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考点:地理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落实“一国两制”,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取景港珠澳大桥白海豚岛,港珠澳大桥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大基础设施,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取景港珠澳大桥白海豚岛,融合大湾区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展示大湾区发展成果,呈现流光溢彩的湾区城市群像,描绘出粤港澳三地共迎新春、大湾区同创未来的盛世图景,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美好前景。
相关考题
解析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条件主要从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近区域等方面分析。(2)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义,主要从交通网布局、对珠江口东西岸时空距离的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核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回答。(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利条件主要从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回答。(4)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从加强规划、打破行政壁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污染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回答。
答案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贾玲、张小斐等人的小品《婆婆妈妈》,郭涛、梅婷等人的小品《父母爱情》,李荣浩等人的歌曲《爸爸妈妈》……近年来,春晚多次将视角聚焦在老年人问题上。
命题风向:
依据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说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充满活力的劳动人口,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应比较合理;而老年人口处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上部,从身体素质看,其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需要劳动力赡养。从文化素质看,大部分老年人口所具备的文化知识陈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老年人口占比大会导致兵源受限,影响国防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等。
结合我国国情,深化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迅猛;受“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往一线、二线城市,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老龄化趋势加剧;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快速增加。
②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老年群体随着自身的健康水平下降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国经济负担;人日严重老龄化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过快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③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拓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年龄平等;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多方面筹集养老保障资金,实行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完善老年福利的法律保障,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1]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例题:
根据材料和图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城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地理角度,简述国家“一带”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等方面入手去答题。
参考答案:(15分)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有利于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有利于资源开发,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能够加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答对5点即得满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春晚考点:历史
关键词:生态问题
考点1:中国古代生态问题
1.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环境的改善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水利设施的兴建就是改善环境的举措。战国时期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2.人口迁徙与生态环境
我国历史上,战乱或者灾荒常会引起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
(1)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自宋至明初,华北平原历经长期战乱,且旱涝蝗疫之灾频发,人口大量亡徙。
(3)明清以来,随着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沿海沿江城镇的兴起、人口的大量增加,南方生态逐渐失衡,灾害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呈现加快、加剧的趋势。其中以水旱灾害最多、危害最大。
3.元明清三个时期环境的恶化
(1)元朝对环境的破坏甚为罕见,内迁的游牧民族对耕地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
(2)明朝政府提倡“屯垦”,掀起了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高潮,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4.重要环保措施及环保法
(1)周代曾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2)秦朝的《田律》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资源与环境保护。
(3)《唐律》具体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唐代把山林川泽、苑圈、打猎、城市绿化等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
(4)北宋十分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官府屡次颁布这方面的禁令,保护的对象包括山场、林木、植被、河流、湖泊、鸟兽等。
(5)明清两朝的法律多沿用唐律,都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令并有所发展。清代设有专管水利的官员,并设堡专门保护水道、河堤。
考点2:中国近现代生态问题
1.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关键词:三个分会场之郑州,中原、农耕文明的诞生
河南地处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为《禹贡》九州之豫州。尧舜时代天下洪水泛滥,舜命鲧治理洪水。鲧用堵塞的办法,难以凑效。后改任禹,大禹以疏导之法,引洪水归于东海,成效显著。通过治水,大禹感知到了山川限隔的自然存在,遂按山川自然限隔形成的地理单元,将天下地域分为九大块,名为九州。
河南位居九州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这里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而且河南古都之早、之多为我国其他省市所不能比肩。历史上的都城往往都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缩影,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河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产生了内涵丰富的古都文化。古都洛阳地,花重锦官城,一度流淌着世界仰慕的盛唐气韵;大宋汴梁城,清明上河风,曾经上演过繁盛的东京梦华。
中原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有朝代建立以来,绝大多数王朝兴起于中原,建都于中原,扎根于中原,活跃于中原,直至12世纪上半叶北宋末年,这个中心才南移。如果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那么可以肯定,4000多年的文明都繁衍生息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王国维曾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文字记载,证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正确,从而推测司马迁对夏朝世系记载的准确,这一推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得到进一步确认。如果从夏王朝建立开始算起至清朝覆亡,中华民族走过了40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河南处于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所以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丝毫也不过分。
屈指略算一下便可发现,若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国有明确记载的古代及近代的历史共历有3981年;而从夏代在中原立国,到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1127年东京开封为金人占领,北宋王朝覆亡,在这长达3197年当中,中原地区几乎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说,在这3981年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和经济文化发展史中,有3197年的历史主要是在中原大地上演的。河南在科学技术方面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三个分会场之粤港澳大湾区:分裂与统一、主流旋等
粤港澳大湾区(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落实“一国两制”,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港珠澳大桥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大基础设施,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取景港珠澳大桥白海豚岛,融合大湾区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展示大湾区发展成果,呈现流光溢彩的湾区城市群像,描绘出粤港澳三地共迎新春、大湾区同创未来的盛世图景,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美好前景。
港珠澳大桥(英文名称: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1] 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三个分会场之北京:政治中心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也是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北京同时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截至2017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2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最为著名的学府。全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8.1万人,所以也是文化中心。
北京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之一,主要有北京到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铁路,北京到广东省广州市的京广铁路,北京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京哈铁路,以及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高铁京哈高铁,北京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京包铁路,北京到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的京原铁路,北京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高铁(京广高铁->湘桂高铁),北京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京通铁路和北京到河北省承德市的京承铁路。
在国际铁路运输方面,去往俄罗斯各城市、蒙古都城乌兰巴托和朝鲜都城平壤以及去往越南都城河内的列车均从北京发车。
京津城际铁路于2005年7月4日开始修建,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北京和天津两地的路程被缩短为半小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京沪两地进入5小时经济圈,千里京沪一日得以实现。
一带一路: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邀约亚洲各国的艺术家一起共舞。当桑巴舞遇上印度舞,热情与活力在春晚的舞台上充分展现。此外,俄罗斯、阿塞拜疆、印度均用本民族特色舞蹈,舞出一带一路和谐共赢、多元包容的精神内哈。
在这个知识点里面,涉及到的包括中华文化圈、俄罗斯、印度、阿塞拜疆、丝绸之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农耕、经济的对外交流、大国风范、交流与进步、分裂与统一、晚明商品经济、16世纪中外历史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传教士来华、宗教改革、耶稣会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