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还不是一所知名大学,在学术水平、师资、新生质量等方面与名校还有较大距离,这是我们要承认的事实。这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但短时间内,为什么不先给学校取一个好听的、响亮一点的校名呢?”本地学者谭定立是改名的坚定支持者,曾撰写发表《论五邑大学是否应该改名》、《五邑大学改名势在必行》、《邑大改名是振兴江门的突破口》等多篇文章。他认为,综合五邑大学位于我国著名侨乡江门市、并接受过大量旅外乡亲资助的特殊情况,再从招生、就业、师资、对外交往、学术研究等各方面考虑,最佳的校名应该是“广东华侨大学”。
不可否认,“五邑大学”校名在创校初始起了重要作用。1984年筹建侨乡大学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五邑大学”这个名称。也恰恰是这个名称的召唤,海内外乡亲合力托起了一所新型的大学。
谭定立说,一所学校要生存,首先要有学生、有老师、有资金。而要发展,除了有高素质的学生、良好的师资和硬件设施外,还要视乎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成才,有多少人能成才。作为高等院校,还要有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学校名字拗口,难招到高素质新生,毕业生就业也难,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五邑大学要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扩大知名度;更改校名,就是扩大知名度的第一步,既能吸引更好的师资和生源,又能增强师生归属感、自豪感,增强学校凝聚力。“整体校风肯定会有改善,能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也更多,而学校本身招到的研究生质量也更高,能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谭定立认为,“广东华侨大学”这个校名是最适用的。用广东而非“江门”、“五邑”做校名,可以使学校的知名度大增,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学校要发展,办学经费却一直捉襟见肘,此前有一年的省两会,有代表提出省里要增加对五邑大学的拨款,实行省市共管。“我认为更改了校名,前面冠以‘广东’字样,争取省里的拨款就更加名正言顺。”
冠以“华侨”二字,并无不妥。五邑大学本来就是一所广大旅外乡亲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大学,江门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早就有大量的华侨中学、华侨小学,省里也有一所广东省华侨中学,福建省泉州市有一所中国华侨大学,北京有一所燕京华侨大学。“在广东省内命名一所华侨大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五邑侨乡是广大旅外乡亲乡情凝聚的地方,而广东华侨大学理应成为侨乡的窗口与象征。”谭定立说。
跳出江门,放眼珠中江经济圈。虽说三市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深莞惠,高等教育发展不如广佛肇。对比可见,珠海、中山的高校多是分校,只有江门有一所独立承办的本科高校。若侨乡最高学府改名广东华侨大学,作为粤西高等教育的“旗舰”,发挥引才作用,吸引更多教授、博士到江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两翼山区和外省招聘更多高素质生源,就能改善学风,带动本地生源学生刻苦学习、锐意创新,改变当前二线城市高校学生软、懒、散的状态,真正起到为侨乡培养人才的作用,为科教兴市打下坚实基础,珠中江经济圈的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都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