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2019/6/1  教育网络  阅读:  【放大镜】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 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 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 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 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 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 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 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第二段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说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错,原文是“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可见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C项,“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错,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再者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焦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焦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焦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市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要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为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动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城市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 “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2)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3)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4)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5)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6)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本题A项正确,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来,而“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这一推断也包括在图表中。B项正确,从图表1可以看出四个城市的面积的确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而很明显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项,“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表述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选项前半部分“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正确。根据图表2东京的人口密度是4187,首尔是5339,前者的确比后者低很多;东京人口总数是3593,首尔是2495,东京要比首尔低得多,可见,选项“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这部分的表述是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断出东京“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项正确,综合的图表1与图表2,全市人口密度较低而中心城区人口过密,明显是“人口分布不够均衡”的表现。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要抓住题干中“‘大城市病’”“缓解”关键信息。然后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至于缓解“城市病”的策略,可在四则材料中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可归纳出答案第(1)点;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可归纳出答案第(2)点;根据材料三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可以归纳出答案第(3)点;根据材料四“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抓住其中的“为此”“另外”“同时”等可归纳出第(4)(5)(6)点。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8.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9. (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卒。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 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C. 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 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 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姓;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 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 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2)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刘馥接受任命后,(他)独自一人骑马【或(他)单枪匹马】前往合肥,(在那里)建立扬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边【或在南边 】安抚梅乾、雷绪。

(2)刘弘于是就评定(大家的)功绩,衡量(大家的)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补缺授予官员,(这些做法)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于是,刘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至于)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他)又加高城垒,积蓄很多木石等,为作战防守做准备。”。本题可根据专有名词先断句,“兴治”为动词“兴修治理”,“茹陂及吴塘”指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是“兴治”的宾语,排除B、D两项;其次根据句子“官民有蓄”是“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陂塘之利”的意思是“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两句话之间应该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错误,根据语境“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这里的“宰”与“守”相同,属于地方官员。这里说“百官之长”,属于错误理解为“宰相”之意。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C项,“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错误,原文是“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和“敏竟不敢窥境”。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和例举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既”,已经;“造”,到……去;“南”,名词作状语,在南边;“怀”,名词作动词,安抚、使……归附。(2)中的“乃”,于是,就。“叙”,评定;“铨”,衡量;“随”,根据;“补授”, 补缺授予官员;“为论者所称”,是被动句,可译为“被(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刘馥字元颖,是沛郡相县人。建安初年(196),刘馥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让他们率领部众同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为这件事很高兴,司徒府征召他为掾吏。后来孙策设置的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杀害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等人在江淮地区聚集几万人马(攻掠州县),各郡县残破不堪。曹操正赶上与袁绍苦战,认为可以把东南方的事务托付给刘馥,就上表举荐他为扬州刺史。刘馥接受任命后,(他)独自一人骑马【或(他)单枪匹马】前往合肥,(在那里)建立扬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边【或在南边 】安抚梅乾、雷绪。几年之间大力实施感化恩抚的政策(效果显著),百姓对他的治理感到高兴,成千上万流离逃难的人渡江越岭返回故乡。于是,刘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至于)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他)又加高城垒,积蓄很多木石等,为作战防守做准备。建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扬州地区的官吏百姓对刘馥追思怀念。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220~226)出任河南尹。刘靖施政之初虽然比较琐碎细密,最终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亲刘馥的遗风。后来,他升任镇北将军总管河北地区的军事,于是,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又修凿拓宽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蓟州南北的大片农田;他还以三次轮作的方法来耕种稻田,边境百姓都获得好处。嘉平六年(254),刘靖去世。刘靖的儿子刘弘,多次升迁官至宁朔将军。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镇南将军总管荆州地区军事。刘弘让南蛮长史陶侃担任大都护,牙门将皮初担任都战帅,进驻襄阳。陶侃、皮初等人多次打败张昌,张昌害怕逃走,他的部下全部投降,荆州被平定。当时荆州各地地方长官很多空缺,刘弘请求补选,皇帝(惠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刘弘于是就评定(大家的)功绩,衡量(大家的)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补缺授予官员,(这些做法)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免刑律减少赋税,百姓每年的用度都有富余。陈敏进犯扬州后,又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于是解除(自己)南蛮校尉之职,将其授予前北军中候蒋超,(刘弘)统领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领众多士卒在夏口屯兵驻守。又派遣何松统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的军队在巴东驻守,又加南平太守应詹(为宁远将军)都督三郡水军增援蒋超。陶侃与陈敏是同郡人,又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官。有人(到刘弘那里)说陶侃坏话挑拨离间,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到刘弘处做人质,刘弘让他回去,并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尚且不彼此辜负信任,更何况我们大丈夫呢!”于是他任命陶侃为前锋都护,把讨伐陈敏的任务交给他。陈敏最终不敢出兵西进侵犯荆州,当时人没有不称赞(这件事)的。(后来)刘弘在襄阳去世,百姓哀叹悲痛,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 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1)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2)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3)“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4)“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种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告诫人们整日空想不如踏实学习收获更大。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答案】    (1). 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轻拢慢捻抹复挑    (6). 曲终收拨当心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淇”“隰、泮”“矣”“臾”“抹”“拨、画”字。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_______的样板村。余村以_______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村口有一方水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此取经的人_______,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_______,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

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名副其实    壮士断腕     络绎不绝     脚踏实地

B. 名不虚传    刮骨疗毒     源源不断     脚踏实地

C. 名不虚传    壮士断腕     络绎不绝     实事求是

D. 名副其实    刮骨疗毒     源源不断     实事求是

18. 文中画横线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B. 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C. 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D. 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B. 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C. 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D. 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指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语境指“余村是……样板村”,“样板村”为“名”,是“千万工程的样板”,而“美丽乡村”为其实,所以填“名副其实”。第二处,“壮士断腕”意指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刮骨疗毒”是指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典故来自《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形容意志坚强的人。此处是表明治理污染的决心,所以填“壮士断腕”。第三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语境为“来此取经的人”,故用“络绎不绝”。第四处,“脚踏实地”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参观者……要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强调做事的态度,故用“脚踏实地”更恰当。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不能承接划线前的主语“余村”,应改为“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这样就可承接主语“余村”;二是结构混乱,“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的休闲旅游产业链。”或“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这样就排除了ABD三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题目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本题还要对选项的句子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逻辑顺序。从照应后文的排列顺序,括号前句子是“村口有一方水塘”,后面最好衔接是B、C两项,可排除AD两项;再注意这句话中的冒号,冒号后面跟着的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面应接“十个红色大字”,由此判断C项衔接不当。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校文学社给某民俗专家发的邀请函正文,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作修改。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民俗学方面的大佬,在民俗文化方面有些见地。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绵薄之力。届时希望您务必拨冗出席。

【答案】(1)本月18日后加上具体时间;(2)“大佬”改为“专家”;(3)“有些见地”改为“颇有见地”或“造诣很深”“很有建树”;(4)“提供绵薄之力”改为“做出指导”;(5)删除“务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某校文学社给某民俗专家发的邀请函正文,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作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注意文段内容是“某校文学社给某民俗专家发的邀请函”,“本月18日”事件不够具体,后面应加上具体时间,如“上午9点整”。“大佬”,方言,就是老大、大哥的意思;或在某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有话语权的人,一般是资历老,辈分高,说话顶用的人。在生活中也经常用于开玩笑。不符合邀请函文体,可改为“专家”。“有些见地”,对于民俗专家来说,用语不够尊敬,可改为“颇有见地”或“造诣很深”“很有建树”。“提供绵薄之力”中“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可改为“做出指导”。“务必”语气过硬,直接删除。

【点睛】解答本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21.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某学校团委组织全体高三学生于5月4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18岁成人仪式。

(1)仪式程序为: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在团歌声中家长陪伴学生迈过成人门。请你写段串词连接这两个程序,不超过80字。

(2)活动后的第二天,在校园里,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快要高考了,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请你用得体的话语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答案】参考示例:

(1)同学们,请牢记我们在国旗下的誓言!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父母陪伴下,在团歌优美的旋律中,盛装迈过成人门,接受最真挚的祝福,走向美好的明天!

(2)快要高考了,时间确实宝贵,但我参加成人仪式受益匪浅。它能激发我们备考的斗志,能让我们带着感思的心,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努力奋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1)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在团歌声中家长陪伴学生迈过成人门。请你写段串词连接这两个程序”,需要抓住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串词。串词的语言特征: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重复句;注重音节等。串词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抓住主要内容“向国旗庄严宣誓”“在团歌声中家长陪伴学生迈过成人门”串词。(2)题干问的是“在校园里,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快要高考了,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请你用得体的话语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围绕成人仪式的意义及其与高考关系作答,如成人礼,是激励青春的广阔舞台,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成人礼上适时激励的长远作用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成人礼,是唤醒灵魂的难得良机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017年4月进入前期筹拍,9月6日开拍,2018年4月1日全剧杀青,12月25日开播。播出后,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该剧台词漏洞百出,出现了“手上的掌上明珠”“听过一些耳闻”等显而易见的病句,以至于不少语文老师将其台词作为教学范例。虽然剧方已经在DVD版本中将出错的台词进行了重新配音和配字幕,但不少网友仍质疑该剧编剧水平不过关。

②87版本的《红楼梦》,1983年筹拍,1984年剧组在圆明园办了夏季培训班,还邀请了20位红学专家组成顾问团,拍摄共耗费了三年的时间,1987年春节试播六集。87版《红楼梦》经久不衰,成了影视剧史上的“东方明珠”,被无数后人瞻仰。

同样是电视剧,一个遭人质疑,一个经久不衰,为什么?请你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编剧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影视制作需要具备尊重的意识

尊敬的编剧先生:

    您好,近日来,网友对你们拍摄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有议论,我也想和您说几句话。一部影视作品为什么会引起大家如此大的质疑呢?是因为你们的台词出现不应有的低级错误,原因何在?只源于你们缺少尊重的意识。这个尊重既是对观众的尊重,也包括对作品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

回顾历史,大凡优秀的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的受众。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花费了 21 年时间;陈忠实创作《白鹿原》花费了3 年时间,并且一生只创作了这一部长篇。无论是 21 年还是3年,背后都是对读者的尊重。对于许多作家而言,一生或许就只有那么一部作品,但这部作品却成了经典。曹雪芹一生只有一部《红楼梦》,可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路遥也只有《平凡的世界》这么一部长篇,但这并未降低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相反,当代有许多人“著作等身”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因此,花费时间,创作精品,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本。对于创作者来说,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孩子。谁都不愿意生下残疾的孩子,创作者当然也不愿意创作低劣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一出世,就会遭到千夫所指、人人诟病。这应当是一个创作者最大的痛苦,是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花费时间,创作精品,更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

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精益求精,反对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坚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苛责别人。但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或许就是我们的典范和榜样。

希愿您以后潜心创造、追求卓越,用真诚的艺术态度,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此致

敬礼

                                                                                                                                          写信人:李四

2019512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分析这则材料需抓住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和要求,本题要求就“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编剧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就写作内容来说,本次作文比较明确,就是围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创作。材料分为两则,第一则抓住关键句“该剧台词漏洞百出”,结合整部剧的拍摄时间,不难发现,《知否》之所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就是因为拍摄时间短,而这背后是利益的驱使,更是创作态度的问题。第二则材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87版《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导演到演员态度端正,肯花时间做精品。这样作文的立意就很容易了。就作文的体例来说,本次作文要求写一封信,需要学生掌握书信的写作格式。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1、先写好题目,要居中。2、称谓顶格写,单独成行,后面加上冒号。一般称呼之下可以加上一句问候语,比如“您好”。问候语也可以单独成行,空两格写起。3、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中间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结尾的祝愿语有两种:(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祝你”、“敬祝”,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上“安好”、“健康”等。4、署名与日期 :须另起一行,靠后署名(顶后格)。时间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之下(顶后格)。

参考立意:

1、影视剧制作需要工匠精神。

2、影视剧制作需要端正的态度。

3、影视剧制作需要良好的知识素养。

4、影视剧制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

5、时间是成就精品的必备元素。

6、应该拥有必备的职业道德。

7 创作应有职业修为。

可用素材:

   1、《史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资本论》,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作者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4、《本草纲目》,(公元 1578 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作者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5、《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班固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6、《浮士德》,它的创作过程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竖起了一座丰碑。《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和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是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经历过德国文学史著名的狂飙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的碰撞。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就是是他倾其一生创作的诗剧《浮士德》。在这60年的时间里,歌德用其超人般的毅力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生活的动荡和家庭的变动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歌德的创作。

7、《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耗尽了作者的心血,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不会有《红楼梦》。

8、《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之后作者路遥又经过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他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又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行文结构:书信格式。开头写《知否》受质疑的原因是缺乏起码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对作品的尊重,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接着正面举例,比如《人间喜剧》《白鹿原》《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的创作时间都很长。花费时间,创作精品,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然后从创作者的角度说理,运用比喻,说明作品对于创造者来说非常重要。接着写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最后呼应开头,呼吁用真诚的艺术态度,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