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用这个方法填报志愿,轻松避开5大雷区
2019/6/20 教育 阅读: 【放大镜】
612分遭退档,603分却被录取
612分,满怀信心地填报中南财经大学,珠海市考生小韩已经都憧憬好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结果,却莫名其妙落榜,而和他一起填报该校的同学,分数比自己还低近10分,居然拿到了通知书。
一味求"热门",结果心凉凉
重点大学大二生小雪,在报考时填报的是当时非常吃香的人工智能专业,大一的公共课比较多,成绩还可以,从大二的专业课开始就逐渐表现出"学习吃力、兴趣全无"的问题,多门功课"挂科",甚至到了接近退学的地步。后来做了职业性格测试和咨询,经过潜能测试,发现考生明显在文学、建筑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潜能,她适合的专业是建筑专业,当初求"热门",结果心"凉凉"。
那么,高考志愿填报有哪些“雷区”,是家长和学生必须避免的呢?
雷区1:越俎代庖,家长包揽
大多数高三学生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想报考的专业既不了解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就业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搜集的功课,但决不能在孩子选择专业方向上越俎代庖。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导致好事变坏事。
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设置的梯度太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第三和第四志愿之间都只有几分的梯度。
解读:每个学校间应有分数差,最好在10至20分,如果分数差只有5至10分,则两校录取分数线过于接近,可能录取不了。
雷区3: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
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规则,一名考生投档到A志愿学校,由于分数较低(刚过投档线)、专业志愿填得较高(都选择学校较热门的专业)、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仍可能被退档,而退档之后将无法再投到之后的志愿。
解读:为规避这一风险,很多高校承诺“进档即取”,但必须满足“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的前提,为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谨慎考虑服从调剂。
雷区4:只考虑分数,不考虑兴趣
在实际填报时,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只以分数为依据,根本不考虑兴趣,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学校、专业不满意。
解读:在填报志愿时,通常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按实力进行定位;二是“政策原则”——符合高考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三是“兴趣原则”——结合实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雷区5:重“热门专业”,轻“新兴专业”
面对数以千计的专业,到底选择哪个?大多数考生或家长都会去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所以造成了在同一个批次开设这些“热门专业”的院校,出现严重“撞车”的现象,导致分数同比往年一定会升高,使得一些考生会失利于这些专业,出现“退档”。
解读:实际上,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比如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的院校,我们只考虑自己对专业的喜欢擅长度的高低顺序排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专业级差”的录取原则下,就要考虑第一个专业的录取概率是否能满足,即要兼顾这个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是自己能学习的专业),否则在下一个专业录取时,专业级差让考生的分数优势降低,录取概率大大降低,考生退档风险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