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每一个高三学子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十年磨一剑”,此前十几年的努力就要在这次检验中一见真章。如何更好的迎接这次大检验,收取“六月的遍地金黄”呢?现就历史学科的高考备考再谈以下几点:
一、考前
1、考前复习:勤于反思,回归课本
二检以后,我们就一直强调要回归教材。高考前,更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理清主干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明确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生疏或遗忘的知识,要及时巩固。具体可以利用好教材的单元题目、章节目录:标注时间段,回想阶段特征和本阶段具体知识点。把教材内容设问化,把核心知识点题目化。不是太熟悉、太清楚的知识点重点梳理一下,切忌平均分配力量,更不能只动眼睛不动脑子,看了一遍又一遍,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
2、考前练习:回归高考真题,找准手感
平时我们做的模拟题考查知识点相对较细,有利于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和加深理解。但它和高考题的考察方向不完全一致,高考题更加注重对主流主干知识点的考察。所以临考前,不要再做大量难题,不要对某个题目进行过深的追究,把精力放在宏观知识的把握上。把往届的高考真题特别是2018年全国卷的三套题好好再看一下,找准手感。以前的错题也可以再看一下。
3、考前心态:相信自己,从容应考
面对高考,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良好的情绪。要充满自信,减少对历史畏惧心理。因为重要知识点,我们已经无数次背过并理解透彻了;高考的考点,我们也已经在平时的训练中被无数次训练过了。所以我们坚信,只要能正常发挥,必定旗开得胜!
二、考中
1、按部就班,平定情绪。
提前5分钟拿到试卷后,先不要急于解答,要按要求仔细填涂相关信息并认真检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然后用正式开考前的一两分钟时间,将整个试卷先大致看一遍,确定主观题答题顺序,并对主观题的难易程度,大致做到心中有数。
2、做题先易后难勿恋战。
答题时应遵循“先易后难勿恋战”的原则。高考试题编制上一般都有先易后难的特点,这样比较符合心理学原理。刚进考场时,绝大部分考生都会感到情绪比较紧张,其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都还未完全适应考场的紧张氛围,没有达到思维的最佳状态。解答了几道比较容易的试题后,心情渐趋稳定,智力活动恢复常态,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大大提高,解题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容易题做得越多,拿到的分数就越高,底气越足,自信心大大增强。遭遇难题时,若屡试不爽,则干脆跳过去,千万不能纠缠不休。试想想,一道15分的题目,你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解答出来,即使正确,而因为你已付出了全场考试1/4的时间,却只得到了总分的1/10的回报,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时候,说不定你已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方寸大乱了。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局部的完美导致整体的平庸!
3、卷面整洁不乱涂。
心理学的晕轮效应表明,一个人对某人有了一定认识后,会影响到对此人其它方面的认识和评价。高考主观题阅卷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天气热、时间紧、工作量大、难度高。连光电阅读机也会因答题卡填涂不当而出现故障,何况是人呢!阅卷老师在这种高强度、枯燥、单调的批改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疲劳、厌烦的心态。现在高考的主观题一般都是“采点给分”,且给分的限度还有一定的弹性。若试卷涂涂改改,不堪入目,阅卷老师自然无法始终如一地在“丛生的杂草”中苦苦搜寻、披沙沥金。而阅卷老师突然发现一份字迹清楚、布局和谐、整洁美观、文理兼通的试卷,顿时会眼睛一亮,精神为之振奋。这样的试卷,不仅能得到客观上应得的分数,还能得到阅卷老师弹性限度内的“感情分”。假如两个考生的两道试题的得分点大致相同,而因卷面整洁与否而造成的分数“落差”,至少有2-5分。试想,若将整份试卷的各题、高考的各科累加起来,当是蔚为大观、令人震撼的。
4、考后切勿对答案。
一些考生在平时即已养成一种陋习:一科考完后,急于对答案。考得好则沾沾自喜、怡然自得,而致下一科“大意失荆州”;考得不好则长吁短叹,黯然向隅,以致下一科考试无精打采,匆匆收场。实际上,这是胸无城府、心浮气躁的表现,乃考场之大忌。所以,在高考期间,不管考得怎样,都不要过多去想,自寻烦恼;更不要急于对答案,自添包袱。要善于及时遗忘,力求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调整好情绪,全力以赴地准备下一场的鏊战。
三、重申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作答
【思维心理层面】
1、避免主观臆断,注重理性分析。就是说,克服“想当然”的思维习惯,重逻辑推理;严谨细腻,耐心细心,沉着冷静。
2、似曾相识,尤须谨慎。就是说,遇到会做的题,或遇到平常做过的类似的题,不要大意,你依然需要仔细地将题目与选项完整地读完,然后将该题的分数稳稳的拿住。低中档题不失误,就是高分。
3、遇到难题,条分缕析。读完题干后不知所云,摸不着方向,是为难题。冷静下来,不轻易放弃,重读一遍:抠时间,抠字眼,抓主旨,抓设问。还是搞不定,果断放弃,猜个答案。不要沉溺或深陷难题中无法自拔。再次强调,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不是那几个难题,而是那些低中档题。做好低中档题,最大限度得到自己应得分数,才是考试的重心之所在。
4、胆大心细,一锤定音。找到题感,果断拍板;做完一题,丢掉一题;不回头检查,无绝对把握不修改答案。
【答题技巧方面】
1、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时间信息。
2、设问要求必须细心研读,符合史实但偏离设问要求的选项坚决不选。
3、将材料所述内容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量。
4、长材料注意运用“主+谓+宾”简化材料来理解。
5、几个选项都可以,选择更扣材料、概括更本质、更全面、不绝对的选项。
材料解析题作答
【心理层面】
材料题有两大优势,我们从不不畏惧。
一是有材料支持,提供有关信息;
二是设问分散、清楚明确。
【把握两个审题艺术】
1、注意分值,,看分答题。
2、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问什么答什么。
【答题技巧】
1、先看问题,首先确定问题类型。
大体分为两种:内含式(依据材料,回答——)和外延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要么在材料里,要么在课本里。所以对待历史大题,大家首先坚定信心,冷静思考,不管这道题的材料如何生疏,问法如何新颖,起点多么高,我们坚信,它的落点一定很低,答案一定是我们知道的内容;
2、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教材知识相联系,进行知识迁移。
3、组织答案要依据四化,即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4、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
5、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不能滥用文学性修饰语。
【熟记经典历史学科答题语言,有助于大家从容答题。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你的功底深厚,增加你的印象分!】
历史学科标签语言例举
继承、批判、创新
近代化(或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制度化;全球化、多极化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精耕细作;关注民生;制度变革;多元并存;社会转型
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分工、区域性市场;从本国国情出发;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历史主观题常用的经典学科语言:
1、民族问题或者中央与地方关系
(政治经济思想角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有利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归属感;
有利于该地区封建化(仅限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2.社会转型或生产关系调整
(经济方面经典术语)
适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商品经济,工业化)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改善民生;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经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或国内市场的扩大;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道路。
政治民主方面(选官,社会制度调整等)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有利于推动本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或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进程;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
有利于壮大某某阶层的力量或提高某某阶层的政治地位
有利于社会经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道路。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教育,科技等)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冲击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
有利于某某思想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或有利于新式人才观发展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比如西学东渐)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有利于社会转型;
有利于近代化……
总之,高考虽“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准备充分,临场不乱,娴熟地运用应试技巧,就一定能正常发挥,战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