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广东技工院校14人奖牌占半

2015/10/16  南方日报  阅读:  【放大镜】  

于中国而言,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具有重大意义。本届大赛上,已积累两届参赛经验的中国队终于一举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而代表中国队率先擦亮“中国制造”金字招牌的,则是广东选手参加的制造团队挑战赛。

本届大赛上,广东技工院校14名选手代表国家参加了12个项目的比赛,最后获得了2块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和5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奖牌总数占据中国代表团的半壁江山。

骄人成绩下,广东技工教育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省内几所重点技工院校。

参赛启示▶▶

比照世赛要求引入国际标准育才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大赢家。2块金牌、1块铜牌、1个优胜奖,让该校的数控铣项目、综合机械及自动化项目及塑料模具项目等脱颖而出,创造了该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也为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此次虽未夺金,但派出的5名选手分别获得了2银1铜2优胜奖,在该学院院长汤伟群看来,该校选手实力与金牌相距并不远,“回来反思,有技术原因,也有一些可能不是选手的原因”。

她认为,该校选手参与的项目分布在3个不同的板块,涉及面广;该校能培养出5名选手代表国家参赛,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目标和标准,比较贴近世界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要求。

据介绍,从2009年开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就率先实践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种模式跟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比较一致。”汤伟群表示,该校要求人才课程来自于典型工作标准,而世界技能大赛的每个标准也是来自于每一行业的最高标准。“我们采用企业的第三方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不是对每个项目单一工种的熟练。世界技能大赛也是一样,考的是选手在电工、钳工、管道工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几届比赛下来,我校的参赛选手越来越多的原因。第41届我们派出了2名选手,第42届派出4名,这一届派出了5名”。

据了解,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还注重引入国际的职业教育标准和国际的行业标准,通过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把老师送出去、请进来,拓展老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更好地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校企合作▶▶

携手世界名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很多人眼中,这可能仅仅是参赛选手完成几个零件,或一套自动化控制机构,或一台小型环保铲车的制造,但探究起来,缺少高超的技术、精湛的工艺、创意的思路、精密的设备和合作的积淀等,哪怕一个尺寸少了1微米,都会影响高端精密设备的加工质量及其高效性和稳定性。”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为远告诉笔者,该校拿到的不仅是1块或2块金牌,而是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产业高端升级。“在高手如林的世界技能大赛竞技台上,我院选手在制造与工程领域4个项目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对广东机械品牌的发展辐射,是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普遍认同,可以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已成为现代制造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

根据国家人社部、广东省人社厅对世界技能大赛组织管理要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制定了《关于国家暨世界技能竞赛基地建设方案》,建立了世界技能大赛研究、学院发展规划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营造世界技能人才培养与一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接的良好环境,引领广东机械创新驱动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该校不断携手世界知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按照“理念与世界同步、标准与行业接轨”的理念,与西门子公司共建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与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共建精密制造园、与英国马丁公司共建汽车技术服务校企双制示范园。通过引进世界知名企业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法、工作任务、职业素养、生产环境以及建设资金和技术,共同开展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实训场地和世界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等校企合作,创新了有机械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依托3个校企双制示范园和广东机械技能联盟众多企业的资源,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还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实现了“实训课题与企业产品合一、实训技能与生产技能合一、实训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以及学校教研与企业研发合一”的一体化课程要求,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

此外,该校还注重将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项目覆盖专业建设。重点以制造工程类项目为支撑平台,通过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制造团队挑战赛、塑料模具工程、综合机械/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维修等6个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为主线,覆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机械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等重点专业领域,将世赛项目技能标准与各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对接,实现赛项成果研究与教学转化。

教学改革▶▶

细化专业课程或可设岗位资格证

“校企合作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校企合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我们要把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落到实处,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副院长蔡昶文认为,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激发企业、高职院校和政府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就要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

他认为,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探索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而在教学内容上,蔡昶文认为应删繁就简,不拘泥现行的规定教材,不盲目以普通高中为衡量质量的标准,也不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学校可确定以人社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

同时,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的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通过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行弹性学分制,建立以“就业顶岗实习”为主,辅以“订单”培养和双元制的功能动作模式的办学体制等方式,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以往对技校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没那么好,如果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单纯由学校及教师评价也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蔡昶文表示,应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改革评价机制,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的个性,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