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全国各地名校模拟作文金题
审题指导及例文导写(25道)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高峰期滞车辆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蔽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寻亲”门票,门票背面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并鼓励游客拍照发至朋友圈,让孩子多一条回家的路。
某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推出“奖孝全”—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海口,以人民为中心,急百姓之所急,责任担当;上海市,提前规划,责任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百姓提供休憩、有温度的公园。“寻亲”门票,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关心他人,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援手相助;有温度的门票。某护理院,有温度的孝敬提示,呵护老人,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老幼共乐;和谐你我,弘扬正能量。风乎舞零,咏而归,美丽境界,和谐世界,自由天成。关键是把相同、相通的事件联系起来;最重要是确定自己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作文题是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要扣住材料电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而题千中又明确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的思考”的限制。具体来说,从第一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明天可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等;从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等;从第三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等。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来分析。但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解析
这是一道仿照全国2卷,由名句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含义,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首先明确四个句子的含义:句说“人生短暂与珍惜时光”;句说“宝贵青春与胸怀志向”,要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青春(人生)才壮美动人;句说“人生磨难与镇定潇洒心态”;句是说“理想追求与现实束缚”,要坚持本心与随波逐流。四个句子中句可以和其中的三句任意组合,由此只要从后三句立意即可,行文中注意首先选取两个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确定立意,在论证过程中合理引用所选句子。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优秀例文
人生当豁达
如果内心不曾豁达,又怎能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
生活就是这样,不因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做出丝毫通融。更多的时候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与评价反而让自己缩手缩脚,不敢展现出内心的自己,其实真的不必如此,没有人会在乎你,自己就是自己,或优秀或平庸,都不能泯灭自己的独立人格。如果心有所感,所悟,那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
前方的路虽然很迷茫,但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洒脱些,生活才会少些不安,豁达些,处处都是桃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所认为美好的,那就去追求,不为别的,那只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并非放浪形骸之外的疯狂是一种潇洒,看惯了世事无常,兴衰演替,人世间的那么多人情世故,才会愈发显得深沉,男人的心胸是比天还博大,比海还深沉,不能只为了一味迎合世故而丢掉了自己的本性,在世俗与田园中进退自如,才可显其潇洒。
成不了伟大的人物,但也要有自己的价值,可以一文不名,但不可妄自菲薄,并非他们才是上流社会,自己时刻要保持一颗精进的心,永不懈怠现在,更不放纵自己在欲海中沉沦,才能脱凡俗之列!有些时候眼神总是如此卑微,不会表达一个高傲的神情。更多的时候眼神是烦躁的,淡漠的,何时才能从眼中读出从容,安详,自然,才能显其洒脱、豁达。
生命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挥别了这个世界,而现在还拥有着生命的我们该怎样使用我们的生命呢,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是动物。而我们就是要放下对死的恐惧,保持着对生命应有的敬畏,用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去在这个自然中更好的生存,如果你还有梦想,那就用有限的生命,征战在人生之路上,创造无限的可能。一个人的狂妄自大,最多会招致别人的不快,可真才实学还是自己的,但不可以妄自菲薄,那样直接限制了你的心胸,不可能到达远方。而不能体会世界博大的人生是何其悲哀的人生,不因自己目前的渺小,而否决自己伟大的未来,明天总是充满希望的!
不要习惯了痛苦而不敢奢望幸福,人生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总能走过,痛苦与幸福从来都是成正比的,痛的越深,幸福感也越强烈。没有人是伟大的,没有人是永恒的,只不过他们完成了常人没有做到的事,变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不要把所有的东西想的太过神圣,庄严了,一切都很平常,精神过于强盛的寄托就变成了臆想,不把自己、他们,想的太过重要、严肃了,没了谁,世界一切照旧。从自然来看,一切都很渺小,抛开心中所有的不安、恐惧、畏缩不前,登高山之巅,临茫茫大海,挥臂一呼:这世界,我来了!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
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请自定立意,写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答什么卷子?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扶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关键的行动,是奋斗,是创新创业;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节期间,新宇陪爸爸妈妈回到农村爷爷家过年。他发现快七十岁的爷爷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点点刷刷,忙着组织他们的中学同学聚会。听爸爸说爷爷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没想到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在这偏僻的乡村组织问学会,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动员老同学参加聚会,利用支付宝收付活动经费,上淘宝买纪念品,上“携程”订酒店,上“大众点评”订餐厅……新宇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了真切感受。
你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怎样的生活体验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写一篇文章。
解析
(1)从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立意:在日益富裕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和幸福感;便捷的通讯技术让生活绚丽多彩。
(2)从手机对当代农民的影响角度立意:网络让农村生活走向现代;现代的通讯技术让生活更加便捷,舞台更广阔;网络快速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平静;科技改变生活。
(3)其他角度: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步伐,充实精神生活;改变单一的生活模式,接受新事物,享受现代生活。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2)大言不惭,则无心为志。(朱熹)
(3)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冰心)
(4)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对闻一多的评价)
读了上面五个句子,你对“言”和“行”的关系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解析
本题为选择性材料作文。题目提供的五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言与行的关系。题目给出了两个任务,一是结合上述两到三个观点立意,二是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写作时,可以从言与行对立角度立意,可以从言与行一致角度立意,也可以从不同环境下言与行价值转化立意。但无论从哪一角度立意,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对观点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且从文化层面和实践层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或个体人生体验加以阐析,依据题目的各项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2019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武大靖第二次创造了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同时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带来了本届冬奥会的首枚也是唯一一枚金牌。
武大靖的荣耀启发我们:面对以往,要牢记目标,坚持付出,积淀实力;面对当下,要信守规则,担当责任,发挥实力;面对未来,要坚信自我,不断突破,提高实力。
请以“我看实力”或“我的实力”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
我看实力,实力何在?积淀、付出;责任担当;坚信与规则。
我的实力:记叙文——喜欢音乐、琴棋书画、体育、学科沉迷——时间、付出、勤奋、成绩。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三毕业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解析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许多新行业正在诞生,许多老行业正在消亡,也有很多传统老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高中生,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
立意1:将对立的两面合二为一,在关注新兴行业的同时,不能任由传统老行当自生自灭,要用科技点亮传统老行业。老行业、老职业在口口相传和经验传递的农耕时代,常常由于天灾或人力因素而消逝,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传播的力量,让老行业走到更多人面前,焕发出新的光彩。
立意2:选择新行业,心怀老传统。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科技怎么演变,我们都不应沦为工具的努力,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莫过于对人类心底真善美的需求。
优秀例文
葆有职业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以下乃一己之薄见,望能抛砖引玉,开启更多的真知洞见。
新时代的职业选择,应由“大眼界”加持。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若因现实提供的就业无法映衬心中理想,从而无所投入,无所坚守,悄然降临的,或是新兴行业的号角声。我们不需画地为牢,将自己束缚在传统观念的“铁饭碗”中。诚如毛姆呼唤忙于捡地上散落的六便士的人们抬头望见月光,梭罗鼓励人们行舟去往前人不曾抵达的水域,我们身为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不应顺从“命运的理性化”,而应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行业敞开怀抱。我们的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纵将经历栉风沐雨的艰难征程,也勇敢地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新时代的职业生涯,亦需重拾自古流传的职业初心、匠人精神。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王开岭先生呼吁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中,我们诚应让精神澄澈,携匠人精神,开创新新风貌。愿你我共同拥抱美好明天。
我的发言至此,谢谢大家!
简评:
基于真实语境(在应试中表现为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的交际写作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为读者”的动态语篇写作。“对象”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困惑应该是写作主体的起点。在这个题目中,写作主体应该还原到真实的班会情景之中,根据材料,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去设想对象(主要是高三的班级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合情合理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本文的前文本预设中已然洞见了听众可能存在的困惑: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语篇由此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建议:大眼界和匠人精神。并以丰富多变的案例和富有情感和文采的语句加以阐述,虽未提出具体的职业选择,却也能句句入心,颇能发人省思。不足在于,对“眼界”和“初心”限定不足,关键之处的说理完全以事例替代。而且两点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合理建构。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
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可以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突出最重要,如责任担当,想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是在青年时期的担当者;健全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没有一切,见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父母生二胎是顺其自然,还是走极端狭隘行为?人格就是尊重、容纳、胸襟等等;国际理解,就是开放、包容、亲惠、交流、平等。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知米小,也学牡升开。(袁枚)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解析
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确立正确的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孟子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思是“穷困时不失去道德,显达了不能背离做人的原则。”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不失本心”。
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意思是“人不能囿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否则难成大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历史和国家给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
杜荀鹤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选自他的一首小诗《小松》表达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就要自信、自强,有追求,不畏世俗的眼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云开见日来。
刘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强调的是“人要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这与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袁枚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四句出自他的小诗《苔》,表达的是“自信、自强、有追求、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个体的珍贵。”
选自电影《无问西东》台词的“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强调的是“坚守本心、勇于担当”,“本心”就是“真心、真意、真挚、正义、无畏、同情、善意”。
理解了意思后进行整合立意,大体有以下几种立意的角度:
(1)1和6组合,立意为:坚守本心/坚守道义。
(2)2和6组合,立意为:勇于担当/有家国情怀。
(3)3和5组合,立意为:自信、自强/有理想,有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4)3和6组合,立意为:听从本心,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5)5和6组合,立意为:个体的珍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6)3、4、5组合,立意为:要实现理想与追求,要从小事做起。
(7)3、5、6组合,立意为:虽然出身不同,资质不同,但都可听从己心,无问西东。
(8)1和2组合,立意为:既坚守道义,又不独善其身(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每张能卖到200多元。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买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的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买来赠送给长辈,已引起长辈对青春的回忆。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二百多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的附加值了。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本题属于一件事涉及不同人类型:一件事——高价卖老报纸;不同人——商家、顾客和嘲笑者。
参考立意:1.商家角度:(1)眼光决定价值(2)敢于尝试(3)高收益源于创新思维(4)创新常常就是在嘲笑声中壮大起来(5)面对嘲笑敢于坚持2.顾客角度:顾客买的是一种情怀3.嘲笑者角度:嘲笑别人常常是因为自己目光短浅。个人观点:从覆盖材料整体的角度而言,选择第1和第3两个角度相对保险。
参考例文
化旧韵为新颜
独具慧眼歌德曾说:“打破的一面镜子,仍能折射千种光芒。”破旧的报纸又何尝不能换妆出面?世界所需要的正是如同吴汇路老报纸专营馆那样具有怀旧情怀的慧眼,将旧报纸变废为宝,化旧韵为新颜。
慧眼,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先生,年轻时曾十分仰慕戴望舒先生,并时常模仿其诗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自己的翻译的诗抄和所写的作品交给戴望舒先生,却换来了“过于一般”的评价。就在他失望徘徊的时候。戴先生却独具慧眼地提醒他:“你所翻译的诗抄功力深厚,表情达意均远在我上,何不专于翻译,必能有所建树。”果然,在戴先生的慧眼之下,冯亦代潜心研究中西文化,终于翻译出诸多名作,成就了其在翻译界的泰斗地位,而非使拥挤不堪的诗坛上多一位平庸的诗人。
唯有善于发现事物的独到之美,方能独具慧眼,化弃石为良玉,润泽世间。
慧眼,是一双推陈出新的眼睛。徜徉于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你可曾想到有多少沉寂而落寞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古有朱熹研读四书,终洞明世事,作《四章集注》,创理学一支,格物致知成为后人敬仰的大儒,沉寂的古章典句是他的财富;今有屠呦呦借鉴《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记载,深入研究了古典中医药中青蒿的效用,提取青蒿素数十载,挽救病患千万人,束之高阁的旧物医书是她的财富。
唯有珍惜前人留下的财富,并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方能独具慧眼,化古典为新章,书写传奇。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上海市吴江路旧报纸馆的成功无不在提醒着我们拥有一双慧眼的重要性。美国有句俗话:“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或许你所随意丢弃的旧物在有慧眼的人眼中,便是无尽的财富;或许你所忽视的古典文明,在有慧眼的人眼中,便是创新发展的大本营。
让我们擦亮眼睛,去发现旧韵中的美丽,在继承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旧韵换新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解析
作文题目的最大特点为“小中见大”。“小”为中外夫妇对幼儿摔倒要不要扶的行为及理念,“大”为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理解”。因此,对待“理念”大致有三种态度或立场:赞同外国夫妇、赞同中国夫妇、融合中外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几种角度或立场均是材料应然的理解,都是符合材料含意及范围要求。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中还要见出“文化理解”,有“文化理解”层次,是进入一类卷的硬性条件。在体现“文化理解”上,要看“以小见大”的自洽度,即“育儿理念”到“文化理解”的合理阐发,可进入内容项一等(20~16分),如果阐发得有些牵强,可进入内容项二等(15~11分)。如果没有对“文化理解”层面的阐发,只能视为“基本符合题意”(10~6分)。如果脱离材料,独立谈“自立自强”等,只能视内容项“偏离题意”(5~0分)。
参考例文
包容审慎 携手共赢
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籍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深刻剖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的不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义务。而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以和谐、快乐的态度融入社会,心向光明。而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上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交代了根本的思想差异导致的不同个体期望值)
教育理念的不同,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地塑造着价值观。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多元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段对家庭层面的原因进行了精彩分析——个体期望值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三段分别从文化、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高于中国。对竞争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心绪一点点地低沉,自我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目标设在高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肌体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阐释西方教育结果的不良后遗症。)
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避免空运转负运转,同时提高孩子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境。(此段拔高:点出了感情的倾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怎么办”。)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帮助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即使孩子独立,也不损伤安全感和信任度。(回归材料,解决矛盾,辩证统一,顺理成章。)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乃至亚文化的接受已然增强,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需将这些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点明观点,紧扣题目。)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抒情升华。)
点评:
本文是逻辑性极强的一篇文章,作者在紧紧围绕材料中事件的同时,展开对教育理念的差异挖掘,论证了“小事件”背后的“大原因”,以小见大。又分别论证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应当“中西合璧”——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作者的论述语言简洁,文章条理清晰,视野开阔。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是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借鉴合作共同进步的社会大趋势!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多数农户的单次人情支出金额在300元以上,年平均人情支出为5297.47元。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鮮,农民仍面临着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陷入“人情怪圈”。一位片民感慨地说:“现在人情消费特别高,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老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然而,不少人不敢回家过年,原因不全是没时间、购票难等等,而是农村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让他们心里发怵。
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
解析
中国式“人情消费”:让人不能承受之重;莫让人情消费野蛮生长;莫让人情消费阻挡“回家过年的路”;倡导消费新风尚,厉行节约:少一些不必要的“人情消费”也罢;谈“畸形人情消费”之弊端;“人情消费”应多一点人情,少一点消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或为报答别人服务而给与的钱。现在,继“点赞”之后,凭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等特征,网络“打赏”成为互联网新宠,直播平台、明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网络处处可见“打赏”字眼,人人可以成为“打赏者”。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金钱而是感觉心情,也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感觉心情而是自我需求,还有人说网络“打赏”就是一场草根文化的胜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解析
论述文写作提倡学生“思辨、独到、严密地思考分析”,做到“调用认知资源、保持怀疑心态、系统有逻辑地进行探索”,强调“基于事实的因果推断”和“基于道理的科学推导”。
作文思考分析的对象是“网络打赏”这一社会交往活动和现象。“网络打赏”一方面应用广泛并颇受好评,另一方面随着“打赏乱象”丛生、社会批判不断;其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可以作为二元思辨论述的话题。同时,材料第二段的阐述旨在提倡学生也能够用多元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和写作表达。
1.文章写作切入的几个维度:
对“网络打赏”现象本身的论述评价分析
有人认为“网络打赏”是“你情我愿”的简单的“自由交流的形式”,社交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寻求互动交流,满足自我需求的新型人际交往形式,体现了自由平等交往的互联网精神;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以金钱为标准的商业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
“网络打赏”模式本身是促进了互联网生态的发展,还是网络世界打开的又一个潘多拉盒子。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说,“打赏”是一种支持原创、鼓励作者的好方法;同时,连续出现“网络打赏”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也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
对打赏者行为、心理的论述评价分析
对于打赏者而言,随便敲一下键盘,便可以将自己的心意表达,只要是心甘情愿,无论奉送出去多少银两,旁人管不着。所以有人这样说:“我打赏你,是满足我自己,与你无关。”
其次,网络打赏的行为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是实现自我需求的途径。对于被打赏者而言,因为自己付出了劳动,奉献了自己的表演、作品和智慧,所以赢取粉丝崇拜和打赏,无可非议。它是一种自由交流的形式,金钱流通只是它的副产品。
也有人认为网络打赏者的行为仅仅是虚荣心的体现。仅靠金钱维系的网络关系和需求是空洞的。
对“网络打赏”背后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层次论述评价分析
从文化上来看,“打赏”成为粉丝大众表达对草根偶像崇拜的一种特别方式,有人将“打赏”看作草根文化的胜利,因为“打赏”打破了文化和娱乐精英在写作、表演等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给了更多默默无闻的青年展示自我的机会。
其次,针对“打赏乱象”,板子不能都打在青少年身上,网络平台和某些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推手”“诱饵”和“教唆”的角色。“打赏乱象”反映出青少年缺乏现代法律意识,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管理的缺位也是问题的一个诱因。
再次,这也与国人长期形成的“围观”“看客”的文化心态有关。我们既习惯于聚拢围观,又喜欢看到有人“玩票”“捧角”。
话题衍生论述评价分析
知识付费的话题
网络众筹现象
特别说明:以上前3点,学生可以择取一点论述分析,也可以综合分析。阅卷中尤其注意第4点,不能出现全文套题抄袭现象,例如把对网络打赏的思考写成了知识付费的思考。
参考例文
独立价值之上的“打赏”
在享受和被享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寻求自我情感传达的表达途径,可以是对付出者的一句赞扬,一次推荐,甚至通过金钱实现自我需求的双向互动。而在当今网络中打赏行为屡见不鲜,这当中既有对传统激励方式的创新,也有令人心寒的种种忧患,其存在和发展值得深思。
其实打赏行为所折射的心理是个人对付出劳动者价值的肯定,也是付出者对其劳动的自我认同渠道。三毛曾说:“人们常常不愿探索自身的价值,将自我依附于他人之上,离开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正因人们普遍存在的共情心理,才倾向对他人价值认同的输出和索取。
当然,适当合理的打赏行为,对于尊重劳动成果的社会风气导向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幕后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来说,既带来些许额外收入,更是维持精神动力的强心剂。可是,如今在网络潮流的裹挟下,一方面非理性庞大网络群体的涌现,另一方面为逐利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创作者的增多,俨然使“打赏”变了味,成了滥俗文化的滋生源头。
打赏行为之所以蒙上恶俗趣味,抄袭作品,亵渎文化的阴影,很大原因在于拜金主义盛行从而一味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部分打赏者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更为逐利者提供可钻营取巧的漏洞,一批批趋之若鹜的受赏者无形中成了消蚀社会正能量的有力推手。如马尔库塞所说,工业社会的人失去创新性,批判性,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死气沉沉。
因此,要让打赏用之有道,取之有道,必须把打赏建立在个体的价值观之上。殊不知,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是积聚成群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要个体持有打击恶俗劣行的正气,牟利者便缺乏个体金钱来源的生长土壤乃至因此付出代价,打赏自然也不会沾染世俗逐利的污浊。个体心中有衡量对错的标尺,打赏行为才不至于沦落为一场虚假的集体狂欢,社会正气向心力也就得以助长。
如果说打赏行为本是一张白纸,原来描绘的是打赏者发自内心赞赏的缤纷,那么切莫因金钱肆意涂抹,给打赏行为涂上不该有的色彩。而不被表象同化,拥有自由思想人格的人,必然能不被眼前浮云遮望眼,他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些真正付出者诚挚的灵魂,他们赞赏的,依然是真正付出者不甘平凡滚烫的心。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三心”与一代宗师饶宗颐巨大成就之间的关系带给你的人生和事业启迪——你的感悟和思考。可见,综合对“三颗心”的理解确定立意,应是最佳角度;当然,也可以选其一心来谈,而如果选取一心的话,选取“自在心”,应是较能获取阅卷老师认可的角度;但即使这样,也应对其余二心有所涉及,而不应完全割裂。
笔者认为,应这样把握一下三心:
好奇心:了解新奇的热情,探索未知的冲动,寻求知识的动力,好学不倦的研究,与时俱进的作风。
孩童心:天真无邪的举止,圣洁本真的情怀,专心虔诚的做事,初心不改的坚持,灵性活化的思维。
自在心:扪心无愧的坦然,了无挂碍的轻松,通达无碍的乐观,和谐万物的安闲,不为物役的自得。
可见,三心相辅相成,共同成就饶氏人生。片面的夸大某一点的作用,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尚可,但就整体人生而言则未见正确。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一家叫“梦里时光”。
“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美食,餐馆的格局多少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告语是“您吃的这道菜,和您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菜,完全一个味儿”。“梦里时先”走的是新式餐饮的路子,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重新设计重新包装,菜品则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甚至宣称“如果一个月内你吃到了上次一样的菜,这道菜我请了”。两家餐馆比邻而处,生意都十分兴隆。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解析
(1)题面梳理
“老味道”传统美食,餐馆格局无变化,招牌老菜屹立不倒,广告语怀旧,情结明显,比邻而处生意兴隆;
“梦里时光”新式餐饮对店面,经常更新菜品花样,不断翻新广告语新鲜,味道很浓。
(2)内涵梳理
通过梳理材料中个性与共性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关键词会很快进入我们的视线,即“传统”与“创新”。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可以梳理出以下三个思维角度:一是“传统的魅力”,二是“创新的好处”,三是“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每个思维角度又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两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解析
材料提供的两则事例,目的是为了引发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利益群体(或个体)出发所引发的对于“好”和“对”这个概念的初级界定——“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
继续推演,与立意有关的语句终于出现:“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
这三句话,实际是两个层面上的归结:
“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好与对的充要条件。
“无过便是功”——消极颓废,是伪命题。
这样,这篇文章的审题结果,是一个中心:又对又好,是做人做事的终结目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青年有华丽其表,更要有内涵本质素养;摒弃浮华,内蕴素养。如何增强素养:要丰厚内蕴;要经受磨砺;要关注生存;要敬重父母;不要炫耀,要有责任。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其实这个词条跟佛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秉持“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的青年。如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多走两步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
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解析
辩证看,三种态度:一种是对待工作与奋斗,不能都是“佛系青年”;一种是对待自己的享受与个性生活要随遇而安,保持淡定的“佛系”心态;一种是思想行动上要敢为天下先,冲破淡定与佛系,又要在心态上淡定自若,随遇而安。
无论哪种立意方向,都离不开对“佛系”内涵的界定。“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如果肯定佛系,则“佛系”内涵、实质可界定为:不争名利的淡然,不惧风雨的达观,不屑琐事的包容,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它是应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本能,让自己慢下来去体会内心真实的需求,寻求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降低物质要求,放弃争名逐利,回归生命本源,顺其自然地生活。
如果否定“佛系”,则“佛系”内涵、实质可界定为:佛系看似淡然、达观,实则是懦弱,是无能,是逃避,是不思进取的借口。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6月30日,浙江大学举行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现场播放的视频里,不仅有毕业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最后还出现了食堂厨师、宿管员、校医院医生、保安等5位后勤工作人员代表。他们在大屏幕上说了一些很日常的话语,比如“要记得按时吃饭”,“注意身体,多多锻炼”,比如“常回来看看”,“毕业快乐”……听到这些最朴实的话,很多毕业生流下了眼泪。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和你的同班好友小明分享一下这个事件以及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不少于800字。
解析
常怀感恩之心;真情给人以真切的感动;打破定式,勇于创新;做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社会有分工,劳动无贵贱等等。此外,应注意“和你的同班好友小明分享”这一要求。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
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析
本题材料属于比喻材料。材料一共有三句话,最主要的命意在后面两句。后两句,从关键词来看,“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悟出比喻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从关联词的角度看,此句中的“不是……而是……”重在强调后者;从句意看“鞋里的一粒沙”是“使人疲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此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一定要倒掉鞋里的沙砾。这样,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就可以挖掘出主旨: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的过程中,要随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克服遇到的困难、排除失败的危机、走出挫折的阴影、战胜不良的心情……如此,考生就有了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写作空间。
审题误区: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要一步一步的实践。生活中不要畏惧困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雷海为的对手、《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度总冠军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第四现场年度总冠军、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终身学习酿诗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式,酿就了雷海为心中的诗意。……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泯然众人矣,何哉?就在于没有雷海为“外卖时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增加的不仅是知识,更锤炼“心”的韧性,在诗词大会与彭敏对决,其实他就是赢在社会的历练上!校园学习,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而挤时间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
雅室读诗志趣高。汉字夺魁、成语夺冠、诗词屈居亚军,这就是北大硕士彭敏取得的成就!字、词、诗,涵盖了中文的三个要素,这样的成绩正是校园读书方式结下的硕果……在“喧嚣”中学习,采用“挤”的学习方式,固然能够酿诗意,但也限制了成长的深度和广度,只能在“诗岸”上徜徉!所以雅室学习条件更好更专注,理应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雅室”“喧嚣”皆可读,读书岂能论环境。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及条件,坚定读书的心志,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雅室”读书固然可喜,“喧嚣”读书亦能有成!在校园,亦应学海为;在杜会,也要仿彭敏。
围绕“两种状态”下“两种学习方式”来展开议论,可以侧重其中一种,原则上不分高下,都属于切题作文;从材料入题后,抛开材料,泛谈读书方法态度,为偏离题旨。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名言哲理类材料一般不长,但一般审题难度不小。这则材料涉及的主客体不断游移变化,语词概念较多且寓意深远,所以考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意,难度很大。一会儿“他”是人,一会儿“他”又变成了植物,他还“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根据以往的审题观察,多数考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最后的“开花”上,这绝对没错,问题是,他们总是拿“开花”与“浇水”“施肥”“结果”反复作比较,便简单地把“开花”解读为“展示自己”之类,但往往在文体确立和分论点深化上出现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又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在回答后者中一并作答。
首先,审题思维意识要更灵活、开阔。一般地,当把握不准材料寓意时,材料中的每个字句都是解开密码的“钥匙”,但同时也可能是“羁绊”。你看,“浇水、施肥、结果实”都是动词,“开花”,也是动词,而且跟“结果实”相对,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但似乎有本质区别,“结果实”一般比喻有收获,出成绩,那么“开花”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解读往往陷入困境。怎么办?强调两个意识:
第一,类比迁移中的事理提升意识。即在构思立意的时候,便首先要把这个哲理类材料所涉“事物”提升到“人”这个层面,这是哲理类材料立意分析的基本策略,也是审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文体意识。像这类名言,本就高度哲理思辨化,审读材料,学生往往受惯性影响,一味执拗于议论文文体,结果是大量作文立意雷同近似。其实,擅长抒情文的学生不妨换一思路,去写写夹叙夹议的散文或抒情文,或许是上策。
具体怎么做?在化实为虚的意识下,适当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比如在对“开花”语义和寓意进行挖掘的时候,化实为虚,不再从本身去寻找,而去寻找发掘“开花”的一般象征义、比喻义,如“开花”比喻象征生命成长的重要过程如吸纳吞吐、生命的节律,或展示呈现成长的精彩,等等。然后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像,演绎,对比,抒情,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主旨的“形散神聚”,一般就可能比较有特色和新意了。(见例文)
其次,寻找暗示语。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往往言简意深,多用比喻,或有暗示等思考线索。如本材料,就有暗示语。周国平先生这段话的前面部分,就有个判断句,“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这句看似无关紧要,所以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其实它非常关键。“讲究实际”四字,实际上是暗示和提醒读者,后文所示的各种做法,诸如“浇水”“施肥”“结果实”云云,就是“讲究实际”的表现。但有同学可能有疑惑了:不少人就是空想幻想太多,而讲究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为什么要否定或有微词?不错,让你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正是材料命意所在。所以,论证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依据材料作出正确合理的解读。
根据这个思路,作者略带否定的“讲究实际”一语,暗示的意图,或者说,“讲究实际”的对立面或反面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抽象”一下(这个“抽象”比较关键)。原来可能是类似于“拥有幻想、理想”“看得远点、开点”之类,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工作策略。经过如此多维分析思考发现,原来,材料的深层寓意与中央电视台那句比较经典的广告词“人生只是一段旅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欣赏风景的心情”的含义大体吻合一致。“结果实”就是“结果”,而“开花”就是“沿途的风景和心情”,也就是说,这里要你谈论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忘却生成、关注、呵护或欣赏自我生命的任何过程和姿态等。
最后,把握好论点和分论点的层次展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学生普遍水平推测,不排除少数学生思虑过多,延伸过度,比如,把“开花”仅仅看成是展示自己,从而大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立意于“展示自己”本来不错,但不少学生论着论着,立意重心就很快过度偏移了。因为,从事理逻辑说,“开花”象征生命的美好和精彩,难道,“结果”就不是“展示自己”,就不“美好”“精彩”?实际上,“开花”和“结果”都是事物发展成长的阶段,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因此,严格地说,材料的寓意就不完全指向“价值和意义”,而更多指向“过程和状态(姿态)”,如上分析。那么,分析议论的全过程,就需要关注“过程和姿态”这样的内涵来展开,比如,正面推论,关注过程和姿态就是关注生命事物质量,关注内涵发展,就是关注细节,关注结果;反面分析,就是自我修炼,就是提防毁败,等等。因此,对名言哲理类短材料的审题立意,提炼论点固然重要,但“多个心眼”,多点思路,衍生好分论点,也着实不可小觑。
例文评点
哪一朵花为自己而绽放
漫步花园,惬意地享受着云树的荫蔽,满目的葱茏,满足的微笑。正欲合上双眸,她却惊异地发现,原本一贫如洗的绿漠上,那么多的星星点点,那么美,那么耀眼,却似乎没有一朵为自己而绽放。
是不懂花语,还是过于自私?
想想,开花,不就是历练、萃纯么?开花,所经历的吞吐吸纳,难道不就是生命的孕育?日落日出,悄无声息,或绚丽,或灿烂,或丰韵;渐变,而至突变。弄花非人人可做,花语,亦非人人可懂。花之需求,花的性情,实在表征着一切生命本原和本质。有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亘古自然与人和谐佳处,早已缀满无边无际烂漫花形花色花语的动人密码。
这样想着,还有什么可担忧、怀疑,甚至抱怨的?
总有人不依不饶,给出种种理由:播种施肥不就是为了丰收的果实么,花不能吃,整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为的什么?此一态度,看似颇通人情,也许颇有市场,但我们即以井蛙之见浅俗思之,如果没有美丽的花儿为自己招来蜂蝶与鸟雀,它又何以结果?没有多彩的花儿为这个世界“张灯结彩”,你我又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历史又怎会如此厚重而灿烂?所以,常有人只会为最直接的目的而埋头苦干,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正因此,他似乎忘了,某个本不该放弃或忽略的过程或环节,往往却是导致困难、碰壁或者失败的因缘。
此刻记起,哪位曾给了我们这诗意般哲理点示,“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转身,命运之神便与你擦肩而过。它只能哀叹着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载着下次的希望顺着朝阳渐行渐远。”因此,在辛勤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不妨常提醒自己:结果,也许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哪怕开花那一瞬,都不要轻忽,更不要忘记!因为它们,同样的美好,或者一样的不好,都是我们的机缘遇合,只要你或参与,或注目,或洗礼;只要初衷还在,过程动人,哪怕有点惊心,有点恍惚,又何妨它们依旧风神。
其实,我们本不需如此纠结徘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这个十足物质化的社会,我们也渐渐物质和实际化了。孩子们抛开了童真,少年郎抛开了梦想,中年人抛开了希望,老年人抛开了回首。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贫瘠的原野上看到了一束花,一丛绿,那是不是还会感到惊喜,顿觉心颤?为什么不让这惊喜持续,这心颤留守?!灿耀漫山的花朵,何尝不是永恒的乐趣与希望?!
浮生若梦,无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花,无妨就当它是花,从容地赏它无限。无论如何,不忘却开花和畅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同于我们欣赏云起云落,仰观朝霞万千变化。
点评:
“花为自己(我)开放”,那么富于争议,行文逻辑由此展开。开头设置一幅浪漫惬意的花下休憩图,化虚为实,新颖,视觉冲击力不小。人的情绪随花流动,下段一句,主观性一转,紧扣文题,引发下文强烈审思。接下,紧紧围绕“开花”做文章,阐释“开花”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启迪,并推衍得出“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都“一样的美好”的主旨性结论。第7自然段承上所言行文逻辑,寻找“没有一朵(花)为自己开放”的原因,丰沛了文章内涵。末段再次表明“不要忘却花和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的强烈意愿,强化主旨。
文章想象力较为丰富,语言优美,雅洁,也是一大优点。交替熟练使用各种表达手段,如疑问、假设、排比和对偶句,无学生腔,显扎实的语文基础。精美词句,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画面美感。如“其实,我们本不需如此纠结徘徊,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一直都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如引用“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转身,命运之神便与你擦肩而过。它只能哀叹着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载着下次的希望顺着朝阳渐行渐远”等等,都令人浮想联翩。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这则故事性材料,情节较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易调动阅读兴趣,但学生实际审题立意过程并不轻松。因为材料有三大阅读理解干扰:一是,角度多但并非都适合立意。老人,青年,“闻风而至”的“购买者”,甚至我们这些“看官”,都是看问题的角度。按照通常的经验和做法,这些角度都可以拿来立意,但这则材料似乎不尽然。例如你从青年角度立意,“立”什么?靠什么打败竞争对手?用真诚赢得老人的信任?后一观点似乎可以接受,但说实话,面对本则材料,把讨论、感悟的重心放在年轻人身上,总让人觉得不太合理。所以,从哪个角度看,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审题立意的适切性。二是,材料后半部分较多的对话描写似乎重要,容易触发思维水平有限的学生的“动情点”,同时很容易形成对主旨立意表达的简单判断,如写成话题作文“信任”“真诚”甚至“爱心”等,从而偏题跑题。三是,还有可能遇到国内外民族文化差异的碰撞。譬如有些格外较真的“反试题”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好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国度,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写作形成心理抗拒。尚未运思下笔,情感上就难以接受或疑惑重重,对学生理解本材料,也将可能带来直接和较大的冲击和破坏。
角度选择和立意分析
这份材料,初读可能比较纠结,因为你似乎很难找到所谓的“关键词”。但是,若把故事整体阅读,然后最直白概括地提炼一下,不就是“十万败给了一万的故事”么?沿着“十万为什么败给了一万”这个角度追问,就豁然明白材料要表达什么了。这恐怕也是分析本材料立意的一个最便捷准确的思维路径。下面,我们根据这一思路来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判断,从而把握立意。
“十万”输给了“一万”,故事情节似乎不合情理又在情理之中。原因在哪?多数学生眼睛估计是只盯着材料前后部分的感人言辞去了。这是许多学生阅读故事、陈述类材料作文题时的不良习惯。实际上,材料中间部分的“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这句更重要、关键,因为只有结合这句话,我们才能读懂老人,才明白老人卖房根本不是图“钱”,而是需要有人陪伴,精神满足,身心健康。所以,买家“炒到10万”,他反而“满目忧郁”,而青年承诺“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却十分符合老人需求,老人很快便决定把房子卖给青年。因此,从“老人需要什么”角度(这个角度其实关联着老人和青年人两个主体)切入做文章,来立意,去探究,如“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钱与心”“快乐可以少谈钱”“什么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等,都是切题的。
也许,有人看到材料中有个“炒”字,立马联想到我们国家近年来普遍存在的各类“炒作”现象,于是把“炒作”当作其立意角度。是不是也可以呢?先不必急于否定或肯定。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的材料作文的写作角度和主旨立意,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少学生对此认识上很模糊。“角度”只是看问题的视点和出发点,有最佳和较佳一般不佳等等区别,对写作而言,角度虽不是写作的关键,但往往决定着思维的深广度,从而客观上关系到主旨立意的深刻与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比如“炒作”,在这里就是写作角度或话题,而非立意。泛议“炒作”,对这篇材料作文而言,肯定偏题,但写作过程中,若能避免空谈“炒作”话题,而把其他购买者的炒作,与材料的指向,如其中的青年人的“真诚”,老人的反常举动等原因等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勾连反思,对比思考,分析提炼出“炒作战胜不了真诚”“真诚无价,炒作有限”“十万输给一万背后的逻辑”等一条条具体观点,情况就可能发生了变化,就属于较好的立意,也不偏题跑题了。
几点提示
其一,不要动辄就“抓关键词”。前面说过,这则材料,所涉范围较广,引发联想较多,主旨隐藏较深。审题必须整体阅读,去伪存真,抓住要害。既要搜“关键词”,也要找“关键句”,甚至“关联词”。但许多学生阅读材料,经常机械偏执地理解老师教导的“审题要‘抓关键词’”,于是眼睛就只盯着那些所谓的熟语,成语,提醒语,夺眼球处等等,一看到这些,就根本不考虑其他文字了,以致常常犯错。实际上,不是所有材料都有关键词的。如2014年山东卷“窗口与画面”、重庆卷“游客与玻璃碎片”,湖北卷“山脚、山腰和山顶”;2015安徽卷“蝴蝶翅膀的颜色”,福建卷“路”,乃至2015年全国卷等等作文材料,就都没有关键词,考生们需要的,是对其立意的整体阅读判断。
我曾提出了一个避免审题失误的“良方”:删减文字比较法(《审题应防被“杀熟”》,《写作》2013.7-8期合刊)。此法的精髓是,当你读到一个较长的作文材料,尤其是故事性材料,一下子把握不住主旨立意时,就在保持材料文意基本通畅的前提下,保留核心内容,尽可能删减材料部分文字,然后与删减之前的文字进行比较,来分析判断主旨。凡删减后感觉似乎不损害句段连贯却对文意有损害的,往往就是“关键词”。依照此法,你把上面提到的那个陈述老人卖房心态的句子删掉,再读读看,结构完全通畅,但意思就不一样了。这正表明,那个似乎可以删去的解释句,也许是作者着意写进去的深有用意的文字,因此,它就恰恰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思考和分析的重点。当然,这个方法也并非处处管用,关键还是整体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
其二,立意的确立和表述,请先找找相近语词和表述,进行一番比较,然后定夺。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对材料进行立意归纳表述时,选择词句比较随意,匆忙,且总企图用最简短的一个词语来进行立意表述,这往往有意无意中给自己造成写作的被动或陷阱。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相反的逻辑关系,短语词反而内涵层次丰富而外延较为广阔,也容易把写作方向写偏,或把内容捆得太死,不易展开。比如本题中,仅抓“信任”“真诚”“爱心”或者“炒作”等语词,就容易写成话题作文,导致偏题跑题。相反,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立意,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写“爱心”话题,若能抓住材料中的“老人的需要”或社会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展开分析,则内容就扎实了。比如向上联系,可关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者干脆是纯“精神愉悦”等;向下延伸,对时事敏锐且敢于亮出观点的考生,还不妨看得更远点,可论及一点现如今中国空巢老人现状,多数青年人的过于自我、没有理想、缺乏爱心等等,若写得深刻,也都是吸引阅卷老师的好卖点。另外,像“理解”“信任”等概念,也要看到它不等于“诚信”,也不等于“真诚”,而不少学生恰恰不会去认真对比分析这些语词概念,厘定其微妙异同。起点错误或偏差,自然给思维和行文展开带来系列毛病和问题,包括立意偏颇,中途偏题跑题,空泛不知所云,无法收束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和注意,日常教学各环节和过程中都一定要扎实做好概念澄清工作。
第三,注意利用好文体要求。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在题目内容最后一项“要求”上,往往是有不同表述的。如2015全国新课标卷、卷就明显不同。各省市作文命题中的“要求”,也常有差异、变化。考生要充分注意和利用这些“要求”,不能无视或误解。这则材料的所给的作文“要求”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实际上或多或少地暗示本文写作大可不必端起架子写所谓的纯正议论文,而可以写形式内容都相对自由的“读后感”。客观地说,读后感的写作,比起纯正议论文的写作,对考生来说,总体上还是熟悉和容易一些。既然这样,那么,按“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去写就行,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例文三篇
同城共忆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尊尊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总结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守护共同记忆,深烙文化之印
我常常在想,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能成为我灵魂的皈依吗?——题记
张大春在《城邦暴力团》里以平和的骄傲写道:“这是一座不存在于地图的城市,没有路牌会告诉你它在哪里,你会发现它的形象存在于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竹林,但你如是外来者,不经指点,是找不到它的。”
这座城市是什么?如他描述,这是存在于真实城市之外的,一个文化的倒影。它由共同记忆凝炼、归纳而成。长辈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深然之。
城市是人的城市,所以共同记忆,是它所有居民曾共同生活的回忆。六朝古都记得历史风云,草莽故乡记得王侯将相,红色圣地记得星星之火,新兴城市记得热情开放,更不用说,它的建筑、河湖、民歌、古俗,这些,是凝固的共同记忆。但,以上种种,不只是记忆。正是在日复一日的记忆叠加中,城市市民如我,从中不自觉地抽象出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行世观念、相似的精神气质——共同记忆,凝成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城市的文化气质,是随记忆动态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但无论记忆如何增删,这种气质一经形成就很难完全改变。它的生命力与定力,反过来亦塑造了一群人、一座城。
如果说不同的城市是群星,散落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上,那么文化就是它们永恒的光辉,使它们被看见、被瞩目。群星的光辉投射在人类真实的原野上,使这里有了翡冷翠、那里有了威尼斯,即使漫长的岁月使一些城市如流星般划过夜空,文化,也是它们曾灿烂燃烧过的证明。文化,亦为我们的灵魂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我们终将背井离乡、从一生唯一的城市出走;即使我们萍落于五湖四海、经年风霜满面,我们亦能相认,因为我们的灵魂深处,有一座城市的光芒。
我们需要城市的文化给我们这种烙印,因为我们需要确认人与故乡的关系。而城市亦需要保存共同记忆,才能永存这份烙印的力量。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常常茫然,物质文明的更新换代是否正在撕裂、剥夺我们的共同记忆?高楼大厦崛起了,而牌坊、民居、古钟楼倒下了。冰冷的水泥覆盖了视野,而温暖的河流正消逝于我们的理想乡。共同记忆的确需要现代文明的更新补充,但,那些古老的、美好的、纯粹的精神物化象征——古音、民戏、旧民居……又怎能被无情抛弃?
不能一概否定,不能全盘抛弃。纵只是一个微小的城市个体,我仍相信,只有保存我们美好的共同记忆,才能保存文化的根基。城市,才不会是空中的楼阁。我期待,人们虔诚守护这份记忆的明天就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