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6月10日,在和密西根大学科研和教学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美国工程院院士Ellen M. Arruda如此赞扬广州国际校区。其实,自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以来,几乎每一位到访的学术大咖,都对该校区给予了类似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期待。
这个今年9月才首次招收本科生的校区,为何能够成为这些顶尖学者眼中的“宠儿”?日前,记者独家探访广州国际校区,力求揭秘其魅力所在。
在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部分楼宇已经封顶并完成外部装修,这距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动建设仅仅过去一年时间。
广州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南岸核心区,与大学城隔江相望,以“合璧”作为校园总体规划理念,突出“中西合璧、博雅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璧、科学与人文合璧”四大主旨,有南北中轴线和东西滨水带两大轴线。
俯瞰广州国际校区,酷似一枚银杏叶,东西横向穿过校园的滨水带就是主叶脉。东西向水系设计通过绵延伸展的水流,打造“曲水流觞景观带”,把校区两岸勾连为一体。
校内河北岸是学生成长社区,这里有学生宿舍、体育场馆、餐厅,更有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多元文化交融,丰富学生成长体验。
如果说北岸是感性的,那么南岸的教学科研区则强调理性和秩序。广州国际校区的设计创造舒适感,但不刻意强调设计感,追求的正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之道。
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在广州国际校区探索实施“书院制+全程导师制”,营造新型的学生多元成长社区,强化国际学术资源、产业资源参与协同育人,同时融汇国家级双创基地、多元文化交流中心、体育场馆等多个功能区和相关基础设施,形成多方合力,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城市街区式大学校园,广州国际校区在广州建筑领域引领了许多创新。包括第一个以设计牵头的EPC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最大且达到A级评价标准项目,第一个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BIM应用项目,第一个借助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探讨珠三角地区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建筑项目,第一个全信息化施工的智慧工地项目……
建设中,广州国际校区响应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鼓励推广,项目仅一期建筑装配式建筑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米,装配率达到A级评价标准,成为广州装配建筑的示范性建筑。
根据定位,广州国际校区要打破学校组织主要是教学、科研的传统概念,在学校的成果转化小循环外打造校内外大循环。校区将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体制外循环,力争快速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打通创新资源通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产生一流科技成果,推动行业产业在新一轮变革中占得先机,全方位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
表示,广州国际校区,将成为华工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起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的新力量。
在广州国际校区读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科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将在广州国际校区率先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拥有思想力、学习力和行动力的人才,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引领未来发展。
据了解,广州国际校区将在今年高考普通批次中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其2019年的收费标准与五山、大学城校区完全一样。今年招收的专业涵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
走进这座开放的在地国际化校区,沉浸在全英文式的课堂中,在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外籍教师和各个专业的学术大咖老师们的带领下,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然后在书院制+全程导师(组)制的社区里快乐成长……未来,将因你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