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美经贸摩擦:冷眼观世界中国更自信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文/何大隆)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正热,从中可见一条脉络:在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抓住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而美国陶醉于冷战“胜利成果”,忽视经济全球化对其自身的冲击,国力式微,资本主义道路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美国现将自身经济发展问题全都怪罪于中国,表面上挑起与中国贸易摩擦,实际上是想从经济上、科技上、制度上打压中国,迟滞中国的发展。
西方对全球化冲击反应迟缓
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三大因素促成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一波经济全球化快速兴起:一是柏林墙倒塌,苏联东欧阵营解体,为全球形成统一大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为生产要素快速流通与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三是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十多亿人加入了世界市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这三大因素综合起来造就了新一波经济全球化快速兴起。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五大影响:使得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全球财富快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向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动,造成自身一些产业转移,出现所谓产业空心化、铁锈地带现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物美价廉商品进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当地形成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进入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对当地有限的就业、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资源造成巨大压力;五是西方国家资本家赚取高额利润,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又缺失监管,出现所谓“反全球化”现象。
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基本上采取三种模式:一是消极被动的“美国模式”,即全靠社会保险兜底,对失业工人给予失业救济;二是稍微积极主动的“德国模式”(德国在兼并前东德过程中的做法),即对失业工人进行补贴和职业培训,让其转岗再就业;三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中国模式”,即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投资的同时,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冲击与挑战。
全球化呈“东西方共治”趋势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的历程:在发展初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大力推动它们的技术、资金、信息、商品大量单向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后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它们的技术、资金、信息、商品也开始向发达国家流动,经济全球化呈现双向流动态势。
这一双向流动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在单向流动时期,热衷于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高额回报和物美价廉消费;而到了双向流动时期,却忽视经济全球化对就业机会乃至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深刻影响,政府迟迟未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更谈不上如何改革、有效应对了。
经济全球化还经历了一个由“西方治理”到“东西方共治”的历程。在发展初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主导世界经济的运行和贸易规则的制定,经济全球化基本上由西方推动与治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扩大,治理明显滞后,“反全球化”思潮抬头,此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及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经济全球化治理的新理念,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东西方共治”的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阴影中,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南北发展差距扩大;国际局势持续紧张;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受到广泛质疑,国际经贸体制面临严峻挑战,这都亟待有识之士出来指明出路和前进方向。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是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二是为全球治理提出全新理念,提倡包容、开放和共商、共建、共赢、共享,摒弃零和游戏;三是大幅提升中国自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确立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西方施政不当却找替罪羊
正当中国“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会神抓建设”时,西方国家也干了两件事:一是忙于到处推广“民主自由”政治经济制度,给中东、中亚地区和世界局势带来持续不断动荡;二是忽视经济全球化的严重冲击,不仅不实施自身改革,相反却放松制度监管,以至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东、欧美地区又相继发生“难民潮”和“恐袭潮”,西方国家政府更加难以应对,错失发展良机。
西方国家本该坐下来冷静反思自己这些年所犯失误,予以纠正,走出困境。遗憾的是,它们现在大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一错再错。英国从“公投脱欧”到最后脱离欧盟,至少失去五年发展机遇;美国目前至少失去四年发展机遇;法国等摆平了“黄背心”运动,也至少失去四年发展机遇。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自身发展得了“美国病”,却“急病乱投医”,拿中国作为“替罪羊”,根本治愈不了美国病。特朗普现在认定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吃了大亏,将美国当下的困境全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他在国际上不断“退群”,在国内又没想好怎么去搞改革、抓建设。他可以“砸烂一个旧世界”,却未必能“建立起一个新世界(7.140, -0.03, -0.42%)”。特朗普既找不到美国病的内因,也开不出治愈美国病的“处方”,他现在的所作所为纯属“拆东墙、补西墙”,面对一大堆发展难题,是“剪不断,理还乱”。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特朗普政府反对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自己又一次错失合作发展的机遇,还不惜围堵华为公司,逆时代潮流而动,不仅徒劳,而且可悲。
中方坚守原则且灵活应对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既是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的40年,也是中美建交风风雨雨走过的40年。处理好中美关系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始终是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之际,正值中美两个大国建交之时。美国是当代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中美关系发展中获得不少“正能量”:大量资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经验,还有最惠国待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同时,美国也不免带来一些干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负能量”。但中国几任领导人力挽狂澜,化危为机,使中美关系保持总体平稳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良好环境。
应对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将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期的又一次“化危为机”新实践,须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结合好,对于美方要求中符合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方向的予以考量,而对美方有关涉及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诉求,中国必须坚守原则,寸步不让。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近来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加快。2018年4月中国领导人博鳌讲话,宣布金融、汽车等行业放宽限制,大幅降低关税,保护知识产权。2019年3月中国又宣布加快制定外商投资法相关配套法规,扩大电信、医疗机构、教育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等对外开放。中央政治局再次强调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
中国现在的改革到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刻,唯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冷眼观世界,改革更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行。(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前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