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
那个八月长留在我的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既有含蓄的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C.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D.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答案】C
【解析】C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表述不准确,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是直接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间接表达对石油工人的敬佩之情。
2.文章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答案】①结构上:是全文的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内容上:总结前文,承接上文所写的新的时代塔里木生活条件的改变;引出下文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就。
【解析】分析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画线句子是本文的第三段,在结构上的特点是过渡段,具有一般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方面,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概括前文(第一、二段)和后文的主要内容,前文重在描述环境,展现新的时代塔里木生活条件的改变;后文重在叙写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就。
3.走进塔里木,作者究竟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辉煌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志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解析】解答本题,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本文是作者走进塔里木,了解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感所思。作者的收获分从石油工人和作者自身得到的。石油工人方面,从第二段中间“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和段尾两句,第三段整段,第四、五段的结尾句可概括出:作者既看到石油工人生活的艰辛,也看到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就,更感受到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志气和豪情壮志。结尾一段“长留在我的记忆中”,“永嚼的一份干粮”等体现此次经历对作者精神的积极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
毕淑敏
瑞士歌德大殿,据称是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我当过医生,知道人类大脑的解剖,想不通一个冰冷建筑,何以比拟大脑?有脑积液?有脑沟回?有神经中枢和网状纤维?
人们多以为这座建筑,得名于歌德。其实他老人家根本不知道大殿的存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生卒年是1749年8月28日到1832年3月22日,活了83岁。大殿完工于1928年,不但距歌德逝世96年,就连大殿的设计者——鲁道夫?斯坦纳先生,也已去世多年。
1882年,21岁的斯坦纳,意气风发地编写了一本关于歌德科学研究内容的《歌德科学》。歌德成为斯坦纳建构自我世界的精神导师,他想修建一座建筑,向自己引路人致敬。
斯坦纳的建筑哲学被称为“有机建筑”,它包括硬结构、心理氛围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之活动诸方面。歌德大殿的不规则外形,特立独行的外立面,惊世骇俗。这里至今还是斯坦纳一手创立的人智学工作总部。
迈上台阶,人们鱼贯地从大殿敞开的“嘴巴”进入其内。它的外形,完全模拟人类头骨框架。正确地讲,是一具剔掉了所有皮肤肌肉和筋膜的头骷髅。
大殿匀称分为左右两部分,在相应比例位置,有代表人类眼睛耳朵的空洞,装饰成窗户。大殿毫不隐晦地象征﹣﹣我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巨型人头。人一旦进入,瞬间被它吞咽,进入神秘怪诞的世界。
这个奇异造型以强烈震慑感,完全摧毁了人们对于庄严殿堂的常识。不过进入之后,并不恐怖。它内部雄伟坚实,布局规整,让被吞咽进来的人们,不由自主安静下来。扑面而来的色调,是温馨的粉色鹅黄等暖色(模拟人的口腔和咽喉粘膜吗?),灯光柔和地面雅洁,十分宜人(口腔卫生很不错啊)。
我在世界各地,凡看到建筑物,都要尝试判定它的方位。不过依山傍水的外国建筑,常常端不端正不正,歌德大殿是一个例外。它正门朝西,殿内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各呈半球状,代表着人的大脑结构,也象征地球的东西半球。
斯坦纳天才地把建筑变成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强烈暗示:人类是紧密连接的整体,东西方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在歌德大殿的漫步,像沿着人的脑回路,在巨人的神经中枢游走。楼梯最上层,经过暗红的彩色玻璃窗构成的空间,意味着从这里你离开自然开始进入心灵世界。和随处可见的精雕细刻和色彩精心搭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侧主门厅和通往二层的主楼梯室内面,直接以混凝土的本灰白色示人。细看似乎还遗有工匠涂抹水泥时不均匀的毛糙擦痕。
我悄声问工作人员,是否大殿修建到这儿,经费不足,改用清水混凝土,以节约成本?
陪同是位热心大妈,耸耸浅淡眉毛,说,不是经费的问题,是特地留下这种质朴的原生态。这与斯坦纳对空间色彩的定位有关。他认为色彩与宇宙结构和人类心灵,都有直接关联。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力量,从而加强对更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当时,在建筑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工业化的包豪斯学派,清冷理性硬邦邦,直线条硬着陆,千篇一律。歌德大殿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室内家具,灯具,门窗,楼梯扶手等,基本上都是折线和曲线,流露情绪表达温暖。这样才能让人放松,进入思考。
斯坦纳和他的追随者们,力图用歌德大殿的结构和一切细节传输这样的理念----人与自然之间,地球东西方之间,人的头脑与身体之间,要找到有完美结合的平衡支点。
遥想那时,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不过,上帝死了之后,人还要继续活着。那么,人该如何活下去?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科学无缘置喙。
斯坦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是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最终可以培养出具有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的新人。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获得精神世界的共鸣,获得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
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便是为这个理念所做的形象注脚。我轻轻抚过大殿中的木雕,它们温热而光滑,好像斯坦纳的灵魂注入其内。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曾对很像大脑的瑞士歌德大殿充满疑惑,但参观拜访后油然而生无穷敬意和联想。
B.文章按照参观的顺序,依次写出所见之景,显得很有层次感,这为直接抒情作了铺垫。
C.作者将歌德大殿与依山傍水端不端正不正的外国建筑对比,主要突出歌德大殿的方正。
D.文章叙述时跳跃性强,充满智慧,这既因为写作对象的特别,又因为作者的深入思考。
【答案】B
【解析】B项考查对内容、手法分析,C项考查对内容、手法的分析,D项考查的是手法。B项,手法判定错误,“直接抒情”有误。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部分的作用。
答:
【答案】写出了歌德大殿给人特有的温暖舒适的感受,抒发了对歌德大殿及其设计者斯坦纳的礼赞;收束全文,深化中心,强化作者的赞扬之意;与第一段“冰冷”相对照,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这道题考的句子是“它们温热而光滑,好像斯坦纳的灵魂注入其内”,这个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它们”是指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歌德大殿,“温热而光滑”写出了歌德大殿给人特有的温暖舒适的感受,内容上抒发了对歌德大殿及其设计者斯坦纳高超的设计理念以赞美。结构上,结尾句中的“温暖”与开头第一节说“想不通一个冰冷建筑,何以比拟大脑”中的“冰冷”相对照,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而且以此句收束全文,深化中心。
3.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中“很像大脑”的意蕴。
答:
【答案】写出了歌德大殿的外形与大脑非常相像;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传达了自己的建筑和哲学理念;形象地启迪人们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既不盲目从也不随意拒绝。
【解析】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很像”“大脑”来分析。文中说,“瑞士歌德大殿,据称是一座很像大脑的建筑。”“它的外形,完全模拟人类头骨框架。正确地讲,是一具剔掉了所有皮肤肌肉和筋膜的头骷髅。”“大殿匀称分为左右两部分,在相应比例位置,有代表人类眼睛耳朵的空洞,装饰成窗户。大殿毫不隐晦地象征——我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巨型人头。”在描写歌德大殿时,先写出了歌德大殿的外形与大脑非常相像。“它正门朝西,殿内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各呈半球状,代表着人的大脑结构,也象征地球的东西半球。”“这与斯坦纳对空间色彩的定位有关。他认为色彩与宇宙结构和人类心灵,都有直接关联。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力量,从而加强对更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室内家具,灯具,门窗,楼梯扶手等,基本上都是折线和曲线,流露情绪表达温暖。”“斯坦纳和他的追随者们,力图用歌德大殿的结构和一切细节传输这样的理念——人与自然之间,地球东西方之间,人的头脑与身体之间,要找到有完美结合的平衡支点。”“斯坦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是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最终可以培养出具有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的新人。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获得精神世界的共鸣,获得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综上分析,斯坦纳一手设计的脑型建筑传达了自己的建筑和哲学理念,形象地启迪人们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既不盲目从也不随意拒绝。回答标题中的“很像大脑”的意蕴,要从歌德大殿的外形、建筑理念、哲学理念以及给人们的启发等方面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