)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关于选择,尼采如是说。(引用尼采名言引“选择”这一题)温克仁选择一生只做陶瓷,便不理世事喧嚣,不理睬酒绿灯红,潜心修炼,方有了“自生釉骨瓷”名扬天下;胡歌选择用思想填满无法修复的皮囊,便舍弃名利浮华,于事业红火时静心磨练自己,才使演员二字名副其实。(举例说明选择潜心修炼,选择精心磨砺成就人生的事例,两个例子第一个新鲜,第二个熟悉,说服力很强)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也不过是求仁得仁而已。(例后简要评析,起点睛作用)由此方知,人生,选择精彩,才可精彩。(再点论题)
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那就全力以赴去努力。(分论点三,点材料中“人生”和“深刻”之意)
大漠中的依米花,花开五色,皆为绚烂。漫漫黄沙,灼灼烈日,也难掩其半分芳华,何哉?(诗经体,四言一断,叙述事例一)只因她心中有愿为之锲而不舍的渴求,有最顽强的信念,于是蛰伏数十载,只求一季惊艳。(引例后析,此步骤必不可少)张居正沉浮宦海,孜孜以求,于是有“治世之能臣”的美誉;(简述事例二)石黑一雄潜心创作,摒弃俗务,于是有诺奖桂冠加诸头上;(简述事例三)黄旭华专心科研,隐姓埋名,于是有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荣耀。(简述事例四;四个事例构成排例)起初他们皆为常人,却因心有痴念而终有所得,由此方知:活着,先想深刻,才会深刻。(引事例,证明分论点,有痴才有成。本段使用例证法)
漫漫人生路,又何尝不是民族复兴之路?身为新青年,必将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担当起国家的未来。时代这场人生大戏,需要我们诠释好每一个角色,才能演绎出最震撼人心的效果。人生这场戏,绝非儿戏!
怀一颗磐石之心,选一条光明之路,存一份期待未来之愿,自在独行,何愁唱不好这人生大戏?(再次点题,点明三则材料的关联点)
点评
本文是一篇规矩的考场作文,基于三则材料立意,三个平行的分论点,结构端方。主要运用常见的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法,事例论证中还用到了排例,增加容量,增强论证力量,同时,在例证法中使用反证。事例较新颖。关键处的点题,扣材料相当聪明。
范文展示二
步未知丛林,择理想笃行
(题目概括三则材料关键词,一句三顿,节奏感舒心)
苏轼有云:“有大勇者,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亦有语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引用开头,大家之言中隐含面对人生未知,面对变故,我们应有的应对之策。引用开头增文采)
生活是未知的,我们都无法预料下一刻打开的巧克力是苦亦或甜,无勇者面对未知选择逃避,背过身去,对前路的乍暖乍寒、顺逆之境反应激烈;而无畏者面对前路充满好奇,渴望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所以他们步入丛林。(显然肯定勇者的做派)生活在新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应以无畏心于未知,步入丛林,选择笃定前行。(面对新时代的新青年提出中心论点,指向后文落脚点应在青年一代如何对待生活上)
前路是迷茫烟雨,我应摒弃浮躁,擦拭心灵。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分论一,比喻修辞增文采)
当下不少人渴望一蹴而就,却被生活磨难吓到,一事不成即认为事事不成,果断放弃,他们堆积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到头来只是数量叠加,而无质量支撑。他们忘记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理论据从反面点出不少人的现状)反观历经千辛、呕心沥血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终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曹雪芹,他们面对未知的前路没有急功近利,没有汲汲于富贵,而是选择淡泊宁静,潜心著书,方得以致远,成就了精彩的人生。(反观一词表明此后与前面形成对比论证,突出摈弃浮躁,擦拭心灵的重要意义)
前路是黄沙漫道,我应选择无所畏惧,披荆斩棘。(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分论二,与分论一句式相同,让人印象深刻)
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还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也提到:“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坚忍不拔就是苏轼的选择,亦是许多成功人士的选择。(引后析)他们不畏惧丛林的荆棘与未知,一旦确定好了目标,就只顾风雨兼程。所以布鲁诺为维护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面对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也在高声呐喊;塞万提斯饱受牢狱之灾,却从未被打倒,他反躬自省,把握生命的脉搏,终于完成长篇巨著《堂吉柯德》。无论是中国量子力学之父潘建伟还是研究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他们在获得鲜花和掌声前,不也是在长夜之中摸索吗?(四个排例正面论证)只不过大多数人惧怕未知的丛林,对漫漫长夜恐惧而选择了放弃,而智者却在丛林中执着前行,最终见到生命的光亮罢了。(适时点题,明智之举)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作为青年人,立于新时代,我们应明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的道理。我们应以沉潜之识,摈弃浮躁。我们应于未知中无所畏惧,步入丛林,笃定前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引用的叠加,展示作者文学素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更多的生力军选择奉献,添砖助力。我们无须惶恐、踌躇,要坚定向前,冲破重峦叠嶂,成就精彩人生!(寥寥几笔,点出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结尾再次点题)
点评
本文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引用的灵活合理运用,引用可以做论点,也可以做论据,关键在于引后有析,引而能证。多次点扣材料也是亮点。若能事例再新颖些更佳。
6、聪明易见,靠谱难得
教授詹姆斯·弗林说,提升智商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聪明的朋友交往。
股神巴菲特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凡事有交代,托事有着落,话事有定数,事事有回音,这就是靠谱。
对于聪明和靠谱,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第一则材料中“聪明”的内涵是有限定的,特指交往的智慧,意指通过与聪明人交往来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智商。
2.第二则材料通过对比强调了靠谱比聪明更可贵,限定了两者的关系地位。
3.第三则材料阐述了“靠谱”的内涵,特指为人处世中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
4.“对于聪明和靠谱,你有怎样的思考”,此句限定了论题的范畴,即论题为两个概念,考生在思考行文时不得丢掉任何一个。
5.引导语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对文体和立意进行了明确限定。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比较自由。材料只限定了论题的范畴,但并未限定考生的思考方向。 “对于聪明和靠谱,你有怎样的思考?”暗示考生可结合自身的思考和体悟来自由发挥。
2.联想的丰富性。考生可围绕“聪明”与“靠谱”,联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文化典籍进行比较思考,在关系性思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3.主旨发掘的灵活性。材料虽限定了论题,但对于“聪明”与“靠谱”两者关系性的探究和时代意义的揭示是自由开放的。
本题审题的难点在于对“聪明”与“靠谱”两者内涵的把握及对其关系性的思辨,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递进关系。但从第二则材料的意义指向来看,理解为递进关系更切合题意。
解题
1.试题评价
这是一道典型的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命题理念与2014—2017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比较契合,重点考查对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性进行深度探究的思辨能力。本题思辨性强,挑选用以论证的素材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深挖“聪明”与“靠谱”的时代意义,因而区分度比较大。
2.材料内涵
第一则材料强调要多与聪明人交往以提升自己的智商,第二则材料则通过对比强调靠谱的可贵,而第三则材料是对“靠谱”这一概念内涵的补充说明。审题难点在对“聪明”和“靠谱”的内涵界定上,第一则材料中“聪明”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而第三则材料中“靠谱”指的是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考生必须抓住“聪明和靠谱”这一论述中心,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辨。
参考立意
1.年轻人不但要学为人处世的智慧,更要使自己“靠谱”起来。2.莫耍小聪明,力做“靠谱”人。
3.聪明易见,靠谱难得。4.聪明系小智,靠谱才是大智慧。
范文展示
靠谱者成大事
靠谱,源于北方方言,意为可靠、值得信赖,是一种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它比黄金还珍贵;聪明,古义原为“耳聪目明”,后引申为聪明才智,可让人明察事理。但聪明易见,靠谱难得。成大事者,不仅需要聪明,更需要靠谱。
聪明人,往往接受领悟能力较强,处事圆滑,四平八稳,处处从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跟着聪明人学交际能力,能让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楞头青”们很快地适应现实,增加你生活的智商情商,减少不必要的人际摩擦,但“楞头青”们也易在此种“成熟”的过程中慢慢磨去青春的虎虎锐气,变得老气横秋。因为过多地囿于私利的格局中,眼界就会受限,易短视,看不到诗和远方;同时聪明人易自负,处处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想彰显自己的才能,若不顾旁人感受屡屡逞能,必遭人嫌弃。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三国时的杨修,喜欢处处在众人面前逞能,一心想顺着杆子往上爬,深为曹操忌惮,最终曹操借“鸡肋传令”事件杀了他,落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成为千古笑柄。由此可见,杨修这样的“聪明人”是有性格缺陷和人生短板的。
而靠谱之人,历经生活的磨砺、人文的涵养,早已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炼成了真金,褪去了毛毛躁躁的脾性,心态淡定,性格稳重,睿智豁达,胸襟更开阔,气魄更宏大,更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感,能跳出私利的视野来审视问题,决不会为一己之私而耿耿于怀,因而更能成就大事。尤其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他们的人格魅力便会像金子那样熠熠闪光,使他们成为不辱使命、攻坚克难的“灵魂人物”。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和他的团队所承担的是外海沉管隧道任务,这是整个工程最核心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面对被索要1.5亿欧元天价技术咨询费的现实,面对业界巨头“唱祈祷歌”的嘲讽,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反复研究、论证、实施、优化,终于用6年的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出色完成了铺设6.7公里世界最长海底沉管工程的任务。工程完工后,曾经羞辱过他的荷兰公司,还为受邀作技术交流的林鸣举行了特别的升国旗仪式。林鸣和他的团队,用他们的靠谱和智慧架起了港珠澳大桥,更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聪明和靠谱并不矛盾,靠谱的人不是不聪明,而是很聪明,是大智慧者;但聪明人是不是靠谱,就不好说了。
风华正茂的我们,必定要接过“接力棒”,承担起共圆中国梦的重任。我们要以无数的“林鸣”们为榜样,自觉提升人生修为,开阔眼界,力做靠谱事,力成靠谱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中国梦的伟大蓝图化为灿烂现实。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对比式说理的精彩呈现。开头直接切入论述中心,鲜明地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先引毛姆的话和杨修的反面例证来说明聪明人的短板,又举林鸣的正面事例来论述靠谱者更能成大事,前后对比鲜明,提升了说理的力度。结尾回扣论点和标题。全文思路清晰,素材典型,说理精当,显示了考生良好的思辨能力。
7、有人说今天是“后英雄时代”,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我们太需要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了……电影表现的也不是具体的硬汉,而是国家意志的强硬。”吴京谈到影片《战狼2》时这样对媒体说。
②“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③有失败,有英雄,但没有什么失败的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大大的成功的英雄。英雄从不失败,他在天塌时也会捞到天鹅。一一李敖
④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⑤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罗曼?罗兰
⑥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一一萨特
有人说,今天是“后英雄时代”。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否还被需要?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请从上面材料中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对“英雄”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勇于探究、批判质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审美情趣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社会参与: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从上面材料中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对‘英雄’的思考”,题目引导语要求联系两到三则材料来谈自己“对‘英雄’的思考”,如不能联系材料则为跑题。
2. “有人说,今天是‘后英雄时代’”“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否还被需要?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个引导语暗示了考生的思考方向,万万不可丢掉的是“今天”二字,所有的问题离开这个背景就失去了论证的意义。
3.题目要求“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的思考,因此考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表现思考的深度和论证的精彩。
开放性
1.材料组合是自由的。不管是何种组合,只要理性分析“要不要英雄”以及“英雄应该有什么品质”,并恰当举例,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2.“谈谈你的思考”,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需要学生理性思考。考生可以回答在今天“什么是英雄”“要不要英雄”以及“英雄应该有什么品质”,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根据现实多角度论证英雄在和平年代不被需要的原因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从时代、国家的角度论述不同情况下需要不同的英雄……只要能自圆其说,有思考深度即可。
3.文体是自由的,可以通过记叙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明你对英雄的看法,也可以通过写议论性散文阐发你的观点。但就“谈谈你的思考”这一要求来说,议论文体更容易表现思考的深度。
解题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文化、审美能力,本材料直接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阐释“你对‘英雄’的思考”体现文化价值观,分析“英雄是否还被需要”则考验学生的思辨力。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确定“英雄”的标准,并要知道“代代英雄,标准不同”。可以从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入手分析,还可以对现实人物进行分析,或在对比分析中感受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各式各样的英雄让我们拥有英雄情结,为我们战胜困难找到动力。
参考立意
①②⑥组合: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英雄。
①②⑤组合:我们需要不自私、不被卑下情操屈服、代表国家意志的英雄。
③⑤组合:英雄永不失败。
③④组合:只要面对困难勇敢拼,即使失败也是英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英雄。
范文展示
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
反复品读材料中关于英雄的内容,我比较赞同吴京和“知乎”网友的观点,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表体现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他应该“不自私、能觉醒、够伟大”。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当国家利益被忽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当年,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走狗文人及政府的丑恶嘴脸;鉴湖女侠秋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恶果宣传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等待抓捕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他们是英雄,面对生死,他们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维护大众利益,完成国家意志;当今,崔永元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他是精神上的硬汉,代表这个时代的国家意志,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水,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杨利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飞天英雄,我们只看到飞天归来时他收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他在飞天前艰苦卓绝的训练,以及飞行中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危险,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极强大的素质、智慧和勇气做支撑。中国太空事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杨利伟这样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辉煌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专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专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了这样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星火是学前故事的英雄情结,也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惊世骇俗的精神源泉。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命,他是我们的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撞向敌机玉石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瞬间划破了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时候他们是觉醒的、伟大的,成为大众意志甚至国家意志的代言人。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8、于蹊径求成功,于不爱处寻风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地举行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先后邀请三位知名校友作报告。第一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第二位校友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第三位校友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做好”。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是三位校友的话,三句话都围绕成功的经验展开,所以无论立什么意,都必须与成功连起来。
2.综合来说,三位校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积极做事的态度,而且都是成功者,所以可以侧重一点,但不可反对其他观点。
3.题目中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的要求,综合立意更佳。
开放性
1.角度选择是自由的。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前提下,可选择其中任一个观点集中谈,其他两个稍微联系一下;也可以任意两个组合;也可以三个综合来说,但要统一在一个中心论点之下,如写成人生三境,鼎之三足。
2.辩证思考可以开放出更多角度。比如,别人不做的恰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也可以变成喜欢的;选择蹊径是慧眼,开辟蹊径是勇气。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三位知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分别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这其实是三种不同的做事态度。
“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强调的是勇气、创新,慧眼独具,不从众,挑战无人涉足的领域。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强调的是兴趣、自主、独立、热情、专注,把兴趣爱好变成事业。
“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强调的是适应、责任、坚持、耐心、毅力等,喜欢的事情很容易做好,把不喜欢的事做好才见真功夫。
综合来说,三位校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相同的做事态度,那就是要积极面对,这是共性的内容。
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但不论怎样创新开放,都需要思维的深刻性,都离不开主流价值观。
参考立意
1.从吾心,尽吾力。2.唯有喜欢,方可忍耐。3.人生三境,从“做”开始。
4.敢为天下先,不走寻常路。5.成功基于热爱,干一行爱一行。
6.蹊径便是我爱,哪怕荆棘丛生。7.选择蹊径是慧眼,开辟蹊径是勇气。
8.把不喜欢变成喜欢,把别人不做变成我做。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别人不做是最好的机会。
范文展示
于蹊径求成功,于不爱处寻风光
某地举行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三位知名校友各自总结成功经验,第一位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 第二位认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第三位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做好”。三句话看似各自独立,其实高度统一。
第一位校友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儿”,叫人想起松下幸之助的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做别人不做的事儿,也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开辟新市场、新领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它昭示的不是追求另类,而是追求空档和机会。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一个有趣的事例:一个犹太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第二名来此的犹太人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另辟蹊径;但中国人则相反,一名中国人在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第二名来此地的中国人也是开修车店,老调重弹。
但中国也有反例。中国没有互联网的时候,马云去做互联网,很多人说他是疯子,但他成功了;很多人都不给马云投资的时候,日本的孙正义给他投了,他成了日本首富。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曾邀请24名专家教授商讨自己的项目,23人反对、1人支持。如今创业成功的马云说:“一件事情给十个人说,九个反对,这个事情就能干;如果九个人都说能干,其实那就不用干了。”
第二位校友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自己喜欢的事”和“别人不做的事”矛盾么?马云作互联网的时候,中国没有人做;马云喜欢不喜欢作互联网?肯定喜欢。因为喜欢才全身心的投入。如果你真的喜欢,如果你真的有梦想,你就可以忍耐一切枯燥、一切乏味,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
第三位校友说“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做好”,这恐怕是最难的。在成功的道路上,很难做到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连乔布斯都说“要听从内心的呼唤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乔布斯又说“没有一样工作会是你全方位喜欢的,它一定包含了你不喜欢的部分。” 没有哪份工作、那个职场为谁量身定制。目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实在是太正常了。哪怕你贵为马云,都要忍耐自己不喜欢的事;不管你多成功,只要你内心有想做的事,必然会伴随不想做的事。
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管理的;有时可以放弃一种兴趣来发展一种新兴趣;可以强化一个兴趣而弱化另一个兴趣;还可以让某个兴趣"远离职业"去休闲。马云梦想唱歌和演戏,前不久,他主演了电影《功守道》,和王菲合唱了主题曲,之前为创建了阿里他忍了那么多年……
喜欢的事、不喜欢的事、别人不做的事其实互为交集。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马云说:“成熟的人做该做的事,而不是喜欢的事!”
三位校友的成功秘诀其实只有一个字——做。
参考素材
1.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
2.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
3.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
4.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
9、哲理性言语材料作文,隐喻内容需深挖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人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对此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隐喻意义的解读,不是随意的,必须切合语境来解读。
2.“对此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指令要求必须紧扣泰戈尔的话去“感受、联想和思考”,不能另起炉灶。
3.“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文体限定为论述类文章。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考生既可任择一句来立意,也可综合立意。
2.联想和思辨的开放性。考生可结合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人物事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对比思考,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3.切入点要具体,但从何切入是自由的。如:
①如果我们不用心去感受交流,即使离我们最近的人(或事物),也会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人(或事物)。
②“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十里看似一步之遥,却是另一半路程的开始,若意志松懈,最终会功亏一篑。离你已经很近的目标(或理想),看似胜利在望,其实想实现非常难,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
③不要对简单的事物不屑一顾,越简单的事物或许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不能因简单,而忽视其基础性、艰苦性、长期性。
④豁达地看待人生的坎坷和磨难,方能明白人生的意义。我们需要不停地追寻梦想,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到达“最深的内殿”。
解题
本题是一则哲理性言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隐喻性强,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可理解为“达成梦想(理想),似近实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意指“达成最简单的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奋斗)”;“人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即“需要不懈追求,方能深切地体悟人生的意义”。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既可选择其中一句来立意,也可综合材料内容来立意。
参考立意
1.梦想似乎触手可及,但其实路途遥远,需要不懈的努力。2.只有不懈地奋斗,方有可能实现梦想。
3.只有历经人生的洗礼,不懈奋斗,方能深切地体悟人生的意义。
4.实现梦想,大写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
范文展示
追梦路上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可是,想要梦想成真,其实殊为不易,追梦路上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决心、不懈奋斗的韧劲;否则,梦想只能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梦想,看似藏在心头脑海,人人为之憧憬,为之痴迷,为之倾倒,但它虽近实远,若不付之以努力,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我们不能据此而否定梦想的力量,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它可以擦亮年轻的眼睛,点燃奋斗的火炬,成为我们人生不竭的精神源泉。
出身农村的“泥巴院士”邵明安,从小喜欢玩泥巴,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物理系,后致力于土壤物理方面的研究。30多年来,他在黄土高原摸爬滚打,搞土壤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很多卓越的科研成果,玩泥巴玩出了大名堂,玩成了蜚声国际的土壤物理学家。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土壤打交道,我还会坚持下去,为大西北的绿水青山继续努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没有热切的家国情怀,枯燥单调的泥土能让他甘之如饴吗?!能让他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吗?!
要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需要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奋斗,需要我们勇敢地去战胜现实的平庸与苦难。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无论你身处何境,你必须明白现实的挫折和苦难,是梦想成真、“化蛹成蝶”的必经考验。如果你意志懈怠,被现实磨平了青春的棱角,泯灭了追求理想的信念之火,那么你必将被梦想逐出门外。因为梦想,只垂青那些坚定执着、始终不渝的奋斗者,也只有他们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青年油画家孔龙震,15岁辍学打工,后成了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2005年除夕前,经历了盘山公路刹车失灵的生死考验,短短的几分钟让他悟到了人生的无常,更坚定了他重拾儿时绘画梦想的决心。于是,驾驶室成了他的画室,方向盘成了他的画桌,他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妻儿反对,债务缠身,都不能让他放弃梦想。2014年,他师从瑞典华人艺术家王彤,艺术上突飞猛进。2015年,他受丹麦康纳画会邀请到欧洲举办个人画展,成了得与大师同列的艺术家。坚定的梦想,苦难中的坚守,困境中的不懈奋斗,最终让他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化梦成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春是奋斗最好的资本。作为00后的我们,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发奋努力,用不懈的奋斗,奏响我们青春的最强音。
我们在不懈奋斗,我们在追梦路上。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说理的层次性。开头紧扣材料的喻意,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先举“泥巴院士”邵明安的事例来论述梦想是我们不竭的精神源泉,再举青年油画家孔龙震的事例来阐述实现梦想需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结尾格调明朗,回扣标题与论点。全文素材典型,重点突出,论述层次清晰,显示了考生较强的谋篇布局能力。
10、材料作文“读书”写作指导:发奋读书,让选择更多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龙应台写给儿子的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对龙应台的话,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对龙应台的话,你有怎样的思考”,指令要求必须紧扣龙应台写给儿子的话来立意;
2.据材料内容,必须探究“用功读书”与“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之间的逻辑关系;
3.文体限定为论述类文章。
开放性
1.思辨的开放性。考生既可认同龙应台的观点,也可反驳他的观点。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为自己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使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对一部分有天赋的人而言,更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体育运动员。但考场作文宜求稳,不宜冒险。
2.联想的丰富性。考生可围绕“读书让生活选择更多样化”的核心,联想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人物事例进行比较思考,在思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解题
本题是一则观点明确的言论类作文题目,审题立意比较容易,更适合论述类文章写作起始阶段的学生训练用。考生必须明确“用功读书”是“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之前提条件,但这个条件系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两者反过来条件关系未必成立。考生可结合自己的体悟和认知,探究两者间的充分条件关系。
参考立意
1.只有用功读书,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2.要想自己不被生活胁迫,就要用功读书,挣脱宿命的魔咒。
3.有天赋的人也要用功读书,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范文展示
选择生活
有人说:“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我们所努力付出的一切,只是为了摆脱命运的束缚,有权利去选择生活。
龙应台要求孩子读书用功,是希望他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这种做法几乎每位家长都对孩子实施过,但效果如何,实在难以启齿。著名的“白卷考生”——徐孟南,因当初看了韩寒的文章而选择考了零分,之后便被生活裹胁,虽在社会上打拼了10年,但最终还是后悔自己当初的“壮举”,重新选择考大学,为自己的将来增加选择的可能性。因为读书,几乎是每个人寻找出路的首选。它为我们夯实了为人做事的基础,给了我们跳跃的平台,让我们有了选择生活的资本。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为什么他比我有才,比我有钱,比我成功?命运啊,为什么你眷顾的不是我?奉劝那么怨天尤人者,成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社会是分层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缺少学历、缺少社会资源的创业者,往往当他还末触及梦想女神的裙摆,就已经被平庸锁上了镣铐,禁锢在社会的底层。要想摆脱宿命的桎梏,砸碎平庸的镣铐,就必须发奋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水平,让知识成为帮助弹跳的“魔力”,赋予自己主动选择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生活胁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身处知识大爆炸年代的我们,本就应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少年豪情。为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又何妨!读书虽苦,但深挖定能掘得幸福的甘泉。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意志、毅力和恒心。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在地坛静坐参禅中悟透了生命的意义,从此刻苦自学,勤奋写作,终于闯出了一条文学的路,将自己从“废人”之列中拔离了出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学习,就是那根将他拉上云端的“绳子”。
奋斗是青春的亮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们要正视知识社会的现实,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勤奋学习,发愤努力,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用不懈的奋斗为未来的自己蓄积潜能,夯实人生的底座,那么才有可能获得指数爆炸般的“神力”去选择自己愿意过的有意义的生活,才不会虚度此生。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理性思辨。主体部分,先举徐孟南的反面事例来阐述“读书让我们有了选择生活的资本”,再联系现实谈知识是帮助我们弹跳的“魔力”,又举史铁生的例子来论述学习是将我们拉上幸福云端的“绳子”。全文结构清晰,首段亮出论点,主体部分层层推进,结尾格调明朗,显示了考生良好的谋篇布局能力和思辨素养。
11、“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关键词找好,角度错不了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有3个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立意应紧紧围绕这三句。
2.“明天”“今天”“巅峰”都是有含义的,分别代表着未来、现在和成功,要在准确理解其含义的前提下,分析“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3.写作要求中“明确文体”,要求文体特征要鲜明,议论文和记叙文区分清楚。
4.“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写作必须以自己的感触和思考为主,适合写议论文。
开放性
1.写作要求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未做过多限制,只要围绕今天与明天谈及自己的思考就可以。
2.写作要求中“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作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来分析。
3.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虽然各人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可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
解题
本作文题是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虽然材料简短,话题简单,但思辨性强,写作空间较大。考生要紧围绕限制性里的三个关键句立意。
“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的主题词是“明天”,“明天”代表着未来、机会、希望,整句的意思是希望永远存在,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改正错误,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得更好。
“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的主题词是“今天”,今天代表着现在、当下、眼前,整句的意思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今天,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没有明天的美好。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一句中,“巅峰”代表着幸福、成就、梦想的实现,“攀登险阻”代表着付出努力进取的过程,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但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义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参考立意
1.抓住今天,赢得明天。2.明日何其多。3.今日宽恕,明日流泪。4.今天决定明天。
5.永远有一个明天。6.把握今天,出彩未来。7.只争朝夕。8.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9.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美好。10.今日奋力之攀,为明日更璀璨。11.把握当下,笑迎困难。
12.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幸福。13.把握今天,拥抱更美好的明天。14.今日当珍惜,明日必更好。
15.珍惜每个今天,才会有无悔的明天。16.不要等待,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17.拒绝拖延。
范文展示一
充实今日,方成就明日辉煌
马尔克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剩的全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谁都无法预料到明天与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把握当下,努力充实今日,明日方能成就辉煌。
在浩瀚宇宙之间,人类便是最渺小的存在,每一个生命更是显得极其脆弱,谁都无法预料到明天与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把握当下,实实在在地干,努力充实今日,明日方能成就辉煌。
犹记李大钊说过一句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迟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的确如此,不去空想明天有多么美好,只要努力奋斗,就不会一无所获。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时刻记得自己的职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卓越,永不止步。既然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那就把握好今天,千万不能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从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有的同学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喜欢将今天的事推后到明天去做,所有的目标和努力,都是打算从明天开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经常将事情推后,日积月累,许多东西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此时人就会开始抱怨,慢慢地对生活失去希望,最终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拖延症患者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其实不过是自食其果罢了。那些看起来的幸运者其实源自坚持不懈的奋斗。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倘若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孟凡超在面临种种险阻时,望而却步,总去想着未来会有人去解决,那么如此非凡工程也不会圆满成功,倘若FAST之父南仁东,没有呕心沥血、坚韧不拔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天眼又怎么会替人类深探苍穹?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明日何其多”,他们才会在今天奋力拼搏。如果他们一味地以困难为借口而去放弃这项工程,去等待明日的年轻一代,那一代等一代,恐怕人类永远都没有探索的可能。
“吾行吾道,虽远必至。”纵使今日攀登艰难,但明天的山顶,必会奇丽雄伟。而正因为有了瑰丽雄奇的山顶,才让人向往,才让人不忘继续前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面对未来无比绚烂的星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起一搏?明日星空璀璨,今日的我们更应力争攀上顶峰。
只有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化作今日的胸中激情,以奋斗的姿态绽放人生芳华,只剩不多的明日才不会辜负我们!
点评
文章围绕“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立意:如果今天把握不好,不去努力奋斗,那就不会有明天的成功。开始部分先引材料,然后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正反对比,突出学生今日奋斗的重要性。再从正面列举名人事例,证明“充实今日,方成就明日辉煌”的中心论点。全文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既加深了议论的深刻性,又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性。
优秀范文二
抓住今天赢得明天
马尔克斯《告别信》中写道:“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做好,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在世间万物的轮回之中,时间是最为神秘且奇妙的存在,但总的来说,看似偌大的概念,也终将逃不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昨天代表追忆与反思,今天代表实干和机遇,而明天则是昨天加今天的总和,从人乃至社会的发展层面来讲,我倒认为今天的拼搏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雪小禅的《惜君如常》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想逃离于时间之外,都想落后于这个时代。”是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步调让我们无所适从。诚然,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人觉得弦紧绷太久,人人都渴求慢生活。可对于有追求有梦想的人而言,这句话倒显得消极一些。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带来的束缚和不积极,何不在今天用双手来奋斗,来书写明天的辉煌与灿烂呢?
今天所犯下的错误,不要推给明天去承担;今天未完成的使命,不要待到明天去完成。今日坚持不切实际的乐观,明日带给你的将会是排山倒海的绝望。
今天好比一套试题,等待着你拼尽全力作答后,换取优异的成绩来更好地创造明天。明天与我们而言,需要的是“今日事今日毕”,需要的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度过充实的一天。也许在此期间有险峰,有荆棘,有汗水,有泪水,可让人最珍惜最难忘的,也就是攀登顶峰途中的挑战与付出,我们不苛求今天取得多大成功,因为一小步可能成就未来的一大步。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成果与日俱增,若要说明成就的来源,又怎会少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个今天的付出,正是有了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创造,聚集起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辉煌成就。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你用希望、坚持、耐心、勤奋来浇灌今天种子,明天生活决不会将你辜负。但遇见困难挫折总是轻易放弃,或者寄希望于下一次,犹如折翼的鹰无法飞翔于天空,常立志的寒号鸟冻死于窝中。
愿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有挑战的人生才有激情,有挫折的生活才有深度,以勤奋为土壤,以挫折为养料,抓紧今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创造明天,请坚信明天会更好!
点评
围绕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来写,文中多次使用比喻,形象揭示“今天是明天的基石,抓住今天赢得明天”。全文站在学生的角度,语言严密准确、生动形象。结尾句式整齐,具有感召力。
12、衡水金卷二:主题要和材料相结合,自说自话可不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华。 ——韩寒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于他的衣饰。——雨果
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李安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马克斯.韦尔莫尔兹
对“才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对‘才华’,你有怎样的思考”:作文题限定了写作角度,文章必须围绕“才华”这一关键词展开“思考”。
2.绝对不能以“才华”为话题自说自话。材料中的四则名言,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关涉对“才华”的理解:才华与前程、才华与价值、才华与时间、才华与每个人。这是非常关键的写作引导,新材料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时紧扣材料中一个或多个方面,才“切合”或“符合”题意。
3.明确文体(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但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一定注意括号的提醒。
开放性
1.题目允许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因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前提下,有自由拓展的空间。
2.要求考生“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所选的角度可以是材料所揭示角度中的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任意角度的不同组合,能自圆其说即可。
3.文体是开放的,“思考”可以是理性地表达看法,写成议论文;“体验与感悟”可以代入自我,写成记叙文。
解题
审读四则材料和题干要求,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才华”。四则材料实为同质材料,都在肯定才华的价值,这个价值判断不能否定。四则材料分别关涉:才华与前程、才华与价值、才华与时间、才华与每个人。写作时,要在读懂材料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和构思。
参考立意
1.才华照亮前程;2.才华提升个人价值;3.只有才华才能让个人魅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就各自人生的精彩;
范文展示
用才华照亮前程
韩寒曾说,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华。曾经的他通过写作彰显了自己的才华,并红遍大江南北。在我看来,我们也应该如此,用才华去照亮前程。
用才华照亮前程,需要我们注重内在,不为外在所扰。雨果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于他的衣饰。”中世纪的欧洲帝王拿破仑,虽身材矮小,但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军事才华,征战四方,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后人传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虽其貌不扬,但他照样凭借自己的商业才华,在网络世界中开疆辟土,做出淘宝等一系列网络平台,成为中国第一大电商;“雀之恋”旗袍创始人崔万志,虽一出生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不曾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旗袍先生,天生的残缺并没有阻碍他展示才华。不为外在所扰,注重内在的提升,我们便能用才华去照亮前程。
用才华照亮前程,需要我们相信自己,不为人生设限。马克斯·韦尔莫尔兹曾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画卷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当身高只有一米八三的艾弗森第一次踏入职业篮球场时,周围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他,教练对他说,你要做的就是每场得十分和五个助攻,因为你不可能主宰这里。”面对众人的怀疑,艾弗森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他坚信自己能够将才华施展于球场之上。他用极其苛刻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训练,速度比一般后卫快三倍,每个投球绝不丢分,最终成为NBA历史上最矮的状元秀,十一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艾弗森的成长告诉我们:只要能坚定自己的内心,便能用才华去照亮前程。
用才华照亮前程,需要我们在经受挫折时,不为岁月所动。国际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曾说:“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而李安自己的经历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李安在第一次捧起小金人后,似乎江郎才尽,陷入了创作的低谷期。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无数夹杂着恶意的质疑,轻视乃至于指责蜂拥而来,而李安没有选择去回应,也没有去反驳,他相信他能够用才华证明自己。终于,在经历了六年的蛰伏后,李安再度登上了领取小金人的舞台,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自己。历经岁月的淘洗,我们依然能用才华去照亮前程。
“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华。”只有立足于内在的修炼,直面人生的困境和岁月的洗礼,我们才能用才华照亮前程,无限接近人生的梦想。
点评
确定思路后,文章直接从作文题材料中提取论证角度,且形成较为合理的联系。
从作文题中提取的名人名言,直接附在分论点之后,一方面加强了论证,另一方面强化了观点和作文题之间的紧密关系。写作时,必须审视分论点与材料的关联度。任何情况下,从作文题材料中提取的角度,一定是“符合题意”的。
13、宁德高一期末考:战胜不可能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分)
李敖认为,人生有两种快乐,一种是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一种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明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文体要鲜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指令规定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不能只写“快乐”而撇开“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或“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3.不能只写“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与“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而撇开“快乐”。
4.“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意味着着眼于材料的整体而不是局部,“选好角度,”意味需要从某一点切入但又需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开放性
1.“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与“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可以自由组合。A-B B-A A+B B+A A-B-A B-A-B 等。
2.“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与“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所涉及范围极广,运动健康、休闲生活、工作学习、琴棋书画均可入题。
3.“感悟和联想”是开放的。
解题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厘定“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与“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与“快乐”的关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
立意指向
1.否定他人之否定,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一大快乐。2.超越他人想象,让人刮目相看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3.突破自我认知,超越自我是人生的一大快乐。4.超越自我进而超越他人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5.实现自我突破比超越他人评价更快乐。6.不必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人生的快乐应是超越自我。
7.突破自我进而获得他人认可,在他人认可中再次超越自我,获得精神的归宿是人生一大快乐。
优秀作文一
打破自我设限 收获极致快乐
风可以吹起一张纸片,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不顺从。正如李敖所言,人生快乐有二:一为打破他人否定,二为打破自我否定。无论何种快乐,都可以看到人们对改变自我命运的努力。而在我看来,突破自我所收获的快乐更有价值。
不可否认,遭遇他人看低是一种极其糟糕的人生体验,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往往知耻而后勇,奋发而图强,最终用成功证明自我,还击他人的同时自尊心也得到了极大满足,此时的快乐似乎无可比拟。但人生而为人,不应被他人所左右,若每天因着他人的褒扬贬低而患得患失,那你人生的快乐估计也只能如“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变得渺渺茫茫了。
三毛曾说:“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欣赏自我是快乐的本源,与此相对,否定自我是快乐的瓶颈,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自认为自己做不到。美国运动员欧文斯在创下10.3秒的百米短跑记录后,一直以为这就是他的极限,直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他轻而易举地冲刺撞线,转身看到运动场的指示灯打出9.95秒的字样,他才无比惊叹道:“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想来当时奥运夺冠的快乐并不会比他突破自我极限的快乐来得更大。可见打破自我设限,尽一切可能去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快乐成倍增长。
突破自我的快乐不仅在于某一方面成就的获取,它还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身的无限可能。如果在某一方面你能打破设限,是否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你也能有所成就呢?因为突破自我的同时,个人已培养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正是人们勇克难关战无不胜的利器。梅兰芳生就一双“死鱼眼”,为练就明眸,他每天起床后目光紧随一群群盘旋在空中的鸽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双炯炯放光、顾盼有神的眼睛,并以此成功地在戏剧界获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他发现绘画的技巧和规律对京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于是毅然拜齐白石为师,用学京剧的劲头苦学绘画,造诣不断精深,在抗战息影时凭借一场画展渡过了经济危机。梅先生虽然身为京剧名旦,但能够通过人们意想不到的绘画途径来解决自我困境,谁能设想他当时的快乐指数呢?
快乐乃超越自我之乐,如果不能突破自我设限,那我们将永如井底之蛙,端坐井中,自乐于头顶一方天空之美,只有跳出井口,才能真正看到无穷光景,将原本那份小小安乐扩充无限,成就无缺憾的人生。
点评
如果打破他人否定为A,打破自我设限为B, 文章标题为“打破自我设限 收获极致快乐”,可以看成是B+快乐的组合,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突破自我所收获的快乐更有价值”紧密相关。若文章完全依此行文,虽属可行,但难免产生缺憾,题干要求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但让人眼睛一亮的是文章的第二段从A着手,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被人否定的滋味以及打破否定的快乐,进而对这份快乐进行否定,从而引出打破自我设限的快乐,井然有序。接着借助“三毛”“欧文斯”“梅兰芳”的名言或事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论证“突破自我的快乐”是一种极致的快乐。文章结尾处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将“打破自我设限”的快感比作“跳出井口”所观察到的“无穷光景”,深化主题。
优秀作文二
享刮目之愉 乐超越之悦
(对句式标题,呈现材料暗含的两层快乐内涵)
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会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一种被认可的快乐;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实现自我突破,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快乐。让人刮目相看往往需要自我超越;深度的自我超越,往往更加被人认可。让我们在刮目中享受超越的快乐,在超越中品味刮目的愉悦。( 开头阐释材料,呈现观点,紧扣标题,并将"快乐"的两层涵义回环交融,立意高远。)
要想让他人刮目相看,享受自我超越的快乐,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增强自身的能力;其次要抓住时机适当展示,让他人看到自己的突破与超越。当鲁肃来视察军务时,吕蒙对军事形势洞若观火,对政治策略鞭辟入里,让鲁肃刮目相看。面对鲁肃惊讶的表情,相信吕蒙是很愉悦的,因为其做到了鲁肃认为他做不到的事。(一理一例,从两个层面针对性分析材料第一句,视角由此及彼。)
为什么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是一种快乐呢?这要从人的本质属性说起。(追问式过渡,引发更深层面的理由分析。)
人是属于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认可;而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会让人刮目相看,进而会被认可。一个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的人是很难在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心中的颓废与郁闷可想而知。一个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的人往往是自信满满的,心中的那份愉悦和充实也不言而喻。(正反两面,谈个人内心的愉悦感与社会评价的关系。)
莘莘学子前赴后继,为中高考废寝忘食,既是希望在中高考中实现超越自我,也是希望通过中高考让社会承认其学业水平;各个学校竞相张贴中高考喜报是希望自身的努力突破被社会认可;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之所以门庭若市,平均录取比为70/1,热门职位的录取比达到惊人的700/1,其本质也是希望超越当下获得这个职位进而被社会认可。(列举考试现象,贴近考生内心,从超越自我以及寻求社会认可这两个方面分析考生心理以及社会认可度对考生的的影响。)
被认可意味着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认,意味着自己可以融入社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能够被认可是快乐的,它建立在超越自我的前提上。没有自我超越,何来他人的刮目与认可;没有他人的认可,自我超越很难展现其存在价值,那又何来突破的愉悦呢?固然我们可以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但其愉悦的程度远不及将芳香散发于人群的快乐。(层层递进,针对材料第二句,分析"社会认可"的意义之大。)
将芳香散发于人群,享受刮目之乐与超越之乐,需要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个人梦实现意味可“衣锦还乡”,“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个人梦、中国梦之所以让人神往,是因为被认可、被刮目相看所产生的愉悦感让人陶醉、使人自豪、让人激动,催人自强。(由个体升至国家,综合分析个人梦、国家梦是快乐幸福的源泉。)
点评
文章井然有序地推进快乐内涵的阐释,从概念阐释——说理分层——实例解析——意义升华四个环节逐步演绎逻辑,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理有据。从考生实际出发,拓展至社会人士内心需求的获得感,延展至个人梦、中国梦的融合,内容分析顺畅有理趣,步步莲花。结尾将快乐归演至个人生命的终极目标与中国梦一起砥砺前行,以人性的愉悦感为生发点,深化了主题。
14、多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或值得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关键词“畏”“敬畏”,写作时应明确“畏”什么,为什么“畏”,如何从“畏”中获得成功。
(2)“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或值得敬畏”,“很多”不是所有,暗含批判质疑,但不得与敬畏美德、自然、真理等主流价值相违背。
开放性
(1)角度是自由的,可以同意作者观点,对自然、真理应该有所畏惧,“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也可以批判质疑;也可以谈 “有所畏”与“有所不畏”的内在关系。能能自圆其说即可,需注意思考深度,尽量展示文化底蕴。
(2)文体是自由的,但必须文体明确。
解题
题目要求从对“以下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入手确定立意,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
三则材料只是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敬畏的不仅仅是自然、生命、规律,还有 “很多东西”,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审题难度不大;关键词“畏”“敬畏”,表面上命题指向“人应该有所敬畏”,但是“很多”不是所有,暗含可以“有所不畏”的意思;也可以谈 “有所畏”和“有所不畏”的内在关系。
参考立意
(1)敬畏生命,关爱生命;(2)敬畏自然,爱护自然;(3)敬畏对手,尊重对手,在竞争中提升自我;
(4)敬畏父母,敬畏师长,以为约束;(5)君子常怀敬畏之心;
(6)敬畏是成功的法则(尊重、谦虚、谦卑……);
(1)人生无所畏,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2)人生无所畏,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探索;
(3)人生无所畏,才会不断追求和探索;(4)人生无畏(如困难、挑战…),才会成功;
(5)无知无畏酿大祸,损人害己(反面);(6)人生无畏,社会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1)“有所畏”,亦“有所不畏”;(2)有所敬而无所畏;
(3)敬畏自然,不惧艰难;(4)有知而有畏,有智而无畏。
方法指津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抓关键句法;(2)因果分析法;(3)捕捉情感倾向法;(4)辩证分析法。
范文展示一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
但自从人类文明时代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再也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过其他的生命。可是这些生命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旁。“万物平等”,是的,人们常常是这么说的,可是人类对那些和他们一样有生命的万物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拿起了斧子、弓箭开始向大自然进攻。最终我们在森林中建起了房子,在篝火上烤起了野味。除了人类,其他生灵都被我们视为低级的生命。我们站起来,走到高山上看着我们的杰作: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中大片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很多生物种群渐渐绝迹……我们忘记了,人类也是自然之子,我们也是在艰难的挣扎中走到了今天。
如果有朝一日,地球上那些珍贵的物种被人类消灭净尽时,我们会怎样想?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身体,其实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范文点评
文章的题目很鲜明的亮出了中心论点“敬畏生命”,然后一开头先用弘一法师和史怀泽的事例,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旗帜鲜明,中心突出,这是考场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接下来从更加广阔的角度阐述中心论点,由人类的生命想到动物生命,再到植物乃至万事万物的生命价值。文章之中很多事例都是信手拈来,显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积累。不少文章是论述尊重生命的重要意义,潜意识只是从人类的角度去思考,但是不如这篇文章更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范文展示二
心怀敬畏
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食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
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鄙视他、漠视他。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学问的生命所在。
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知识,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己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人啊,还是要常怀敬畏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使自己的内在与外在和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
范文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紧扣题目行文,切合题意。题目是中心论点“心怀敬畏”,开头第一段阐明论点的内涵,然后展开论述。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文章更进一层,不仅从敬畏人类生命拓展到敬畏自然万物,更加提升到敬畏文化的高度。全文没有引用大师级别人物的真言,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辩论言辞,但是给人的印象很深,就是因为思想的深刻。
15、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有人说,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还有人说,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哲理思辨类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文化底蕴和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具体体现为:
?考察思考问题能力,为什么要到远方去?
?考察解决问题能力,如何到达远方?
?考察批判思维能力,是不是非要到远方去;
?考察科学思维能力,阐释个人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认识。
材料里面的 “有人说”并没有穷尽,针对远方,也许你觉得近处更好。
当然不管哪一种能力的表达,都必须尽可能的去调动个人的人文积淀。
解题
本则命题材料由三个“有人说”组成,不同观点,形成对比,以引导考生展开思考。
第一个“有人说”来自诗人海子,他否定“远方”的价值。“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原以为远方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但除了遥远的路途,诗人什么收获也没有。他消极沉沦,看破世事。
第二个“有人说”来自高晓松,他肯定“远方”的价值。“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人生在世,得有理想有追求,不为暂时的困境所困,不为眼前的安逸所惑。即使卑微,心中也要有一座精神的珠穆朗玛。
第三个“有人说”出自蔡崇达的《皮囊》。“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我们离开家乡,或失去家乡,去往远方,却发现始终到不了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内心追逐和向往的或许只是想象中的远方的旖旎风光。即使我们到达了向往的地方,也许又产生了新的向往,又有了新的远方。远方永远是无法抵达的所在。
审题
限制性
这个题和今年江苏高考“车”一样,只是一个关键词。但它又不是话题,或者说,是有限制的话题。材料的关键词是“远方”,故而立意的关键点应当突出 “远方”,所写内容必须围绕“远方”展开,必须是有感于“远方”的思考。
开放性
角度、立意、取材是多样的
“远方”可有多种理解、多层含义, 既可实指空间的距离,也可虚指时间的久远,还可虚指理想的境界、人生的寄托、精神的家园、美好的未来……
追求美好的远方是人本能、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唯此,社会才能不断前进,而世界才能越来越美好。
立意角度示例
角度一:面向远方,心怀憧憬
诗人汪国真说道:“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现实,有时很寻常,有时又有些残酷,总之,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惟有远方,如诗如画,神奇美好。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人类登月,更有火星之旅。这一切皆源于对远方的向往。因此,当我们陷入困境,当我们陷入审美疲劳,那就面向远方,无限风光在远方。
角度二:追逐远方,永不言弃
角度三:诗与远方,心灵选择
角度四:何必远方,注目身边
范文赏析
空谷幽兰
你问我去不去远方?去哪里?去做什么?去!去空谷!去寻访空谷幽兰!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每个生命总有一个舞台,空谷中的兰花,绽放自己的生命,清风徐来,花瓣飘出缕缕暗香;阳光浮动,绿叶洒下一地菁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是要求一朵兰花,还是要做一株空谷幽兰。我只知道,我的远方是空谷幽兰,努力前行,走向人生的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
幽兰自在幽处,曲径绝非坦途。我循一缕幽香前行,即使崎岖险远,即使荆棘丛生,即使前路迷茫,我绝不肯停下疲惫的脚步。人生当中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总有“行路难”的磨难。在失败中“默于灵府”,在追寻、奋斗中“鸣于九皋”,才终会觅到远方的幽兰。
杨敬年先生一生追求,用“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来激励自己,终在经济学领域做出学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不但求到了空谷的兰花,而且变成了一株空谷幽兰。人生的远方需要奋斗,逆境对于弱者来说是无法超越的迷途;对于强者来说,只是前行路上的“风景”。
人生的远方需要奋斗。追寻梦想和信念的幽兰,需要一颗坚定的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一旦确定目标就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强。海子,本来可以活成一株幽兰,但却为眼前的穷途所困,放弃前行,卧轨自杀。他曾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不能面对穷途,心有幽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远方由心和梦交织而成,不论春暖花开还是风刀霜剑,都要砥砺前行,能走多远走多远。尽自己生命的力量,不退缩、不逃避,越走越远,幽兰便越来越近。
努力前行,能走多远走多远,空谷幽兰,越幽越美,越幽越香。当你到达,幽兰必为你绽放,暗香必为你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