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2019/5/5  求学参考网www.cankaoxx.com  阅读:  【放大镜】  



2019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深圳市教科院 葛福安  2019-05-06

 


目录

序号

题     目

得分

点  评

01

要面包,更要水仙花

60

王运发

葛福安

02

生活,也是别有一番诗意

57

赵  迎

03

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58.5

肖尊轩

04

只为那最美的姿态

57.5

李成林

05

温一壶月光下酒

57.5

高映东

06

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

56

王新刚

07

烟火下的肉食,面包上的水仙花

54

姜华南

08

取心火之辉,存世界之美

57.5

李红梅

09

“有用”之外,“无用之用”

56.5

喻英贤

10

物质之上,还有诗和远方

56

李敏才

 

编号:01号  考生号0306201178  得分:60

要面包,更要水仙花

勒内·托姆曾与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古人为何要保存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说是为了取暖御寒,获得鲜美的肉食。而勒内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为了欣赏灿烂的火光。(准确引述材料,精准剖析题目,抓住“而”这一转折词,突出“勒内”的独特思考。)

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不同境界的回答。古人类学家研究古人类多年,脑中充斥着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他们严谨科学,得到了有助于更好研究人类的答案,而勒内却与这两位长年浸泡在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忘记了“美”的古人类学家不同,他身为著名数学家。拥有一颗理性之心的同时,却同时拥有一颗诗意的灵魂,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展示出小作者透过想想看本质的能力——分别对材料的两种具体答案进行抽象处理,指出两个不同答案之间投射出的不同价值判断。御寒取暖对应理性注意、现实主义的价值判断,火光之美指向诗意、审美的价值判断。语言简练,剖析精准。)

两种回答,两种心态,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实用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注重使生活要素有机结合以便利人们生活;浪漫主义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注重以美的要素充斥人们心灵。实用与浪漫,物质与精神,两对矛盾,鲜明对立。(指出两种答案的背后是本质的不同,并通过对比差别,建立为两者关联,指出两者的现实关联是矛盾对立的。但此处内容思域第二段重复,同写区别并没有更进一步。且第二段指出两者是别是理性、现实与诗意的区别,这里同义替换成实用与浪漫之别,意脉不连贯。建议第二第三段综合成一段。)

究竟哪一种更好更优呢?实用主义可以改变人们物质生活,没有实用主义,哪有生产工具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开展,哪有如今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互联网,先进的航空航天?人类哪能从原始状态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而浪漫主义,可以充实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没浪漫主义,我们哪能阅读那么多惊奇梦幻的故事,哪能看见那么多神奇美妙的绘画,听见那么多震人魂魄的音乐?由此可见,二者虽对立,但我们不能缺失其中任何一方,二者在这方面是统一的,共同改变着人类,发展着人类。(此段从人的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实用”和“浪漫”的价值。进一步提出:两者虽对立,但正是二者的同意改变着人类。该段句式富于变化,先设问引出观点,再排比句式中嵌套否定的假设论证分析,一气呵成,富有气势。)

然而现实往往是,人们更多注重物质富足,却轻视了灵魂陶冶,有些家长认为厚重的文学书籍无用,浪费时间,不如买教辅。有些房主在布置房屋时,认为花草盆栽,绘画摆饰无用,不如多买几张桌椅,几个电器;有些城市认为绿地森林无用,不如多建几栋工厂,发展经济,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态,实用主义似乎独占鳌头。(此处结合现实,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由小到大,从个别到整体。冷静客观地指出当前实用至上的价值偏差。)

非也,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鸟鸣,要美好心灵。我们也许能够这般生活,放下课本习题,走进经典名著中人物的悲欢生活;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浏览世界各地,探访江河湖海;我们的城市可以要高楼大厦,也要有鸟语鸣唱,绿意葱茏,我们要有创造富足生活的理想,更要记得诗和远方。(以散文化的语言重申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要实用更要美”不仅是一个鲜明的观点,更是一个个具有感召力、感染力的具体的情境和选择。)

有哲人曾言,我宁愿不要赖以生存的面包,也要一株芳香馥郁的水仙。我认为,面包是生活所需,当然要,而那娇丽的水仙,我更当要。要面包,更应要水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迈开脚步,头顶星光,拥抱美好前程和未来。(最后引用这人观点点题的同时升华主旨,语言优美雅致,如一气质佳人,可观可品。)

 

【点评】

文章标题虽然选用了“面包”“水仙花”这两个作文

材料之外的词语,却无隔膜之感。在写作过程中更是紧扣材料的核心进行分析阐发,很好地做到了“符合题意”的要求。

文章写作不见一般考场作文的样式,以思维的推进形成文章的主体框架。文章核心分析部分呈现出非常突出的“起承转合”的思维过程:分析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为“起”;自问自答“哪一种更好呢”,为承;以“然而”为标志,联系现实,以两段的内容,构成了文章的关键段落,为“转”;最后以哲人言“面包”“水仙”的选择,回扣标题,回合全文,并做到点题之效,为“合”。

文章语言不求炫彩夺目,只求分析论证的真实表达,是真正在思考,真实去写作。(夹评:坪山高级中学 王运发;总评:葛福安)

 

编号:02号考生号030410125 得分:57

 

生活,也是别有一番诗意


远古人类为何保留火种?为了取暖御寒,为了烧出鲜美肉食饱餐一顿......这种种回答似乎都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托姆却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这位看似应是理性的数学家,却给予保留火种最为诗意的内涵。(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概述原材料,区分古人类学家和数学家回答的不同之处,迅速提取两个关键概念,前者从“生存”之视角,后者从“诗意”之视角。)

是啊,生活不该只有生存,他更应是一种诗意的感受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瞬间的方式。(审题准确,角度适宜。两相对比,提出写作者本人的观点,更赞同后者。)

古人类学家们是远古人类研究问题的专家,他们拥有专业的学识,而他们的解释也合理正确。只是当托姆那番话跃然纸上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后者的回答。再细细思索,为何在托姆之前,我们无法给出这般诗意的解释呢?我想,或许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的那一份美好的情感被生活负担覆盖住了。而借助托姆的话,也恰是一次抚去我们诗意之上的尘土,让其释放光彩,为生活点亮火光的时刻了。(综合阐述,突出重点。回应人类学家观点的合理性;同时设问式行文,简要指出当下社会缺少托姆式“诗意”视角的原因——生活负担重。)

一日三餐已是大多数人的常规,但却被有心之人增添了诗意的注脚。一位微博博主一直坚持将母亲为自己准备的早餐拍照长传,从未间断。早餐或许是最简单的面包牛奶,但每一段每一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爱,是母亲准备早餐的用心,是孩子对母亲的肯定。一份份早餐升腾出的是暖暖的诗意,是幸福的生活之味。所以,如果你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呢?”我会说:“因为每一份食物里都包含了千般滋味是最美味的。”(勾连紧密,衔接自然。紧承上文结尾“恰是为生活点亮火光”,举例论证,用微博博主长拍早餐照,论证“打破常规,可为生活增添诗意的注脚”。)

放下“我要为了生存”的枷锁生活吧,当你能够换一种眼光,换一份心情面对生活时才能活出生活本真的滋味。当你皱着眼、撑着头不停地刷着题时,你想到的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这般辛苦”,那为何不这样想呢,“因为和同学一同学习,一同感受青春是最甜蜜的。”而这,也许才真是高中生活最为珍贵、最富诗意的诠释。(直言呼吁,情感真挚。)

很多时候,当实用性、客观性的观点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学着从中脱离出来,你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那么生活就会是怎样的。(回归当下,提出建议)

前段时间的流行网络语这样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但我认为“现实同样丰满,同样诗意”。像托姆一样吧,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还生活以最本质的美。(改用俗语,收束全文。诗意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紧扣材料核心进行阐述,分析概括,提取关键词“生存”与“诗意”,角度适宜,且紧紧围绕“诗意生活”展开。关注当下现实,颇具时代感;结构清晰,衔接自然,层层递进,情感浓烈;语言流畅,朴实中却又富有诗意;卷面工整,书写漂亮,赏心悦目。(深大附中赵迎)

 

编号:03号考生号0308201012   得分:58.5

 

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标题切合材料中的核心内容:物质与诗意栖居,拟题能够从材料中提取,然后进行立意,值得其它考生学习。)

     曾有一位数学家与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人类为何要保存活的(修饰语稍显多余)火种,两位人类学家均认为保留火种皆因人类的生活所需。但数学家的回答引人深思,他认为,火种之所以得以保留,是因为其在夜幕中可展现出最美的姿态。(在概述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分类,寻求突破点。)

(段评:起,引材料,文章开篇能够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侧重点,这是一种处理材料的智慧,不过,在情感的倾向的表达上,略显不足。)

     我们可从以上窥探出,两位古人类学家皆是从社会物质的实用性出发考虑,而这位数学家则是另辟蹊跻(蹊径),从人们精神的享受性出发考虑,更具有诗意(归类简析后,局部点题)然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都是按两位人类学家的思考角度来判定事物的呢?以笔者之见,在物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慢下脚步,等待一朵花开,栖息于精神的诗意之中。(寻求写作的现下意义。)

(段评:承,材料的引用后,要进行材料的简析,这样我们观点的生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同时应该做到点题,观点是统筹文章的核心,这点尤其重要。)

     在快节奏,大变革的社会中,多少人在忙于追随时代不断前行的步伐,而忽视了身边的美好。(此时,我不由地想起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者拿破仑,(他)一生征战沙场,开拓疆土,享受着无上荣光,但他却依旧苦恼,发出“我一生几无快乐”的感慨,难道是拿破仑对荣耀的追求贪婪得永无止境吗?其实并不是的,而是他坐居高位,追求荣耀,但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去感知,去探寻身边的幸福,以至于“高处不胜寒”的孤家寡人的境遇,缺少了生命应有的温度和诗意,(这才是其苦恼的缘由所在呀!)前进的人们啊,请慢下你们的脚步,一味的追求或许能达到你们所希冀的远方,但过程的鲜花们却无遐欣赏,(虽说)物质得到了满足,(但)精神却变得空虚,不应为了苟且而忘记诗与远方啊!(改为“这何曾是我们所向往过的诗意栖居的生活。”会好些。)

(段评:转,通过拿破仑的事例,反证生活除了功利性之外,应该有诗意的栖居,这才是生活的原味。)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有时慢下来,我们或许可以额外获得精神上的馈赠。(犹记得)川端康成“夜中四点半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一处诗意的风景,被“慢下来”的川端康成一窥,不仅使自己心旷神怡,而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帕斯卡尔在璀璨星空下独自漫步,沉吟道:在无穷的星空中,我不禁(战)栗,再多的话语已是无用,灵魂得到了皈依。古之大学问家(这里的概述是错误的,无论是“川端康成”、“帕斯卡尔”都非古之大学问家,不如改成“倘若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身处喧闹尘世中保持一颗安静自若,诗意长存的心灵,(那么必能)在慢中得到心灵的抚慰、精神的洗礼与境界的提升!

(段评:承,通过举“川端康成”、“帕斯卡尔”的事例,表明诗意栖居的意义,其中这两个人物,引用的很恰当,述议结合的不错。)

     而我们,虽不能完全停下步伐,但我们亦可在闲适之时手捧一本书,感受书中流淌的字字文采(脉脉温情);去郊外(静待)一朵花开,体悟生命成长的可贵(与)美好,在独处时静心沉坐,畅想人生逐梦的美好回忆。惟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世间的大染缸”中保持生命底色,在物质横流的浪潮中达到精神的充盈和生命应有的温度。

(段评:承,诗意栖居于个人的意义所在,也正是文章写作目的所在,诗意栖居是治疗当下人的一剂良药。)

     周国平曾道。“等待生命中的一朵花开。“愿你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慢下来,观一树柴藤花开,望一抹夕阳流逝,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段评:合,名言结尾,在突显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呼应该观点,见出文化品味。)

【点评】

这篇文章,从标题的拟定,文章内容的写作,再到文章结构的布局,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又能够寻求写作的时下意义,这是很难得的。特别在事例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能够选择较为恰当的材料,并做到概述与分析围绕观点展开,值得当下考生借鉴。既充实了内容,又展示较为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不过个别用词、用句方面还需要斟酌下,像“社会这个大染缸”,“物质横流的浪潮”等。(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肖尊轩)

 

 

 

编号:04号  考生号0306111174  得分:57.5

只为那最美的姿态

远古人类为何要保存火种?取暖御寒?烧制食物?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正如托姆的猜测:只为那火光是最美的姿态。(开门见山,切入快;连用三问,表达巧。材料中称“因为”,本文改为“只为”,强化用意明显,但是否妥当?)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抑或是伊甸园式的梦幻。可是,当我们以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视角去揣度先人,是否意识到我们对古人精神世界认知的缺环?或者说,是过分理性与便捷的现代社会,消磨掉了我们人性深处对美的那份执念。(“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暗指“取暖御寒”与“烧制食物”,是对材料中古人类学家观点的巧妙概括。“对美的那份执念”,从人性的角度,明确对审美的追求亦属古人类的本能,呼应材料中托姆所言。)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则说:“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得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对美的追求,从来都不是物质饱足后的娱乐消遣,而是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雨露阳光。(“不是,而是”:层次清晰,干净利落。雨露阳光,既写出常见,又写出重要。)从三星堆里的青铜面具,到春秋战国的巨鼎礼器,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瓷器……不难发展,人类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一部美学史。(从火种,到文明史与美学史,颇具大视野;对高中生而言,此说法可称有见地,难得。)也许刘慈欣在《冰之海》中那个以美作为进化终点的外星生物带有科幻式的幻想,但毋庸置疑的是:对美的追求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从正面谈。人类文明史论证了“对美的追求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然而,步入现代社会,这份执念竟在淡化。(承接上文末句,文意转折。执念,贬词褒用,有强化之意,好。)多少次我们对繁花新草视而不见,只沉溺在手上的方寸世界;多少次我们对莺语虫鸣顾(当为“置”。)若罔(当补一“闻”字。),因为它们跟不上你追名逐利的身影。也许你认为你只是错过了一次花开、一次日落,可是,朋友,我却要告诉你:你失去的是整个世界。(从反面谈。繁花新草,莺语虫鸣,诗意的表达强化失去的悲哀。)

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当你深陷科技与名利的泥淖而无法自拔时,就已成为了米兰·昆德拉口中那“无意识的人”。作家麦家曾写道:“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于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的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当我们失去那份对美的渴望后,是否能忆起出发的理由?(引用丰富,深化主旨。)

其实,美很简单,就在你我身边。(文意过渡。)也许是苏子“解鞍依枕绿扬桥,我欲醉眠芳草”(引自宋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词云: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此处当为误用。)的闲适,或是庚信小园中“三竿两竿之竹,一条两条之鱼”(引自庾信《小园赋》。原文作: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此处亦为误用。)的宛转灵动,(。)在湖畔的依依细柳旁,折柳吟歌;在远古的夭天桃花旁,低语微笑。你是否,也可以从手机与工作中抽出一两个小时,捧一杯香茗,去探寻呢?(此段文字,当属学生背诵的优秀文段。可登新浪博客,搜“一年好景君须记”查证。不幸的是此部华彩流利之文段,在源头上就为谬引。)

当人们开始走出丛林,仰望星空,那灿烂的繁星,是文明的启蒙;当人们第一次获得火种,那唯美的光亮,是进化的起点。朋友,请认真看一看我们的世界,只为那最美的姿态。(丛林,暗示古人类;火种,呼应文明。文末不忘再次呼应材料,意识佳。)

 

【点评】

本文题为“只为那最美的姿态”,紧扣材料中托姆所言——“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但材料是否有“只为”排他之意,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写作中,作者则避开了“只为”,而重点捶打“追求美”的概念。论证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多次把审美和实用进行拉扯,深刻,灵动,而丰富的引用又增加了其说理的力度。行文流畅,结构清晰,文采斐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实属难得。

但引用的谬误,给文章留下缺憾。(龙华中学李成林)

 

编号:05号  考生号0303108413   得分:57.5

温一壶月光下酒

勒内?托姆是一名数学家,可在谈及为何保留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认为是为了生存,另一位人类学家说,是为了享受美味,托姆却注意到了夜幕下火光的美,这令我有些吃惊,可却也明白:我们活着不在于多吸一口空气,而在于闲暇时,还可以温一壶月光下酒。(承题规范,能有效诠释标题的象征义,同时阐明观点,即我们需要像月光一样的下酒菜,美的享受。)

活着,不仅仅意味着持续的呼吸,更是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正如第二位人类学家所说,有了火,人们不再需要扮演茹毛饮血的怪物,可以围坐在火边,享受炙烤带来的美味。就连某些鸟类也会刻意装扮自己的鸟巢,若生而为人只求不饿死冻死,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像空中的微尘一般,没有依托,也没有意义可言。(两个“没有”从极限反证“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回想我们自己,也许已经不再在温饱线上挣扎,开始寻求物质上的进一步富足,有人把自行车换成小轿车,把收音机换成电视机,给光秃秃的脖子戴上了金链子……是在装扮我们的生活,但还差一点,如果只会把名言名字挂在朋友圈一置了之一语道破当下我们的生活困境,而非生存困境),我们就永远无法“守得云开见月明”,永远隔着什么和美好相望。我们需要的,是像托姆一样,怀有一点对美的感知。

活着,不仅仅是堆砌的物质,更是内心深处对情怀的呵护。明明是一名数学家,却对火光有着如此深情的解释,可见,托姆从来都没有失去心中对情怀的坚阐释原因,或曰溯因分析,是体现作者“思考与联想”的部分,是根据题旨对数学家阐释的大胆猜测),我想,他看向火光时,双眼一定闪着别样的光芒吧(一个我想,虚实相生,阐释也是美丽的,如同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正如十年磨一剑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师团队一样,如果只是造一座桥的话,港珠澳大桥如今就不会创下如此多的世界之最了。(翻阅文本的时候看到诸多“港珠澳大桥”的案例,坦率地说,放在本文中不是增分项)对于这群了不起的工程师们而言,他们建造的,早已不是一座桥,他们在用十年时间沉淀一个奇迹,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去勾勒心中那条巨龙的样子(这里有“未云何龙”的化身,然用黑洞照片的例子岂不是更熨帖?)。我想,在他们的心中,横亘在伶仃洋上的那座桥一定也很美。

活着,不是为了持续的呼吸,也不仅是为了香车宝马,金银珠宝,活着是为了感受这世间最纯粹的美:也许是奋力拼搏后浇灌成功的泪水,也许是探索太空奥秘时难有的宁静,也许是坚守初心时简单的满足。(最后两段有些草率,如果让我严格打分,在表达上要降格,毕竟最后两段豹尾算败笔。既没有宕开一笔留白无痕,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愿我们都能温一壶月光下酒。

【点评】

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

“温一壶月光下酒”本身属于超常搭配,文采斐然,月光既是下酒菜,满足类似味觉的刺激,也形而上为美味的感受。由生活这里入手,简洁地概述材料,在末端巧妙地以一个“可却也明白”引入和综述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诸如月光的“下酒菜”。

紧接着三段是横向议论,但横向是形式,思维是纵深的,或者说,思维的递归披着两个“活着”的外壳,从对美好的追求、对情怀的呵护再回归不否认对物质的追求,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文章结构整饬,思维不跳脱,行稳致远。

第二段站在历史的维度历数“对美好的追求”星星点点,指出若人只是有水即温饱,则人猿并不相揖别,怀有一点对美的感知,才是对当代许多年青人的终极呼吁。第三段赞美了数学家在不忘本质职业的同时保有对自己内心崇德崇美的坚守。同时,立足写作的当下价值,援引港珠澳大桥工程师团队作为例证,阐释了对情怀的坚守的别样光芒在如今也同样呈现。古今中外异曲同工不言自明,可见“温一壶月光下酒”则光明而酒冽。

全文紧扣材料,并能结合现实,突显了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思考,思路清晰,论证层次分明。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结尾段“最纯粹的美”难以映射或诠释“成功的泪水、难有的宁静、简单的满足”,有游离之嫌,亮点不够突出。另外,个别疑似堆砌华丽的辞藻,需要进一步推敲。全文瑕不掩瑜,发展等级打在“深刻”。(深圳市翠园中学高映东)

 

编号:06号  考生号0308201211  得分: 56

 

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

(以呼吁人们怎么做的角度拟题,同时镶嵌材料中的主要意象“火”和核心话题“美”,点引材料。)

在漫长的寒冷的黑夜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精心保存的火种,让它在枯木的环抱中跳出一曲生命的赞歌。火啊,我们呼唤的火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食物,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最初体验。

(开篇以添补细节的方式写出场景,用场景和抒情性的语调感染人,以情动人。)

那么,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保存火种呢?有人说,是为了取暖御寒,获得熟食,而更有诗意的回答是:火是夜色中最美的风景(引:点引材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反映的是(议:对材料的现象做本质性概括)“唯有用论”与美学观点的激烈碰撞。在一切以利益为上的现代社会联:联系时代回应此话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以实用主义为优先的惯性思维占据了主导,这有如将人们拖回到了那个匮乏的漫长黑夜之中,从前是物资匮乏,而如今的黑夜,是美感匮乏。改变人们匮乏的困境,只有(结:面对此问题,谈做法,引出文章中心论点。)重新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

(引证段:本段是针对材料内容先置的整体引论段,涉及点引材料现象、分析揭示材料现象本质、材料精神本质的当下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人们应该的做法,从而得出主观点:需要点燃心中“美”的火种,引、议、联、结环环相扣!)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实用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中说,对一棵树,植物学家会分析它的品种与所属科目,建筑学家会评价他是否能成为优良的建筑木材,人所站的观点、角度不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不同,这与古人类学家认为保有火种可以取暖供食是一个道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观点是科学的见解,是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的专业分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于社会有益。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见解披上了科学的外衣,难见人类社会对美的深切感动与碰触,使人们对社会的见解蒙上了冷漠的厚重的壳。社会唯实用为先,人们唯有用无优,这让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知能力一步步退化,美的森林化为实用主义的荒原。

(深入议论段:“诚然”后退一步,运用反向批驳法,将论证引向深入、具体。先谈实用主义的积极一面,也是对应了材料中两位人类学家的认识。然后话锋一转,一个“但”又从“美”的维度谈其缺失的一面,复又落回主题。同时,引用同类型材料朱光潜《谈美》中的内容,见出作者阅读面及文化积累。)

因此,重新体会人生最本质的美好,要点燃人们心中永远留存着的“美”的火种。美是无用的,但它又是最有用的。与丰富的食物和驱寒的温暖比起来,火光的美丽或许不能使人能使人温饱,但他能给人在漫长的黑夜中带来精神的慰藉,美好的愿望。火中生花,美正如跳跃变幻的火苗,点亮了人的精神长夜。在江南水乡轻咏“骑马过斜桥,满楼红袖招”,在与朋友作别时高歌一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久蒙尘埃的《千里江山图》重现当年繁华,巍峨的泰山仍旧矗立令人见之失语……美本无用,但他能在夜幕来临之际绽放“有用”的灼灼光芒,让人在万事万物中均可体会令人心弦颤动,流泪不止的精神富足。在美的体验中俯仰,沉浮,吟咏,长叹,美令人回归精神的本质,跳出实用主义的束缚,重视美感的富足。

(结论段:“因此”总结全文,“要体会……就要点燃……”回归文章中心观点。正面展开论说“美”“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理论结合情境中的诗文引用,有辩证的深度,有以情景动人的温度,又体现了作者文化视野的宽广度、文学修养的深厚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美的火种烧去实用主义独存的荒原,在实用主义的滋养下,生发出无尽美的森林。春风回来了,美亦回归人们的心田。

(结尾升华段:运用充满诗意的比喻句,再次感染读者,发出“向美”的倡导。)

 

【总评】

本文整体采用情境吸引、引材料论证、深入议论、总结议论、呼吁升华的行文思路,以情始,以理贯,以情终,行文线索清晰明了,有很好的读者意识,论证手法老道,行文中点引材料不露痕迹,表现文学修养与文化积累恰到好处。是一篇值得考生借鉴模仿的优秀考场作文。

(点评:盐田高级中学  王新刚)

 

 

 

编号:07号  0304202026  得分:54

 

烟火下的肉食,面包上的水仙花

(题目很不错,不仅点明了题目要求,并且暗示了两者的关系,简练生动)

法国数学家托姆在与两位朋友讨论问题时谈到保存火种的意义,其他两朋友一位说为了御寒取暖,一位说为了烤制食物——而托姆却说是因为火光灿烂的美丽令人惊叹,而我认为,保存火种既是为了暖饱之思,也是为了欣赏烟火中的光华。(第一段引入材料中规中矩,简洁明了,“而我认为”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保存火种既是为了暖饱之思,也是为了欣赏烟火中的光华。在行文上流畅自然,但是审题上似乎有点小小的偏差,作者的意思是把物质和精神并列,同等重要,而给出的题目有个转折关系,突出了精神方面,不过,后面的行文中又强调了精神方面,小小的瑕疵。)

 物质是精神硕果(硕果一词用在这里不合适)的基础与载体,而精神也使物质开出诗意的花。这不经让人想起了那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当只能选择一样前行,你是要面包还是要水仙花?其实,面包与水仙花并不矛盾,(吃下半块面包再用半块种出(应该是换来)灿烂的水仙花)。我们栖居于大块之上,但我们仍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羽化升仙(羽化升仙这个词用得不合适,原词是羽化登仙,本来是指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感觉身体象要飘出尘世。可以去掉这个词)

(这一段是全文第一个分论点,论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说明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是有空洞,后面的文字没有明确的去论证这个分论点)

   诚然,物质是重要的。就像衣物肉食,就像面包吐司。只有在物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精神文化。数百年前飞鸽传信的时代,华夏人民还不知晓境外他国的存在;一百年前兵荒马乱的年代,水火中的人民为了生存四处流散;数十年前计划经济的时代,书本是奢侈而卡其布的工装是常态。(这里缺了一个论证过程,如果加上一句话,说明物质生活匮乏的时候谈精神生活是不现实的,这样文章更显严密)而如今,经济发展飞速,已然迈入大数据时代的我们不仅可以纵观历史横览社会,还可以领略不同名族国家间的文化思想。更是在国家的大方向下进行“和而不同”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切精神交流与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生产方式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一切的精神都扎根于物质实践。因此,烟花下不能没有肉食,水仙花在面包上生根发芽。(这里是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大体上是:物质是重要的,只有物质满足了,精神方面才能更好。但是,分论点不够明确,并且和前面那个段落内容上有重复之嫌,也是论证精神生活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引用的事例也存在一定的逻辑错误,飞鸽传信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见得是匮乏,兵荒马乱的时候,更是需要精神家园,不然人们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等等。)

   同时,物质发展终有其局限性,人类文明离不开精神支柱。当今社会有些人过度物质化,拜金主义横行,而抛却了精神层面上的提升,这终是不可取也无法长久的。没有烟花的宴会是乏味的,没有水仙花的衬托面包也总是腐坏。为了栖居而栖居是单调的,诗意的栖居才能充实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古来从不令诗意栖居的文人墨客: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这句诗的引用不合适,他写这句诗时正是他获得征召的时候,也就是物质层面有可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不能说明“诗意地栖居”);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至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都表达了在物质基础上的诗意文心。精神不仅淬炼人的灵魂,也陶冶着人的心性。因此,肉食上要绽放美丽的烟火,面包上也要开出绚烂之花。(这一段强调诗意地栖居,作为全文的第三个分论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物质满足的局限性,这个递进很好;使文章更有深度。事例的使用也很有功底,选择三位作家有代表性的一句诗文,清雅别致。)

   再者精神有时也为物质发展提供指导。(这个论断不合适,物质的发展永远离不开精神的指导)如果没有乔布斯禅思入安的灵感来源,也就不会有苹果科技的兴起;如果没有华为集团的“狼狈”企业精神,也不会有中国手机市场上的奇迹。因此,烟花与肉食,面包与水仙花相辅而成,共同促进文明迈进。(作者是设想再递进一层,来说明精神对物质发展提供指导,但是,这个观点本来是常识,不用证明,另外本文字数也达到要求,字数太多也不是好事。所以,从全文看,这一段有些多余,完可以去掉。并且去掉后,文章连贯性也不会受到影响)

   烟花灿烂,盛宴纵情风月;水仙盈盈,下有面包的沃土。从来没有单一存在的物质与精神(换个说法: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动物本能,没有物质的精神是空想状态),我们既要面包,也要水仙。我们诗意的栖居,诗意地向未来开花……(结尾点题,总结全文,不过,如果能回到“火的美”这个主题,效果更佳)

 

【点评】

这篇文章中心明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名言材料信手拈来,作为考场作文,这些都非常不错;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两个,第一,第二个分论点和第一个分论点有交叉重复之感,没有真正的发散开来,第二,材料的引用还要多思考,文章中有些材料不能证明自己的分论点,第三,在文章结尾,应该回顾一下题目中给出的关于“火的美”这个主题,使行文更加严谨,避免偏题。总之,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小作者有着漂亮的书写,扎实的语言功底,对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也把握得很好,好好努力,期待高考有更好的表现!(龙翔高中姜华南)

 

 

编号:08号 0306111163   得分:57.5

取心火之辉(光),纯(映)世界之美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点燃篝火,存取火种,是为了长久御寒取暖,是(还是)为了告别茹毛饮血,还是(抑或)仅仅因为跳跃的火光让他们深深沉醉?(开头用复句的形式串起三位专家的说法,清晰流畅,体现了小作者非常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种引出材料值得大家学习,言简意赅,直击材料核心。)

站在人类进化的角度,两位古人类学家的观点确乎切合实际,但若从人类丰富情感的角度出发,托姆的见解岂不是更加令人欣喜。人是情感动物,对世界充满感性认识,美丽的火光点燃了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去不断发现世界的奥妙,保存生命的美好,并因之造就了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并使(除“使”用“促”)其不断更新、发展。(如何看待材料中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小作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对比,让概念明晰,体现了小作者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遗址出土的兽骨项链,到南美玛雅遗址的巨幅壁画,再到河姆渡遗址中的多彩陶器,这一切似乎(“似乎”用的准确精到)都在显示着,人类从不是一个野蛮的物种。从创生起,我们就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执念。仓颉造字,其用意说不定便是用一种可以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对一颗葡萄甜美滋味的赞扬,对一只蝴蝶鲜艳翅色的溢美。(在合理想象的区间里,体现小作者文思灵动的慧心惠质)正因我们不断记录着生命的美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心灵,人才会越来越区别于动物,成为更高级的存在。

于是,在历史长河的缓缓流淌中,我们看到一部《荷马史诗》歌颂着人间的美丽,一副《星空》(梵高名画)展现出大自然的绮丽,一幅《蒙娜丽莎》凸显出微笑的魅力,就连一盆行将枯萎的向日葵,(都)让人觉得无比惊奇。从无意中发现美,到主动追寻美,我们心中激情的火焰愈燃愈旺。(前面的例证是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可以改为“穿越历史的风尘,对美的追求始终是人类永恒的梦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你也许会觉得托姆的见解过度不切实际,娇(矫)柔造作。因为没有物质上的丰裕,哪能有精神上的享受,这种观点固然有道理,但与贫穷限制想象力不同,物质上的贫乏不会影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要你拥有一颗善于感知的心,一双如罗丹所说,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像梵高在清贫绝望中绘出对生命热情洋溢的爱,陶潜在带月荷锄归时写下对南山菊篱的爱。海子在身患抑郁症时仍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只要怀着一热爱的心,总能将世界的美好定格。

心中若有火光,便可取来辉耀四方,寻得生命的华丽,世界的美好,怀揣一颗寻求美好的心,将一切美好存留,回忆之时,只觉每一日都是玻璃晴朗,橘子辉煌北岛《过节》)

 

【总评】

本篇作文最大的优点是审题精准,概念辨析做得特别明晰,在本次作文大量跑偏离题中尤为突出,行文始终扣着“对美的追寻造就了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的话题展开论述,倒数第二段还能回扣材料,让话题始终聚集,这是本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其二本文以语言见长,行文神思飞扬,语脉流畅,字里行间呈现出小作者平时丰厚的阅读量,中外文学皆有所涉猎,非常难得。其三,虚词使用准确,尤其是关联词。体现小作者较强的语言功底

本文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一是作文标题很重要,采用对偶句固然亮眼,但要重视炼字,要禁得起推敲。标题出现表述不当,会很打眼,很影响印象分。其二,本文的后半段论证层次不够充分,比较浅。尤其要避免结论和例子是两张皮的现象。(坪高 李红梅)

 

编号:09  号  考生号0306101463  得分:56.5

“有用”之外,“无用之用”

(标题使用了从材料中提炼出的一对概念“有用”与“无用”,采取提出“一对关系”的方式揭示文章将要论证的主要内容,颇显考生的概括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得标题即有脱颖而出的大手笔之感。但标题表述有问题,这个“无用之用”的表述我觉得应该是“‘无用’之用”,双引号应该在第一个“用”字后。)

三位学者讨论远古火的作用,两位人类学家认为可以用来(驱,错别字)寒或是烹调食物,但勒内·托姆却站在更高远的角度提出了火在黑暗中灿烂多姿、带来光明病句,缺少宾语,可加上“的想法”)。我想,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反向思考,在“有用”之外,探求生命的美好意韵。

(首段简洁地概括材料,表明立场,迅速入题,作为开头,是考场作文非常稳妥而有效的示范。)

一位经济学教授曾给他的学生出一道题: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会干什么。收到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干脆两块都吃了,有的说卖掉一块换本金……在其中,一份答案让教授会心一笑,答案说:吃掉一块,再用另一块换一朵芬芳美丽的花。这个答案来自少年时的股神巴菲特。无独有偶这个过渡的表达方式非常巧妙,仅仅四个字,就从典型事例转到了身边的普通生活,这招简单易学,推荐考生学习),这样对生命美好的体味,可以来自于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甚至是在课下向窗外高远天空的惊鸿一眼。这样的生活,在平凡中找到清欢,在无聊中窥见美好,时不时远远超脱于世俗的“蝇营狗苟”之上,更能让人平心静气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第二段引用巴菲特的故事,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再从名人事例过渡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理真实可信,进一步增强说服力。不过,此段在后半部分如果能使用上“无用”这个提炼出的关键词,则更突显中心观点,关键词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是紧扣中心的好方法。)

诚然,现代生活飞速发展,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也许无法做到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能有“晨兴理荒秽,戴(带,错别字)月荷锄归”的归隐生活,但我们可以像杜甫那样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困苦现实中,寻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剥,错别字)莲蓬”的美好场景,或者像苏轼那样从“书信无,尺素断”的孤独中,珍惜“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朋友同游观赏到的美景。生活中的每一份耕耘和奋斗都是有用的,但正如绷紧的弦终将断裂那样,在“有用”之外看到“无用之用”( 病句,缺乏主语,应调整为“我们在‘有用’之外应看到‘无用’之用”)。

(第三段论证进一步深入,用一个转折复句来引入“无用”的中心议题。另外,此段大量运用古诗词,且运用得行云流水、妥帖自然,足见考生的文字功底和平时的积累十分了得,在语言表达上,此段十分出彩,为全文增色不少。)

“无用之用”就像字面义那样,“没有用处”的东西的用处,这是对东西“有用”之外的更深层的体验。“有用”之外是从生活中找到美好,而“无用之用”强调的更多是找到看似无用东西的价值。

(第四段承接上一段阐释“无用之用”的内涵,为下文继续论证“无用之用”做铺垫。)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无用之用”可能是看了几本金庸的小说,在怀念大师故去时有话可说;可能是参加一次歌唱比赛获奖,在高校报名时意外发现有分加;可能是看到一首符合自己心意的诗,顺手摘抄却发现考试考到。这可能得到的好处结果很现实,但其过程是因为爱而发。

(第五段阐述“无用”之用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部分。并且段首的“对于新时代的我们”体现了明确的写作对象,符合现在高考任务驱动中“对象感突出”的要求。)

而对于国家而言,可能是文化软实力,可能是传统保留度(病句,缺乏主语,应在“可能”前面加上“‘无用’之用”,同时“传统保留度”不明其义,应该是表述有问题)……正如梭罗有言:“一切终不是白废,一切都不是虚度。”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生活时,不妨抬高眼界,超过对现有利益和即刻目标的追求,体会无用之用的美好。

(结尾段论证递进一层,从“我们”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了考生的胸怀与眼界。同时,结尾引用梭罗的话收束全文,简短有力。但是,这一段对于国家层面的“无用”之用,只蜻蜓点水地掠过,没有展开论证,让人觉得内容架空了。此段作为结尾段,也有诸多问题,对于国家层面的“无用”之用的论证,应该是单独一个段落,方能体现论证的力度,突然在此提出议题,然后又煞然结尾,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评】

本文作者解读材料的能力很强,“有用”“无用”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考生的功力。审题准确,观点清晰,论证能逐层深入,语言表达流畅,引用古诗词丰富。同时,写作有具体的生活情境,真实可感。但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一是标题显示了一对关系“有用”与“无用”,但在文中,对这对关系的道理论述比较缺乏,从而让读者不甚清晰“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关系;二是文章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无用”之用,但又没有论述,这一块内容出现空白,显是受篇幅所限,无法展开了,从而将这一块内容与结尾糅在了一起,匆忙结尾。

(宝安中学高中部   喻英贤)

 

编号:10号 考生号0306111010 得分: 56

物质之上,还有诗和远方

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是为了生存,在寒冬烈风中取暖御寒,在辛苦劳作后烤肉果腹,这是古人类学家眼中人类出于物质需求的本能。而在数学家的眼中,火光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美的欣赏,一种在夜幕来临之际照耀人心,托起精神的热量。(以问题形式引述材料开端,抓住了材料的核心,最后一句强化了审美的精神意蕴)

当今生活,由于时代的发展与物质(欲)的膨胀,人们的精神已逐渐空虚。为了养家糊口,只得三更眠五更起;为了职场竞争,只得九九六模式加班不停;为了紧跟时代,只得刷屏冲浪随波逐流……人们在压力之下只能盲目向前,迷失自我。不错,迫于生活,我们不能驻足不前,但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暂息安宁,物质之上,还有诗和远方。(直击当今现状,略显突兀,不如由古及今地过渡更能使文势曲折有致)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翮”、“翥”二字原文都写成错字,而不是别字)。唯诗和远方不可辜负。”路遥曾说:“人应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引用的三句名言与下文的分析有些脱节)火种的出现无疑为古人类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正如(“正如”一词使用不当,改为“或如”之类便与上下文相贯通)数学家所说: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保留火种,则是保留一种美与生的精神。物质之上,还有诗和远方。于是北大高材生离开日益枯燥的白领岗位,背起行囊,征战南极点,极光之美令其永生难忘;于是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不满足于国内智能手机竞争市场,在与国外的品牌中大开眼界,5G国际标准与格局之美令其受益匪浅。他们衣食无忧,但他们仍需追求心中的诗与远方。(进一步论述物质之上,当追求精神之美之意。任正非之例略显牵强,且上下文之间语意衔接有些松散)

寻寻觅觅,磕磕绊绊探索发展之路,冷冷清清,平平静静思索心之所向。在参观过罗马遗迹,帝都残骸之后,余秋雨不无感慨地写到:“追求高峰,高峰只是一块不能驻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追求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味地追求而迷失了自我则是愚昧的。昔日王安石受宋神宗宠信而大力改革而致改革夭折;曾经闻名全球的卓越公司惠普因过快追求扩张发展步伐而致末落。生活亦是如此,即使是古人类的野蛮与无知,仍需心灵的寄托。今日之人,吃饱穿暖之余是想想心之所向,是否该寻找诗与远方呢?承接上文谈追求精神之美之路充满艰辛。但上半段泛谈追求探索之意便游离题旨了,即该段没能围绕段旨集中论述)

不要慌乱,品一杯香茗,你会发现生活如诗;不要迷茫,嗅一抹芳香,你会发现生活还有远方。物质满足之余,我们不要忘记诗和远方!(紧承上文艰辛之旨而以鼓励语作结,语言富有诗意,充满意蕴)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中心突出,结构清晰,能逐层深入论证。开头和结尾是本文最具亮点之处,主旨突出,首尾呼应,语言灵动。主体展开从当下重物质、轻精神的现状,谈到物质之上,当求精神之美之可贵,再谈到追求精神之路艰辛,又与结尾呼吁鼓励之语相呼应,脉络清晰紧凑。不足之处是段落之间缺乏过渡语进行衔接。另外,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些松散随意,这就弱化了语句间的逻辑关联;有些引言举例也不够精当,论述有游离主旨的情况;而且错别字、用词不当、语病等也有些偏多。

(沙井中学李敏才)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