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9/6/22  教育  阅读:  【放大镜】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手传統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造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統、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肉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目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目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造应

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丞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同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行,传統节目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統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目,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用的时间,从时问上保证传坑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遣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又务更新节目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目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板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統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下的民获节目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

C.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

D.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

B.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粮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D.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

B.节日里贴年面、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D.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运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从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及不同人的评价,展现在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学者风范。

B.“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风对汤彤形成为哲学大家和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待人接物上却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谦逊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是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开风气之先,重启传统文化热潮。

B.汤先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学者,不仅对中国思想深入研究,更身体力行融通中西,激活了世界之中国。

C.文中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谦逊随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D.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见解独到,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

(3)作为一个哲学家,家风“义不逃责”中的“责”在汤一介的身上有哪些体现?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

郭保林

       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竣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①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②……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头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秦,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素。一切远去了。

       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有删节)


[注]①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②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二、文言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开元初,累转富平主簿,明辩有吏干。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今融充使推勾。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议者颇以为扰人不便,上书威陈括客为不便。上方委任融,侍中源乾及中书舍人陆坚皆赞成其事,于是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馀万,田亦称是。州县希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融由是擢拜御史中丞。言事者犹称括客损居人,上今集百像于尚书省议。公御已下惧融恩势,皆雷同不敢有异词,唯户部侍郎杨瑒独建议以括客不利居人,征藉外田税,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补所失。无几,瑒出为外职。融乃驰传巡历天下。融之所至,必招集老幼宣上恩命,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泪称父母者。十七年,拜黄门侍郎,与裴光庭并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融既居相位,欲以天下为己任,谓人曰:“使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于是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待郎,甚允朝廷之望。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时信安王祎为翔方节度使,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之,驿召将下狱。祎既申诉得理,融坐阿党李宙,出为汝州刺史,在相凡百日而罢。裴光庭时兼御史大夫,又弹融交游朋党及男受赃等事,贬昭州平乐尉。在岭外岁馀,配流岩州。卒于路。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B.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C.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D.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驰传”,意为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一种驾四匹马的马车。

B.“海内”,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朋党”,指集团、派别,后指坚持独立政见、不同附权贵的政治团体。

D.“配流”,是古代的刑律,指把获罪人发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融精明干练,改革举措有效。他主张收编流失人口,派出专司官吏,搜集到八十余万流散人口及与此相当的田地,征得税钱数百万。

B.宇文融知人善任,善于选拔人才。他赋予派出的劝农判官代理御史职务;他推荐的右丞相宋璟、户部待郎裴耀卿等人深得朝廷认可。

C.宇文融为政有才,官员百姓认可。他受到皇上重用,朝中大臣一致赞同他的举措,百姓也非常感激他的善意,甚至流泪称他为父亲。

D.宇文融性急多言,人生连遭打击。他因牵涉李宙弹劾信安王李祎一案而遭罢相,又因交结朋党及儿子贪赃被贬,流放岩州,死在路上。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县希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

②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

三、诗歌阅读

5.(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四、默写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     ,     ”。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五、语言文字应用

7.(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围棋并非一个特例。我们会从全国各地             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             ;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             ,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这些“非遗”瑰宝,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气场与魂魄。除了诸多壮丽的建筑工程和             的史册文献之外,一个个表演或游艺项目,一部部广为传颂的史诗或民间故事,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乃至人们对世界起源和运转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待自然万物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今天所见的中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两色黑白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B.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C.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D.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简洁的规则和两色黑白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能做得更好,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B.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已经被它“学会”了,而且能做得更好

C.像人一样能做得更好,它已经“学会”了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D.它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而且能做得更好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多彩

璀璨夺目

蜚声中外

卷帙浩繁

B.琳琅满目

璀璨夺目

赫赫有名

汗牛塞屋

C.丰富多彩

光辉灿烂

赫赫有名

卷帙浩繁

D.琳琅满目

光辉灿烂

蜚声中外

汗牛塞屋

8.(6分)下面是新闻报道中的部分文字,请在阅读后写一则新闻短评,表明自己的观点,100字左右。

       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雷海为说,自己7岁起读诗,喜欢诗词中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校对一遍。如今做起了外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戏,雷海为却拿起手机背诗。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挥之不去。

9.(5分)根据下列“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分三点说明和2010年相比,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六、写作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不少民众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在《感谢贫困》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子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近年来,“问题孩子特训学校”悄然兴起,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具有暴力倾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早恋,叛逆……除了一部分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城市条件优越的家庭。

       即将参加高考的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家庭条件与“贵子”之间关系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解答】(1)C.“修复传统节俗”错,第二段应该为“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

(2)C.“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错,是对“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做出论证。

(3)A.“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错,因果关系转述为递进关系,第二段“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C.“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错,曲解文意,倒数第二段“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丞待解决的现实问题。”;D.“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错,原文第三段为“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并不是无关。


答案:(1)C。

(2)C。

(3)B。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解答】(1)B.文中并没有明显体现出家风对汤一介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至关重要性。C.“性格上有矛盾之处”分析有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D.“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原因属无中生有。故选A。

(2)A.“不是……而是……”错误,应该是“不仅……而且……”;C.“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谦逊随和的性格特征”错误,应是“侧面表现”;D.“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说法绝对。故选B。

(3)从“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可以具体筛选。


答案:

(1)A

(2)B

(3)①对学生的责任。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②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汤一介先生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如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即使在病中仍然不忘文 化复兴,继续努力把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③对待他人的责任。待人接物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总是尽力满足。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3.【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2)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文本上下文的内容思考,揣摩作者的情感。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筛选相关信息,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文本内容,并按照题干要求对相关内容做出筛选梳理,最后再分条概括。

【解答】(1)D.“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用的是问句,表达不确定的语气。

(2)“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凉州曾有过的辉煌的敬重;而如今“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一切远去了”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

(3)“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总结出“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据“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可总结出“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据“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可总结出“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


答案:

(1)D

(2)不矛盾。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

(3)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

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

4.【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关键在平时积累,对于课内、外要求诵读文学著作,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B.宇文融于是奏请设置十多个劝农判官,并代理御史分往天下。在所在地检括田畴,招携人口。那些刚刚归附的客户,就免除他们六年的赋调,只要少量的税交给官府。“十人”是“劝农判官”的定语,不可断,排除AD.“分往天下”的是前面的“御史”,不可断,故选B。

 (2)C.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3)C.“朝中大臣一致赞同他的举措”错,原文“公御已下惧融恩势,皆雷同不敢有异词”,不是赞同,只是不敢有异义。

(4)①希,迎合;务于,致力于;实户,现居百姓。译文:各州县吏迎合(揣度)宇文融的旨意,致力于大量搜获客户,都虚夸(虚报)数目,也有把现居百姓作为流散人口的。

②引,延请;晨夕,早晚;饮谑,畅饮戏谑;讥,批评。译文:但他性情急躁,说话太多,又延请宾客故人,早晚畅饮戏谑,因此被当时的舆论批评。


答案:

(1)B

 (2)C

(3)C

(4)①各州县吏迎合(揣度)宇文融的旨意,致力于大量搜获客户,都虚夸(虚报)数目,也有把现居百姓作为流散人口的。

②但他性情急躁,说话太多,又延请宾客故人,早晚畅饮戏谑,因此被当时的舆论批评。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三、诗歌阅读

5.【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二人的经历与感情。要找到相关的诗句仔细比较,答感情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结合诗句详细分析。

【解答】(1)D.“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分析有误,“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本题中,两首诗歌表现出的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离,又无奈的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人生不舍情怀。王昌龄的诗歌意思是: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作者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展现出自己的高洁志向,即便是遭受贬谪,却仍然不改内心的高洁情操,极其鲜明的展现出不屈从于恶势力,凸显出一种顽强的斗争意识。刘长卿的诗歌意思是: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全诗充满着一种牢骚,诗歌通过直接抒发自己怨天尤人的情调,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满腹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内心极为不高兴。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D

(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刘诗白话译文:

    春风之中你停船靠边,将要告别这苏州古城。江南的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地变幻不定。目力难见的牛毛细雨,不知不觉湿润的衣襟。树上的残花飘然落地,轻轻漾漾地无一点声音。薄暮时分你解缆开船,夕阳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无边的碧绿春草,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


诗歌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严士元这次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诗人的消息,就这样回答他“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王诗白话译文: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

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诗歌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四、默写

6.【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解答】答案为:(1)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重点字: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字:凝)

【点评】《离骚》中名句辑录:1.《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五、语言文字应用

7.【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解答】(1)因为前一句“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缺少主语“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因此后面的句子必须以“他”为主语,因此,排除A、D;“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按照人们的认识归类,从直观到抽象,符合逻辑规律,排除D。

故选:C。

(2)D.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补写的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工智能”,B选项缺少主语;补写的两个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先是“学会”,然后才能“做得更好”,排除A、C。

故选:D。

(3)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

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

文中指修饰“非遗”,没有美好的意思,选用“丰富多彩”;

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眼。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句中修饰“画”,选用“璀璨夺目”;

蜚声中外:扬名中外,享誉全球。

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

句中指“针灸疗法”在世界闻名,选用“蜚声中外”;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汗牛塞屋:形容藏书很多。

句中修饰“史册文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藏书,选用“卷帙浩繁”比较合理。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如“处心积虑”和“殚精竭虑”就属于情感色彩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

【解答】本题涉及新闻点评的写法,基本上类似于读后感,即看过新闻后的感想,解答要能够读懂新闻反映出的信息和所要表达的看法,再论述一下自己的感想。点评时要注意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力求独到,透过新闻的表面现象,看到实质。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物质生活并不如意”“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评论的切入点要小,见解要新。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雷海为的行为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

雷海为的物质生活虽然并不是特别如意,但他有着超脱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艰苦的生活是乏味的,诗意离自己很远。然而,雷海为却告诉我们,生活艰苦时,阅读便是抵达诗意最便捷的方式。

【点评】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9.【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图画的有关内容,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它属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细节:细节包括图(表)的题目、题干中限制性的词语、图表下“注”等,这些细节之处往往暗含了答题的方向或重点。要善于比较: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本题是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要求从中归纳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根据图表可从增长幅度较大以及降幅较大的来分析得出两条结论。再通过比较分析所占比例一直最大的角度。

答案:

①市场份额增长最大的是亚太区。②市场份额最大的还是欧洲区,但降幅也最大。③美洲区降幅较大,中东区和非洲区略有增长。(将美洲区和欧洲区归为一点亦为正确)(每点2分,共6分)

【点评】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将图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只需将图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六、写作

10.【分析】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本则材料中有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的观点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第二段材料主要观点是“贫穷逆境中也能出贵子”,行文构思如立意批判“寒门再难出贵子”可从下面两个角度分析:一、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本质是什么?现象有哪些?相同的事例有没有?“豪门多纨绔,寒门出贵子”是古话,与豪门也出贵子,寒门也出逆子其实是相同的概率。这与资源配备,物质富养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阶层并没有固化。固化的是一个人受所在的底层被限制的思想,“努力无用,读书无用”才是自我固化的开始,使大家心安理得地停止了向上流动的脚步,自甘底层。让人害怕的不是永远会存在的不公平和差距,而是大家都已经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这种消积的内心暗示力,让本可以成为命运主人的我们失去希望,它是一剂让底层永远是底层的毒药。二、为什么?分析原因:1、教育资源不均:高校招生政策的倾斜、基础教育设施水平、师资力量等2、家庭阶层局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养育者的精神文化层次等3、信息不对称: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等,寒门出身的学子,虽然客观上处于不平等的境地,但是他们也拥有独有的特质,那就是艰难的生活赋予他们的坚韧与刻苦,想要改变现状积极向上的追求,还有他们即使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考上大学的聪慧。他们虽然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参考立意:

1、家境并非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2、寒门亦能出贵子;

3、世界永远不会辜负一个坚强、努力的人;

4、批判“寒门再难出贵子”。

5、贵子者,贵在有向贵之心;

6、富家状元气轩昂,寒门贵子亦众望。

【解答】

食得破砚,方成贵子

       诗人席慕蓉曾说:“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贵子不是寒门专属,也不是朱门独有,物质条件或许会限制口体之奉,却不能影响精神世界的丰盈。东坡诗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我想,无论“有田”还是“无田”,都应食得破砚,才能铸我青春,不负韶光。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而2018年河北女孩王心仪却说:“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境,但却斩获了同样的成功。覃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能否成为贵子其实并不在于物质条件是否富足,唯有食得破砚,方能成为真正的贵子。

       物质条件优越时,当食得破砚,需知精神的丰盈远胜于物质的享受。

       印度诗圣泰戈尔出生于一个经济条件非常优渥的家庭,从小便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梵文、英文、解剖学、历史、文学等等科目。当他的《吉檀迦利》震撼英国乃至世界,当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笼罩周身,我们不能不说,富裕的家境是他拓宽视野、全心写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没有把这份与生俱来的富贵当成享受,而是以物质羽翼,飞向那更辽阔的精神世界,人世间才有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绝妙诗篇。

       物质条件匮乏时,更要食得破砚,需知一无所有的时候才拥有一切。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时代的他经历了建国后最艰难悲惨的“三年困难时期”,贫穷与饥饿仿佛凋敝了整个世界的色彩。他在农村劳动长达十年,无书可看时便翻查字典来陶冶自我。贫穷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成了精神世界的富翁。贫穷不是财富,对贫穷的思考才是。不曾经历富贵,莫言却和泰戈尔一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都是精神丰盈的贵子,能食得破砚,才收获了万众瞩目的成就。

       真正的贵子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书墨与汗水丰盈自己的灵魂。

       沦陷于富贵者有之,沦陷于贫穷者亦有之;崛起于富贵者有之,崛起于贫穷者亦有之。心有食砚志,则万象皆深。刘玄德于艰难困苦中建立蜀国基业,孰料却在国富兵强时毁于阿斗之手;吴王夫差曾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却枕着战功耽溺于富贵享乐,终为越王勾践所败,只落得国灭自刎的凄凉下场。可见贵子当为有丰盈灵魂者,物质条件所起的促进或羁绊作用,皆在自我之选择。

       揆诸当下,总有人把贫穷当做自己“难成贵子”的资本,何其愚哉!贫穷与富贵只在一念之间,观念决定贫与富,心态决定乐与苦。成为贵子与否不在贫富,而在本心。

       我生无田食破砚;我生有田,亦当食破砚。人生天地间,唯有食得破砚者,方成贵子。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