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山一中模拟试题语文(四)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B. 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C. 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 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说服力。
B. 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严谨。
C. 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 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观中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 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 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歪曲文意。文章说的是“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初唐四杰”处于唐朝初期,尚无“盛唐精神”。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文本第二段说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C项强加因果。“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并非“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因。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以偏概全。原文说“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选项去掉“核心”二字,使界定成功人生的标尺仅限于科举及第,有失偏颇。举薛元超一例,说明他对自己未能科举出身颇感遗憾,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够成功,但也没有否定自己的人生。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可见,科举制度在唐朝是一种新兴的进步制度。但由此推断它就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错误。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来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如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
材料三:
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国产影片的份额超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 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 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精品力作的推出。
B. 《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 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D. 在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肯定了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电影“新力量”的认可和希望。
6. 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材料一侧重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要求更多优质影片出现;材料二侧重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材料三侧重报道举行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电影“新力量”的贡献受到认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说法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原文为“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原因概括不全,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的第二段,原文为“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审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首先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各侧重什么。本文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自然有差异。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则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来源于《光明日报》,根据“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这则材料主要内容为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要求更多优质影片出现。材料二来源于《人民日报》,根据其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本材料主要内容为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材料三来源于“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是一篇新闻报道,根据其中“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报道举行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我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受到认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 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 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实而感伤和忧虑。
8. 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
9. 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
【答案】7. A 8. ①豌豆是我们童年时的鲜香美味。美味的豌豆叶面条,青甜多汁的嫩豌豆,香甜的豌豆粒,喷香的豌豆糕,都让人无法忘怀。②豌豆花给了我们愉悦的精神享受。五彩缤纷、香味浓郁的豌豆花让我们特别激动。③豌豆秧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在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躺在柔软透着香气的豌豆秧地铺上回忆起奶奶讲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
9. ①表层含义:“最后一季豌豆”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②深层含义: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标题揭示文章主旨:低产的、不易种的粗粮日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和人们的餐桌,对人类而言并非有益,失去它们,对需要粗粮的身体无益;失去它们,也将失去人生的某些乐趣。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保护、不可任其消失的。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内容、结构、手法、主旨等的理解和把握。A项张冠李戴。选项把第四段描写的作用放在第三段上。文章第三段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的是作者对豌豆花的喜爱。第四段写豌豆花在陡然之间开放,成片的花海和浓郁的香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找准答题区间,再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然后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最后用复述题目、归纳转述、简要分析等方法,连缀要点,形成连贯答案。此题的答题区域在文本第八段之前,第八段“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表明第一段到第七段为答题区间。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句。第二、五、六段都是写豌豆带给“我”味觉上的感受:第二段写小时候吃美味的豌豆叶面条;第五段写吃嫩的老的香甜多汁的豌豆;第六段写吃母亲做的鲜香的豌豆糕。把这几点归纳起来就是“豌豆是我们童年时的鲜香美味”。文本第三、四段写豌豆花,第三段写豌豆花与别的花比起来的恰到好处,第四段写豌豆花突然大面积开放带给人视觉、嗅觉上的冲击。这两点归纳起来就是“豌豆花给了我们愉悦的精神享受”。第七段写我们在柔软的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以及“我”躺在用豌豆秧铺成的地铺上回忆起奶奶所讲的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这点可概括为“豌豆秧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五是思考题目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深层含义是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揭示主旨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保护、不可任其消失的。
【点睛】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对象前面的修饰语,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些标题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它常常就是作者表达的主旨或揭示的哲理,在这些标题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或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 “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B. 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C. 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
D. 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
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
(2)内史郑译曾经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万年县丞”共同作“除(授予官职)”的宾语,不要断开;“武帝”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事有不便于时者”定语后置句,不要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错误,是古人成年时取的。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 项,“因而孝名远播”错误,原文“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该句中“孝名远播”的原因单指乐运侍奉母亲和寡嫂。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及:等到;嗣:继承;讫:结束;公除: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第(2)句,不之许:宾语前置句,没有答应他;衔:记恨。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淯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梁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内史郑译曾经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1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4. B 15. 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包括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这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手法。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常用的手法有描写、侧面烘托、对比等。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如果“________”,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小船,而放置杯子就会贴在地上。这是因为“________”。
(2)《诗经·氓》中提醒斑鸠不要吃太多桑葚的真正用意是“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描写滁州山间朝暮之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山间夏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 水浅而舟大也 (3). 于嗟女兮 (4). 无与士耽 (5). 云归而岩穴暝 (6).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坳、嗟、耽、暝的写法。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句中对应的是“一心为公”,用“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句中讲的是“大气候”和“陈规陋习”等的关系,用“格格不入”。“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句中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对青少年的指导”用“春风化雨”。“老气横秋”主要用来形容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的意思。 “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句中是“学校”,用“暮气沉沉”。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力”或去掉“产生”;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C项,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力”或去掉“产生”;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D项,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填写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 BD 两项。从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可知应选“深层”,排除AB。故选C。
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队所作的解说词,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荣幸之至。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极具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名闻天下,很多游客也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来激励自己。近几年,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同上路,一睹长城的风采吧!
【答案】①“女士们、先生们”改为“同学们”;②“莅临”改为“来到”;③“荣幸之至”改为“非常高兴”;④“拜谒”改为“参观”;⑤“一同上路”改为“一同出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队所作的解说词,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本题中,“女士们、先生们”这一称呼不当,与“学生”身份不合,改为“同学们”;“莅临”错误,多用于书面语,多用于贵宾,尤指上级到来,此处用于“学生”不当,可以改为“来到”;“荣幸之至”错误,“荣幸之至”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此处接待的对象是“学生”,使用该词不当,可以改为“非常高兴”;“拜谒”使用不当,“拜谒”指拜访谒见,参拜(陵墓、碑碣等处),此处是说尼克松、撒切尔夫人来长城参观,应改为“参观”;“一同上路”,错误,“上路”指起程、动身、开始走上路程或走向死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也不够吉利,改为“一同出发”。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
【答案】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
否定:“莫言”一词的多意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从新闻的角度理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观点阐述理由能力。题干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读者对这个标题莫衷一是,有的赞成有的否定,题目要求分别从否定和赞成的角度谈谈读者各自理由。所以答题的时候注意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否定。不论是赞成还是否定,都是由于“莫言”一词的多意行造成的。所以赞成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的好处,比如该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也就是第一个“莫言”是指作家名字,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从否定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不好的理解,比如“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容易产生误解,理解成“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还有以这种有歧义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审视自我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系列画作《珍妮的画像》中的画中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许多人对此不解,对此,莫迪里阿尼解释说:“我们除了用以制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应该用另一只眼睛来审视自我。”
对于这位近百年前的画家的艺术,我不禁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是的,审视自我,这是多么简单却又无比繁复的艺术,这短短四字,道尽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
很少有人知道卢梭——那个被18世纪全世界的人们背弃了,却仍旧坚守着自我良知的人——在幼年也一度迷惘过,撒谎,怠惰,调戏妇女,偷窃,种种都是当时卢梭的恶习,或许没有了那般彻底的身世自我,如今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专制,暴政的18世纪曾有一个如此执著而善良的声音。
正是因为审视自我,才造就了卢梭。
审视自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抛开烦恼与顾及,把心沉静。在一片炫目的色彩中想要寻觅一片洁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在心灵的安宁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审视自我的价值,那便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全身心得到了舒展,渐渐绽开,呈现出最真实,最原本的面貌。
审视自我更是一个由打破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过程,多年的痼疾往往会使一个本就残破的身躯更显苍老,而心灵的上的痼疾却是更甚,它不但会一步步引诱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会使其不断地在其中煎熬挣扎,却永远不能脱离苦难。因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我,打破故旧,于其中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完整的灵魂。
世上最集万千宠爱的便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澄静而透明的,不含杂质,不似成人的世界中有着尔虞我诈,机巧万千。但当一个成人褪去了如日中天,就会又像着孩子般向往着天真无知的时代。这实在是在告诉我们,金钱,权力,物欲或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值得如痴如醉,不知疲倦的追求,相反,只有当我们静心审视自我,才能发现我们所想要的。
千年前,荀子曾在《劝学》中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千年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一件小事》中字字珠玑,由内而外不断地渗透出作者严审自我的光芒。这其中的种种都在为我们鸣起审视自我的警钟,我们不该在如此沉沦下去了,唯有审视自我,才是华夏民族崛起的良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属于名言型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目。考生立意前,需要厘清“有我”“无我”和“自我”三个概念。结合材料中的三句话,在这个作文的语境中,“有我”是指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要淡泊名利,淡化自己,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有我”和“无我”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的显与隐来区分的,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我”,“有我”才能干事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又要舍身忘我,甘于奉献,如果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将一无所成;功成之后更要“无我”,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活得伟大而真实,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深层的“无我”之中还是“有我”的,“有我”又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是选择“有我”,还是选择“无我”?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为人处世和谋划人生中正确把握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参考立意:①做人不可迷失自我,要审视自我;②在利益面“无我”,方能成就大业;③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④建立自我,成就人生;⑤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⑥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⑧创业要追求“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等等。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警句组合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捕捉关键语句。这类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②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③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