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毕业季,亲爱的小伙伴们是否已经找到工作了呢?找到工作的你们是否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规划?你可听学姐师哥讲过?毕业三五年后,曾经一起的室友、同窗在收入、成就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大差距!除去家庭背景等“高起点性”因素,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今天学姐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希望对大家的人生规划有所启发。
1.个人追求不同
虽然大家在同一所学校毕业,但其实在同一问题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
当你沉浸在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就知足的时候,有些人在准备不同的职称考试,有些人在继续学习读研读博。
举个栗子,A和B同样是本科毕业,A选择进入一家国企开始稳定的职场生涯,每日的工作不需要特别拼搏,却能够得到一份不错的收入。而B选择进入一家创业公司,从最基础学起,工资最初也不会高。
但是A的工作随着时间的增加,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能力和经验的增值,而B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像挤海绵一样获得大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最终B的工资可能是A的几倍。
当然这并不是说进入国企就不好,有的人喜欢稳定,有的人喜欢拼搏与“冒险”,只是仅仅从收入上分析,对自己有目标和追求进步的人,行动力也会更明确,在职场中往往能够拿到更高的收入。
2.所处行业的差异
不同行业的社会创收不同,招聘对于员工的技能不同。比如前几年大热的房地产行业,而现在现在热门的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从事热门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行业普遍收入水平高,个人收入也会较高。
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毕业后分分钟月薪过万,但更多学习历史、政治、教育的人连一份和工作相关的工作都没有,需要转行从头做起。
3.地域不同
地域同样影响着收入水平,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普通白领的月薪都能够达到万八千,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相同的行业薪资可能只有三四千。
当然这里还需要考虑到个人生活的软硬成本,大城市的高级白领也有很多月光,小城市的白领也能买车买房,但地域的确会影响到个人的收入高低。
4.敢闯敢拼的人更易拿高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曾经很多人为了进入世界500强外企挤破了头,现在却突然发现曾经“很土”的local互联网企业的员工都凭借股权期权成了千万富翁。曾经我们觉得看不上的某宝店主、微商,都比我们朝九晚五挣得多很多。
那么,在奋斗的同时你们需要了解的是,刚离开象牙塔的你们可能会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不适应社会规则
学校和社会的游戏规则有很大区别,尽快实现这一过渡,需要心理上、认知上、观念上、态度上、行为上等都做出很大的调整和突破。
检验学生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应用技能,而社会和职场对人的检验标准是能否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利润和价值,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观念扭转不过来。
2.在自我认知上不接受身份角色的转变
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个中体会只有自己知道。但确实有人是不愿接受自己角色转变的,拒绝从学生变成社会人。
有的人在初入社会,受了挫折和打击后,马上缩回壳去,甚至从一开始就躲在壳里,沉浸在舒适区里。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3.个人规划模糊
难点在于对自身的优劣势做到清晰的认识,对所从事的行业全面的了解,这就意味着需要在校园里就得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和学习,否则很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生发展规划。
其实很多人在毕业的头几年都是稀里糊涂过来的,是在经历了挫折和打击或者与别人比较之后才大梦初醒,奋起直追的,从这点看“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说法是很准确的。
4.自身性格方面不够强韧
在年龄和自身条件相近的人群里,几乎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胆量有魄力有行动力的人准备的。
性格强韧源于成长经历和后天磨砺,尤其是后者,而人生经历的缺乏恰恰令年轻人在这方面普遍都存在短板,从小家庭条件较差学习刻苦的学生在这方面会好一些,但依然还是有欠缺。
5.观念滞后,对信息和趋势的敏感度差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要比以前好了很多,正常情况下,年轻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计算机、互联网、媒体、商业的关注度已经很高。
但对信息的占有率不等于对信息的敏感度就强,普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分子的层面上,对于信息和趋势所带来的变革和调整,反应速度普遍都是滞后的,这也与人习惯处于舒适区,不喜欢风险和挑战有关。
6.不够勤奋、认真
勤奋和认真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懂。
作为人生成长的起步期和开拓期,通过勤奋和认真的态度,做更多的事,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行更多的思考,可以加速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