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分数预测听上去比较难,其实知道了基本的方法后还是很简单的。小车在这里就给考生和家长们介绍4种最常用的预估2019各大学录取分数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高考生10分钟能精准选出自己能上的大学。
排名换算成绩法简单叫排名法,也叫排位法。这里的“位”,指的是每年由考试院公布的普通类文理科一分一段位次表,每个考生在获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时,同时可以得知自己的成绩在全省所处的位次,简称省排位。
在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下,各高校在各省的录取分数出现扁平化的趋势,在各省招生时高校的最低排位也日趋稳定,也正因此,往年的录取排位数据参考价值越来越大。
那这个省排位位次应该如何运用于预测院校的录取分呢?下边就举例说明一下:
注意事项:
1.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一些高考大省,由于中低分段的考生密集,同分考生全省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这种情况下使用排名法时建议考生同时参考用“分差法”所得出的分数。
2.另外如果某一年你所在的省份的整体招生计划发生了剧烈变化,比如2018年是招60000名本科生,2019年是招80000名本科生,这种情况势必会引起录取位次的大幅变动,特别是排名比较靠后的大学变化幅度更大,这个时候就必须同时参照别的预估方法。
首先明确一点,不同年份的高考分数、录取分数等不能直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你不能说去年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是650分,那今年的录取分数就在650分左右。因为每年高考题难度不同,招生计划数有变化,考生人数也有变化等,导致每年的省控线一年一个样,也就导致了不同年份的高考分数没有直接可比性。
那应该怎么样呢?有一个办法是用分差法去衡量,两个年份的数据比较才有意义。
所谓分差,指的是高校某年的录取分数减去省控线的值。例如,2018年复旦大学在某省的最低录取分数是650分,该省的一批控制线是500分,那分数差就是650分-500分=150分。
那分差法应该如何用呢?下面就举例说下:
注意事项:
1.近些年各省份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始调整大学录取批次,如果遇到近几年你所在的省份在录取批次上有大调整,一定要分清是用哪条线做参考。
2.另外即使没有大规模调整录取批次,你也要看看你所填报的大学在你们省份有没有进行志愿批次上的调整,比如有的大学是从二本升到一本招生,有的大学是从专科升到本科招生。
3.分差法只能做粗略的估计,考生不能完全单凭分差法去预估一所大学的录取分数。在运用分差法的同时必须与别的预估方法结合使用。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排位法”的灵活应用,具体方法就是通过计算“某个大学某年的最低录取位次”与“当年本批次最末尾考生的名次差距”,然后预估出该大学今年的录取位次。用这个方法的原因是有时候某个省份某批次招生总人数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个时候越靠后的大学录取名次就会有越大幅度的变动。
比如某省份2018年的时候本科一批次一共招生70000人,A大学2018年的时候在该省的最低分录取位次是67000名。但2019年的时候安排到本科一批次的招生计划一共65000人,这个时候你总不能直接用“排位法”预估说该学校2019年的录取位次在67000名吧?毕竟2019年一批次一共没有那么多人。
这个时候比较合理的算法是用“倒用排位法”先计算2018年该校最低录取位次后边还有多少名考生在本科一批次线以上,即70000-67000=3000人,也就是根据2018年的情况可知该学校的最低录取位次后边还有3000多名学生。同样的大致可知道2019年也大约会有3000多名的考生会排在该大学的后边,就能预估出该校2019年录取位次大致在65000-3000=62000名。
举例说明:
注意事项:
这种方法的应用前提是该批次的大学总数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2018年有300所大学在第一批次招生,2019年也是有300所左右的大学在第一批次招生,那就可以运用该方法。如果是该批次的大学总数发生较大变化,那该方法不适用,比如2018年有300所大学在第一批次招生,但2019年却有400多所甚至500多所大学在第一批次招生,那就不能运用该方法。
上文提到的几种方法相对比较直接比较好理解,下边介绍的是一种稍微复杂一点的预估大学录取最低分的方法叫“同比例法”,这种方法相对于上边几种方法误差更小一些。
一般情况下,在某个省份投放招生计划的本科大学总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个本科层次的大学在该省相邻几年的认可度也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那该大学在这个省所招收的学生水平也不会有太大起伏。
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即“某本科大学在某一个省份的最低录取位次考生”在该省“所有本科线以上的考生总人数”中所处的位置会相对稳定。
于是就有了这种“同比例法”的预估方法,具体计算方式为:今年某大学的最低录取位次≈(历年某大学在该省最低录取位次 ÷ 全省当年本科批次线以上总人数)× 今年全省本科批次线以上总人数。
其实常用的预估大学录取分数的方法也就是上面这几个,除了上边的这几种预估方法外,还有不少填报志愿机构提出了很多别的方法,但很多方法操作起来很麻烦,可能不完全适用于考生和家长。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建议考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在预估的时候能把不同的方法有机结合,收到效果会比单独使用要更好。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时,总有家长问起:不少外省高校,在本省只招3-5个人,报考这类学校有没有风险?
单单从招生人数上来说,这类只招3-5个人的高校,与那些招生计划数达到几十、甚至几百人的高校相比,录取的成功率确实要低一些——只要有2、3个比你高分的学生也报考了该校,就很有可能将你挤下线。
但是,在平行志愿模式下,这类高校是完全值得报考的:
1、平行志愿模式下,并不强求每个院校志愿都达到投档条件
招生人数少的高校,录取线往往波动也较大,相对而言更难以准确预测。但在平行志愿的模式下,这种风险是完全能够规避的。一般平行志愿批次,考生少则可以填报6、7所,多则可以填报十几所高校,在这几个甚至十几个院校志愿当中,只要有一所院校投档成功并被录取,考生的目的就已达到。
也就是说,考生报考了这类高校,即使不达投档线,浪费了一两个院校志愿的机会,也是完全不影响考生能够被录取的——后续还有稳、保的院校志愿。
2、招生人数少的高校只要专业合适,可以考虑冲一冲
我们平时所说的冲一冲的条件,是高校内所有专业都能接受。相对于那些动辄投放数十个专业的高校而言,要找一所全部专业都能接受的并不容易。相反,那些只投放几个专业的高校,往往不会有我们极其讨厌的专业。因此,这类高校往往也很适合作为冲一冲的对象。
如一些财经类院校,在某个省份一、二本兼招,一本批次仅投放了几个专业,均为其财经类优势专业,这类高校即使录取线比考生成绩略高,也完全可以放心地冲一冲——没有自己不能接受的冷门专业,能冲上就好,即使调剂也是自己能接受的专业。冲一冲这类高校,在服从专业调剂之下,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
3、招生人数少的高校不适合作为保底学校
招生人数少的高校,比较适宜作为冲一冲的目标,却不适宜作为保底学校。即使这类高校往年投档线比你的成绩低了20分,也不建议你将它作为保底——招生人数少的高校录取线波动往往较大,有些高校录取线波动达到20分(同位分)也是不少见的。保底学校一般建议选择招生人数较多、录取分数区间较大的高校,以确保整批志愿绝对不滑档。
“冲、稳、保”是家长填报志愿时非常熟悉的一种说法,但是却不宜简单地盲目套用,尤其是“冲一冲”,比较容易陷入被调剂专业的风险。事实上不管院校的招生人数多少,考生、家长们均可以秉承这样一种思路,填报志愿以稳为主,但如果有一些高校中所有专业都是自己能够接受的,即使其投档线比自己的成绩略高,那么是完全可以冲一冲的。当然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冲的学校必须服从专业调剂,稳、保的学校要形成梯度,确保能够兜底成功。
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填报志愿是一个很有技巧的事情,应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报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大学。有的人分数考得很好,结果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有的人虽然考得一般,但却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这就是会不会填志愿的区别了。会填志愿,一分不浪费;不会填志愿,分分钟面临滑档......
为解决广大高三考生和家长的苦恼,APP为大家贴心推荐一个超实用的功能——“志愿快问快答”!赶紧随小车来量身定制专属于你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