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前强化练习-古代文化知识

2019/5/26  教育网络  阅读:  【放大镜】  



基础专项练1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常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2.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唐宋时,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直至明清,各部仍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

B.“律学”始于西汉,原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因古代法律多称“律”而得名。

C.“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各级职官均由吏部按照规定铨选举官。

D.“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有“等辈、群类”意,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比如兵曹、功曹等。

3.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

C.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作“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时期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作“服阕”。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虎符是中国古代铁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都是一样的。

D.赈恤,即赈济与抚恤,即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户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务,六部之一。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祭酒,官职名,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到汉朝设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晋朝改置国子祭酒。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人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D.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兼爱非攻”。

8.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精析

1.A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C [并非各级职官均由吏部铨选,如六部最高级职官就由皇帝任命。]

3.D [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

4.C [大学士是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清时期没有丞相。]

5.C [虎符主要由青铜制造,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不同。]

6.D [开始是祭祀时的司仪错误。祭酒,官职名,汉朝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晋初改置国子祭酒;隋唐以后则置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主管官,至清末废。]

7.D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8.B [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结合语境分析,《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基础专项练2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甲科、乙科都是对进士而言的,甲科是优于乙科的。

B.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之地,《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宗就是“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他建立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后来的南宋王朝被迫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B.草书、隶书是汉字的书法字体。汉字的书法字体一般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个大类。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法,从汉朝开始设立的察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意为“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唐宋科举考试也设有明法科。

B.县尉,与县丞一样,从秦汉开始均为县令、县长的助手。县丞主管文书、仓库等,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之后一直沿用,到明代以典史取代县尉。

C.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是西南、东北走向,古代习惯上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三国时吴国孙权所统治的全部地区。

D.先帝,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有春、秋两社日。

B.御史台,御史治事的地方,中央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时令变化时使用,盛行于春秋至汉代。

D.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也是明、清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年老无子女的人。古代一般把孤与鳏寡独并称,鳏指年老无夫的人,寡指年老无妻的人,独指年幼丧父的人。

B.和亲,最初是指西汉为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后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本义指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登基。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答案精析

1.D [户部不掌管科举。]

2.A [宋太祖是赵匡胤,临安是今天的杭州。]

3.D [先帝,远古帝王,尊称已故的君主;不能指前朝没有过世的皇帝。]

4.C [古代宣布时令变化时使用错误,应为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

5.A [孤指幼年丧父,鳏指成年无妻或丧妻,寡指妇人丧夫,独指老而无子。]

6.A [孟子应为荀子]

7.C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基础专项练3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他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时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B.郊祀,中国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是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侍郎,古代官名,创建于汉代,隋唐之时侍郎为掌管国家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首。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指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驸马”是我国古代对皇帝及皇亲国戚的女婿的称呼,又可称为帝婿、主婿、国婿等。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其志”是指父兄等强逼妇女改变守寡的志向,如李密《陈情表》里“舅夺母志”是舅父强逼母亲改变为父亲守寡的志向,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B.“先君”指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也是指死去的父亲,“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亲一样伤心。

C.幼而丧父或父母双亡为“孤”,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子为“独”,失去丈夫为“寡”。

D.“夜分”,即夜半,是三更天时候。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答案精析

1.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3.C [指任命、授予官职。]

4.D [侍郎为……六部之首的说法错误,六部以尚书为首,侍郎为各部之副。]

5.C [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丧服。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6.B [驸马只是对皇帝的女婿的称呼。]

7.B [如丧考妣是指好像死了父母一样伤心。]

基础专项练4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70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

D.龉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占书,占卜的书。占卜,常指一种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或根据星象等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活动,含有见微知著的原理,带有迷信色彩。

B.元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习俗。宋代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情景。

C.诏狱,可泛指关押犯人的牢狱,也可特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常用来表达编撰者对传主或事件的看法,不一定都是赞扬褒奖之辞。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始笄,古代女子15岁举行成年之礼,加笄束发,进入婚龄。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左迁”是升职,“右迁”为降职。

D.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答案精析

1.A [第二、三名应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2.B [应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3.C [明清时,举人是指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称作秀才。]

4.B [元日是正月初一,元夜指元宵节晚上。]

5.C [左迁是降职,右迁为升职。]

6.D [天子死曰”,诸侯死曰,士大夫死曰,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委婉的说法。]

7.B [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基础专项练5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在古代典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B.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朱雀;南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白虎。

C.“五经”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是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庙号的一种,多用于开国帝王,此处指努尔哈赤。文中的天聪、顺治、康熙都是庙号。

B.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封建统治者为了奖励手下,按血缘关系让某个家族一代继承一代地连续担任某个爵位或职位。

C.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中央各种事务。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中国古代官员可以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请求辞去官职,亦称告老、乞身、乞骸骨等。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史书所称的“高丽”,一是“高句丽”政权,始建于公元前37年,活动于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668年为唐朝所灭;一是918年王建创立的“高丽国”。

B.古代以四色四灵配四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为黑色,玄武是北方太阴之神,其形象为龟。

C.天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多个所指,除了指横贯新疆的天山山脉,也指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称燕然山,而李白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

D.兜鍪,古代将士作战时戴的头盔,原称“胄”。原始的胄用藤条、兽皮制成,商代有青铜胄,大约战国晚期,军队开始使用铁胄,后把铁胄称为“兜鍪”。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札记”,也作“劄记”。一种笔记文体。内容或为读书心得,或为校刊、考证文字,等等。

B.宫正,古代官名。明朝女官中设有此官职,主管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C.纳谏,指天子、诸侯等听取臣下意见;也指向君主进谏,即臣子对君主的劝告建议方式。

D.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对其生前事迹品德的评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皇帝赐予。

答案精析

1.B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2.B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3.A [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4.A [太祖是庙号,天聪、顺治、康熙都是年号。]

5.B [形象为龟错,玄武亦称玄冥,是龟蛇合体。]

6.A [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7.D [大臣的谥号由皇帝赐予错,是由朝廷赐予。]

基础专项练6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义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杖节,执持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征,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B.衔枚,饮酒时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多用为酒令。

C.手诏,指帝王亲手写的诏书。如果得到帝王的手诏,表明很受皇帝恩宠。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评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也称禁中。

B.“子”与“侯”皆为爵位,且“子”比“侯”的爵位高。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践阼,也称“践祚”,走上阼阶主位,指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答案精析

1.C [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脱去丧服。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2.C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把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3.D [洗发”,“洗身]

4.C [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错,应是以对太阳的观测为主要依据]

5.D [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6.B [B饮酒时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多用为酒令猜枚的解释。形如筷子。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士兵衔在口中,防止说话喧哗,以免敌人发觉。]

7.B [“‘的爵位高错,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