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6/4  教育网络  阅读:  【放大镜】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但“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9月发布《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人工智能长足大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在这些方面,向后看,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相融合,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生活因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而日新月异,在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的趋势下,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

B. 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该研究通过安装传感器、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分析数据的方式,最后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

C. 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D. 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提出人工智能与传统技艺的话题。后文核心观点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照应了标题。

B. 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是“向前看”和“向后看"融合的有力例证。

C. 全文有明确的紧扣中心的意识,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充分,有利于深入闸述中心话题,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文章运用“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总务省的试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有可能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淹没。

B. 但凡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

C.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发布的《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是人工智能获得长足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 “向前看”和“向后看”相辅相成,人工智能与历史传统融合碰撞,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传统经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第一段说的是“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文中说的是“一些”传统手工艺。C项,“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错误,选项过于武断绝对,第三段说的是“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D项,“……发现了历史学家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举这一例子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更强大。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也能为传统经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错误,选项张冠李戴,从文中来看,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句中的“其”指的是“人工智能”,故应为“人工智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金庸

金庸,学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他头上戴有报业巨子、武侠小说大师、社会活动家等桂冠。鲜花和掌声把他送上了“金庸神话”的巔峰。在这诸多炫目光环的背后,他终其一生,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他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既有香港社会高度商业化、市民化、娱乐化、通俗文学的特征,又包含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人情风俗,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金庸小说,卷舒历史风云,感慨苍茫人生,其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如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此种关注国家兴亡的思路,既有基于他本人早年乱世经历的体验思考和政论家的人生感慨,又反映了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他通过系列栩栩如生的侠义人物,洞察人性的幽微变化曲折,刻画人性的复杂丰富,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价值和政治理想。不同的人看他的小说有着各不相同的视角,侠义、情爱、历史、政治等。但最终他们都能在千百个不同类型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这是他在浓郁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

武侠小说不是金庸的全部。《明报》和他的社评,在他生命中无疑占据更重要地位。那是他一生的事业。仅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没读过查良镛的社评,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金庸。在金庸的黄金岁月,他两手写文章。白天在渣甸山书房写小说,擒扬千古侠风;晚上在《明报》办公室写社评,褒贬现实政治。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为了招徕读者,扩大报纸销路。后来报纸打开局面后,他就把兴趣集中到写社评上,评论国家大事,剖析世界风云。金庸的社评,秉承中国近代王绍、梁启超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以他锐利的“新闻眼”,谈史论政,纵横捭阖,深具见地,独步文林,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和远见卓识,实现了“文章报国”的初衷,为海内外识者称颂,开启了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时代。

办了一辈子报纸,写了17年小说,年过花甲的金庸,又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为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在此期间,金庸还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为实现中华民族和平统一而忙碌奔走。他不仅是台湾的常客,而且三度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1981年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1984年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会见,1993年与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不属于天国,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逸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综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庸生于文宦之家,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与他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

B. 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C. 金庸在浓郁的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

D. 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金庸,不光要读他的小说,更应该读他的社评。他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明报》和社评则是他一生的事业。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为中心展开对金庸人生的叙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B. 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

C. 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多次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为香港和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

D. 金庸纵横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既有其无法超越尘世的世俗的一面,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情怀的一面。

6. 文章说:“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金庸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他出身士族家庭,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一生博览,对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他身上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传统情怀。②金庸小说和社评体现中国文人的关怀。金庸小说关注国家兴亡,追求真善美,有浓厚的家国情结和人文情怀。金庸的社评褒贬现实政治,评论国家大事,剖析世界风云,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和远见卓识。③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表现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金庸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与金庸小说的背景和内容无关。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文章……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错误,“武侠小说不是金庸的全部。《明报》和他的社评,在他生命中无疑占据更重要地位”“办了一辈子报纸,写了17年小说,年过花甲的金庸,又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没有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B项,“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他终其一生,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他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C项,“……为……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的是“为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并没有提到金庸为澳门推行“一国两制”尽心尽力,这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再到文中圈出能体现传统中国文人特点的句子,根据分值进行概括。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结尾部分,这就提示考生要到上文寻找答案,如倒数第二段“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这说明金庸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如倒数第三段“年过花甲的金庸,又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为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这表现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如倒数第四段“晚上在《明报》办公室写社评,褒贬现实政治。……他就把兴趣集中到写社评上,评论国家大事,剖析世界风云。金庸的社评,秉承中国近代王绍、梁启超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以他锐利的‘新闻眼’,谈史论政,纵横捭阖,深具见地,独步文林,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和远见卓识,……”,倒数第五段“此种关注国家兴亡的思路,既有基于他本人早年乱世经历的体验思考和政论家的人生感慨,又反映了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他通过系列栩栩如生的侠义人物,洞察人性的幽微变化曲折,刻画人性的复杂丰富,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价值和政治理想”,从金庸的小说和社评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关怀。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道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来·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寒冷寂静的夜晚:“夜间10点”“寥寥无几”“一阵冷飕飕的风”,环境的幽冷、夜晚的凄清成为情节展开的标记,故事空间进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B. 第五段刻画出鲍勃的容貌及性格,并用“伤疤”暗示了其在西部的经历。从后文“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可推测出鲍勃的经济状况,一定是在西部发了财。

C. 小说中出现两次对“一阵冷飕飕的风”的环境描写;第二次常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也成为情节转换的标志。这如同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暗示作用。

D. 小说把警察与罪犯这一对最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到友谊面前,让警察深陷在职业操守与私人情感的深渊中挣扎。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吉米最终选择了后者。

8.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吉米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并分析。

9. 小说虽然简短,情节也不是很复杂,然而仔细品读,有很多人性的冲突反映在小说里。你认为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C    8. ①尽职尽责:在寒冷凄清的夜晚,吉米认真地执勤,“边走边一家家打量,他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都表现了他的尽职尽责。

②机警理智,冷静善思:吉米正直的个性与警察的历练让他冷静面对犯罪朋友。他没有暴露身份,而是理智、冷静地观察,寻找对策。

③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吉米在“情与法”的对抗中交战,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情枉法,最终让一个便衣警察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也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   

9. 这些冲突有真与伪的冲突,有善与恶的冲突,有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①吉米?维尔斯与鲍勃体现出真与伪的冲突。鲍勃为赴二十年前之约而来,自始至终看到的是一个很“真”的鲍勃。吉米则伪装了他的身份,以一种“假”呈现给鲍勃。

②善与恶的冲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身上。鲍勃是恶的代表,吉米是警察,正义的化身。善与恶同时也体现在鲍勃身上,作为恶人的鲍勃,对友谊是珍视与忠诚的。

③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体现在吉米身上。是为正义抓捕,还是为友情放过一马。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在他内心争斗着,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思考空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轻松和谐的气氛”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此时吉米已经发现鲍勃的罪犯身份,并且准备离开找人逮捕他。此处环境描写,为后文吉米的离开,另一警察现身准备逮捕鲍勃的情节转换埋下伏笔。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吉米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并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文中来看,小说中的吉米是一个优秀的警士,他在寒冷的雨夜中,认真地执行自己的职务,“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这些表现出吉米的尽职尽责;当站在店铺门口的男子引起吉米注意后,吉米“认真地看了他一眼”,说明吉米观察仔细,可能已经发现端倪,但他稳重谨慎,不动声色,以一名警士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没有马上兴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这表现出吉米的理智冷静;当吉米发现老朋友是要被缉捕的人后,吉米理智战胜了情感,暗中通知了便衣警察,这说明吉米有正义感,不徇私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体现在哪里”,然后理解“人性”这一词语,再看小说中设置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表现出怎样的人性,这些人性存在怎样的冲突。“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从文中来看,小说中主要设置了两个人物形象,即警察吉米和罪犯鲍勃,小说主要写鲍勃赴二十年前之约和抓捕鲍勃这两件事情,其中警察吉米无疑是正义的化身,而罪犯鲍勃则是恶的代表,这二人之间存在善与恶的冲突;从鲍勃本身来看,也存在善恶,鲍勃犯罪是恶,而他遵守二十年的约定来赴约,这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忠诚,这是善;从吉米来看,吉米是警察,鲍勃是罪犯,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二人又是曾经的挚友,这让警察吉米深陷在职业操守与私人情感的深渊中挣扎,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在吉米的身上呈现出情感和理智的冲突;鲍勃是赴约而来,他展现出的是真实的一面,而吉米面对罪犯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呈现给鲍勃的是假的一面,这里又存在真与伪的冲突。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於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徽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七年二月,进屯太平墟。贼由吉安大举来袭,列阵二十馀里,以骁骑冲突,将士多死亡,全军败溃。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十年,擢广西巡抚。十一年,遗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於前案,或更甚於前案,其有害於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於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同治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八年,法兵陷东京,越匪纷起,广西援兵至太原,长佑檄道员沈寿榕率军出关,与为声援。长佑屡以病乞罢,慰留未许。八月,入觐,予假两月,九年,乃许开缺回籍。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於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祠。

(选自《清史稿·刘长佑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B. 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C. 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D. 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汉代起,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B. 教谕,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三朝,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C. 总督,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

D. 祠,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本文中属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长佑地位不高,但富有谋略。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跟随江忠源辅佐谋划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 刘长佑作战英勇,视死如归。太平墟一战,他率骑兵冲锋迎击,将士死伤大半,全军溃败,他死意已定绝不苟活,幸被救下。

C. 刘长佑稳重谨慎,深谋远虑。在处理英国在云南设通商一事时,谏言缓三五年等待云南境内的官民慢慢安定下来再派官员与英国人商议办理。

D. 刘长佑忠于朝廷,深得皇帝厚待。他为官能干,虽因云南军费报销案牵连被降三级,但皇帝虑及他从前的功劳,表彰他端正稳重,当即下令免除处分,仍旧依照总督先例评定功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

(2)长佑屡以病乞罢,慰留未许。八月,入觐,予假两月,九年,乃许开缺回籍。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与其在失去越南边境后,再作守边考虑,不如趁法国军队才开始行动,就做好消除边境争端的谋划。

(2)刘长佑多次拿病痛请求离职,皇帝劝慰挽留没有允许。八月,刘长佑入朝进见,皇帝给了他两个月假期,同治九年,才允许免除其职务另外选人,让他回到家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这段话是说“刘长佑下马掏出刀准备自杀,营务处刘坤一扶他上马,退守到分宜。临县百姓争相运送粮食用具来救济,溃逃的士兵全部回来,军威重新振奋”,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长佑”“佩刀”“刘坤一”“之”“分宜”“近县士民”“溃卒”“军势”,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下马引佩刀欲自裁”都是“刘长佑”的行为,而“拥之上马”的主语应是“刘坤一”,“营务处”是“刘坤一”所处的部门(或官署),二者不能断开,应在“自裁”和“营务处”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近县”修饰“士民”,是指“分宜”县临近县的百姓,故“近县”和“士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D。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拔贡,……汉代起,……”错误,“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是“清朝制度”的内容,不是“汉代起”。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当即下令免除处分”中“当即”一说错误。文中说“十三年,卒于家。诏念前功”,由此可知,应是刘长佑死后,皇帝追念他以前功劳才做出的决定,并非“当即下令”。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与其……不若”,意思是“与其……不如……”;“既”,在……之后;“为”,动词,进行,做出,考虑;“乘”,趁着;“其”,代词,法国军队;“始”,开始;“为”,动词,做好;“弭”,消除;“衅”,嫌隙,争端;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中,“屡”,多次;“以”,介词,拿,用;“乞罢”,请求离职;“慰留”,劝慰挽留;“许”,允许;“入觐”前省略主语“刘长佑”;“觐”,朝见,进见;“予假两月”省略主语“皇帝”,“予”,给;“假两月”,定语后置句,“两月假”;“乃”,才;“开缺”,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被选作拔贡。他与同县的江忠源是好友。咸丰二年,江忠源率领乡勇奔赴广西帮助剿匪,刘长佑跟随前往。广西的土匪从桂林逃跑到湖南,江忠源在蓑衣渡剿灭土匪,刘长佑有辅佐谋划的功劳,朝廷奖励他担任教谕。刘长佑又跟从江忠源打败浏阳徵义堂的会匪,被提拔做知县。咸丰三年,平定衡山的土匪,升做直隶州同知。七年二月,刘长佑进军驻扎在太平墟。贼寇从吉安大举来袭,刘长佑列阵二十多里,亲率骑兵冲锋迎战,将士死伤大半,全军溃败。刘长佑下马掏出刀准备自杀,营务处刘坤一扶他上马,退守到分宜。临县百姓争相运送粮食用具来救济,溃逃的士兵全部回来,军威重新振奋。十年,升为广西巡抚。十一年,刘长佑派遣刘坤一剿柳州的土匪,斩了土匪首领伍声扬,土匪余党被安抚。刘长佑被提升做云贵总督,第二年,才到云南上任。在此之前,云南边境不受约束的少数民族杀了英国人马加理,为了交涉处理这个大案,到后来商议决定,允许在云南设口岸通商。皇帝下诏大臣谏议,刘长佑上疏说:“万一防护措施不周全,导致又发生与从前相同的案子,甚至比以前更严重的案子,这对云南一个角落有害尚且是小事,它扰乱国家全局就很严重了。洋人通商,用意在谋取利益,也断无没有图谋长远祸害的道理。应该等三五年后云南境内的官民慢慢安定下来,再派官员与英国人商议办理。”刘长佑认为云南的事逐渐安定,多次上疏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皇帝用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他。同治七年,法国军队窥视越南东京。刘长佑上疏说:“与其在失去越南边境后,再作守边考虑,不如趁法国军队才开始行动,就做好消除边境争端的谋划。请用广西二万兵作为中路,广东、云南各用一万兵来牵制夹击敌人,互相支援。广东的军队从钦、连进入,云南的军队过洮江向东推进。另外用轮船守住广东顺化港口,切断法军的后路,法军一定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又极力进言刘永福能够抵御敌军,请求秘密告诉越王供给刘永福军粮。奏疏呈上,皇帝下诏在朝廷,上讨论。八年,法国军队攻陷东京,越南土匪纷纷起事,广西援兵到达太原,刘长佑晓谕道员沈寿榕率领军队出关,与他相互声援。刘长佑多次拿病痛请求离职,皇帝劝慰挽留没有允许。八月,刘长佑入朝进见,皇帝给了他两个月假期,同治九年,才允许免除其职务另外选人,让他回到家乡。不久,刘长佑因为被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牵连,降了三级官。十三年,刘长佑在家里去世。皇帝下诏追念他从前的功劳,表彰他的端正谨慎稳重,免除他过去的处分,仍旧依照总督先例评定功绩,褒赠抚恤,封他谥号为武慎。广西、云南、湖南都,为他建立专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虽然五、六句均押平声韵,但仍然符合声律要求。

B. 首联写出自己马马虎虎准备过寒食节,勉勉强强移席到了门外水边。

C. 本诗用语精炼,“草草”“萧萧”“空”“忽”“吹”都确切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D. 全诗景情结合、视听结合,有整体有细节,尾联直接把情感推向高潮。

15.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四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情感起何作用?

【答案】14. C    15. 思想情感: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寒食节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落寞空虚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或: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离愁)“客袂空佳节”,佳节时孤身在外;“莺声忽故园”悦耳莺语,仿佛置身于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悠远凄厉的笛声让诗人从神游故园中回到现实,离恨满樽。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颔联的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起到反衬作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树木阴浓,花光照野,柳色苍翠的明艳之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作者的离愁之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吹’都确切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错误,从诗中来看,“吹恨满清尊”中“吹”是一个动作,不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四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情感起何作用”,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景以及情感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再分析三四句中的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景物与情感之间是何关系。诗歌标题“寒食”交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即寒食佳节,本应一家人团聚,而诗人此时却是“客袂空佳节”,诗人独自一人客居他乡,内心满是落寞和孤寂;,此时此刻,“莺声忽故园”,突然传来的莺声让他感觉仿佛置身故乡,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让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可以分析诗歌的情感。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离愁,这属于哀情;再看诗歌的三四句的景,“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浓荫”“野花”“绿柳”,这些景物呈现出一片明丽之态,因是春天,树木长出浓荫,花光照着田野,绿柳围绕着村庄,景是乐景,而情是哀情,由此可知,这是以乐景来衬哀情,使用反衬的手法,衬托离愁之浓。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拂、怨、浩荡、察、佛狸祠、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思政课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______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______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建设、改革、革命过程中打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孕育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让思政课更上一个台阶,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______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______,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 引人注目    经天纬地    理直气壮    青出于蓝

B. 举世瞩目    博大精深    理直气壮    后继有人

C. 引人注目    经天纬地    义不容辞    后继有人

D. 举世瞩目    博大精深    义不容辞    青出于蓝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打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B.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打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增强了深厚力量。

C.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增强了深厚力量。

D.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B.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一定能被培养好

C. 我们就定能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D.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一定能被培育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注意。“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第一处,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之大,应使用“举世瞩目”。“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博大精深”,广博高深。第二处,是形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使用“经天纬地”,则对象不当,应使用“博大精深”。“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第三处,文中是形容“开好思政课”的理由很充分,应使用“理直气壮”。“后继有人”,有人接续前头的人所从事的事业。“青出于蓝”,后人超过前人。第四处,文中是说让党和国家事业有人接续,应使用“后继有人”。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建设、改革、革命过程中打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孕育了深厚力量”,“建设、改革、革命过程中”语序不当,应为“革命、建设、改革”,这就排除A、C两项;“打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搭配不当,“打造”应为“锻造”,排除AB两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上下文来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语应是“我们”,前后都没有主语,故横线处的句子应以“我们”为主语,不需要被动句,故排除B、D两项;C项,“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搭配不当,“培育出”应为“培养好”。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有记者提问,据报道,十四世达赖接受采访称,他去世后,下一世达赖可能会在印度产生,其他由中国认定的下一世达赖都不会得到认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有固定的仪轨和制度。中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颁布有《宗教事务条例》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等,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这一传承方式。“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第十四世达赖本人也是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寻访认定,报请当时的中央政府批准继位的。

【答案】包括达赖喇嘛在内的活佛转世都应遵循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包括达赖喇嘛在内的活佛转世都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给“新闻拟写标题”,然后回顾新闻拟题的技巧以及新闻标题的构成成分,新闻的标题主要包括“何人”“何事”这两部分;再浏览本则新闻,重点分析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找出“何人”,即对象,找出“何事”,即对象所做的事情。从材料来看,材料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即“下一世达赖可能会在印度产生,其他由中国认定的下一世达赖都不会得到认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由此可知,后文中国对“活佛转世”的态度应是材料的中心,“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有固定的仪轨和制度。中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颁布有《宗教事务条例》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等,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这一传承方式”,由此可知,中国对此的态度是“包括达赖喇嘛在内的活佛转世都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考生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拟题即可。


21.模仿示例,根据以下汉字的字形推断成语,并说明理由。

示例:炭,头重脚轻,理由:上面是“山”重,下面是“灰”轻。

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泵,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扰,半推半就,理由:“推”字的一半加“就”字的一半组成“扰”字。    (2). ②闹,门庭若市,理由:“门”中一个“市”字。    (3). ③泵,水落石出,理由:“水”落在下面,石头显露在上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汉字结构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模仿示例,根据以下汉字的字形推断成语,并说明理由”,然后分析示例,看示例是如何由汉字的字形推断出成语,又是如何陈述理由的,再模仿这种方式分析另外几个汉字的字形,并推断出相应的成语,同时陈述理由。“炭,头重脚轻,理由:上面是‘山’重,下面是‘灰’轻”,“炭”由“山”和“灰”两部分组成,“山”在上,是头,很重,“灰”在下,是脚,很轻,由此可以得出“头重脚轻”这一成语。“扰”由“扌”和“尤”组成,“扌”是“推”的半边,而“尤”是“就”的半边,由此推断出“半推半就”这一成语;“闹”由“门”和“市”组成,“门”中有“市”,由此联系“门庭若市”;“泵”由“石”和“水”组成,“石”在上,“水”在下,“水”落下去,“石”露出来,由此可以联系“水落石出”。明确了这些之后再来陈述理由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春庆贺活动的延续。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94年来首次“灯会”,这意味着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

消息传出,立即引发了一波“刷屏”。有媒体报道,2月17日下午开放19日的门票预约,十几分钟就被预约一空;18日凌展,故宫票务官网直接“瘫痪”,有网友感叹“门票比春运车票还难抢”。

元宵之夜的故宫,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壮美雄姿。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此外,午门至神武门东侧城墙区域,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城墙,引导观众步行。临近城墒西侧的建筑也被点亮,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建筑屋顶上。

此次灯会最吸引观众的亮点大概就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超强的照明设计。据介绍,它是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固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元宵节当晚,观众们自午门入场后,首先可以观赏灯光下的太和门广场,随后由午门西马道登午门城楼,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展。此外,还能聆听畅音阁戏楼的美妙戏曲。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按以下要求作文: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故宫博物院的尝试给了我们启发: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之间的关系,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然后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例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创新之举,即举办建院94年来首次“灯会”,在这次灯会上,博物院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展示了传统的文化之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考生可以从博物院、观众等角度分析立意。从博物院的角度来看,它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与前沿的科技进行结合,展示出故宫的魅力,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古老和创新的结合,是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而故宫的这一举动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考生可以围绕“传统文化与高科技”“传统文化与民众”“古老和创新”等方面进行立意。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从“消息传出,立即引发了一波‘刷屏’。有媒体报道,2月17日下午开放19日的门票预约,十几分钟就被预约一空;18日凌展,故宫票务官网直接‘瘫痪’,有网友感叹‘门票比春运车票还难抢’”,这些情况本身就传达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而博物馆的这一举动无疑给民众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由此可以围绕“民众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亲民化”等角度立意。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进行立意作文。

参考立意: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传统文化亲民化;独特旅游体验产品,满足公众想象;故宫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古老与创新的结合;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传统节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好的博物馆是让文物活起来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六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以传统文化的窘境引出观点——“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正文主体部分先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接着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促进,最后联系现实,进一步阐述二者的关联。结尾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素材: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

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

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