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坚持学科带动,引领内涵发展,学科水平快速提升。按照“做强理工,做优文科,做特教育”思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推进“5+2”大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了由土木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和统计学等4个“冲一流”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一批市级重点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4个学科进入上海软科《2018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打造有品质的大学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学年礼、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具有广大特色的“全程与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参与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的广大底色。
积极打造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和学科竞赛、创设孵化平台、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挑战杯”竞赛中长期位列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强校”战略,以新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青年杰出人才、骨干教师,不断促进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与整体结构的优化。现有在编教职工289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942人,副高以上职称者1453人。拥有各类全职院士6人,双聘院士9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64人次;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珠江学者等省级人才22人次;组建了15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追求学术卓越,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2018年,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44项,居全国第73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0项,全国排名27位;获专利授权385项。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含省高校)级科研平台51个,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
2015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
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8篇。2017年实现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发表文章的突破,2018年学校教师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学校坚持把办学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技术与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美誉度日益凸显。设立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智能制造工程研究院、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大湾区研究院等一批重要研究平台,一批重要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得到良好应用,在减震抗震、环境治理、文物保护、决策咨询等服务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周福霖院士团队在减震控制领域共计赢得11项中国第一,完成了新时期改革开放标志性建筑、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桥梁减震隔震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防震科技前沿的“领跑者”,充分彰显了“广大智慧”。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提供超过1200个海外名校如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辛辛那提大学等大学交流学习机会,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
学校着力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凝练和弘扬广大精神,凝聚师生共同价值追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中华经典诵读”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018年有3名教授应邀登上中央电视台荧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拥有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剧院等高水平艺术团体,广州歌舞团创演的音乐剧《西关小姐》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广州芭蕾舞剧团创演的舞剧《风雪夜归人》获国家第十三届“文华大奖”。
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优异,共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252项,连续十届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之一;获“创青春”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69项。
广州大学2019年将面向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本科招生计划数为7580人,其中省内6618人,招生专业为65个,较2018年增加了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制药三个专业。
广州大学今年生源计划充裕,招生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广大今年面向全国招生7580人,其中广东招生计划为6618,占总计划的88%,是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面向省内投放计划最多的院校之一。在广东省录取批次分别是本科提前录取批次(师范专业)、本科录取批次。报考广州大学的优秀考生,出档后,只要符合录取条件、服从所有志愿调剂,学校概不退档,保证录取。
为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对IAB(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学科专业布局,新工科专业和招生人数的比例持续增加。
与去年招生专业相比,我校今年新增加了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和生物制药三个本科招生专业。
近年来,我校理工科类专业特别是“新工科”专业招生规模逐步增加,今年,我校理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超过52%,增加部分主要安排在“新工科”类专业。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志趣,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2018年我校新生报考录取志愿率已超过90%,其中文科类专业总体志愿满足率为90%,理科类专业总体志愿满足率为91.5%。
“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学期,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通过转入学院的考核即可转入,给予在校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2018学年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中约70%成功转入所选择的新专业。
学校实行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推行“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赋予学生更多的选课、选教师、选学习计划的自主权,学生可参与自己培养方案的设计。
广州大学先后启动了“福霖班”“景中班”“方班”等2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网络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新闻”“机械工程”等12个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卓越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卓越土木工程师”“卓越教师”等9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将在2019级进一步扩展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的覆盖度。
依托优势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数学与统计、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教育等优势学科领域增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平台,在机器人工程、信息安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增设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
依托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平台,在地理信息、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增设国际联合培养实验班。
广州大学今年推出新生奖励金,设立10万、5万、2万的一次性奖励金,鼓励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给予广东省文科排位前0.1%(含)、理科排位前0.6%(含)的考生或外省文理前0.1%
广东省文科排位前0.25%(含)、理科排位前1.5%(含)或外省文理前0.2%的奖励5万元;
广东省文科排位前1%(含)、理科排位前4%(含)且平行志愿第一院校A志愿报考或外省文理前0.5%的奖励2万元。
广州大学继续推进本科生“双校园”学习项目,支持学生到国内外名校交流访学。
近年来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800名学生到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开展第二校园访学学习的机会;
近2年来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1200个海外名校如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德堡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访学留学的机会,每年投入约1200万元资助学生赴世界知名大学学习,优秀学生最高可获10万元的海外学习资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