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年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2019/6/18  教育  阅读:  【放大镜】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信息试卷(一)

一、积累应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位卑则足羞,     。( 《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     ,     ”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歇。

2.(5分)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的小孙子,谆谆教诲道:“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2)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二、现代文阅读

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則应当迺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而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賺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則”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規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妤。当然,規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規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規則,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矣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規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代海教学上的论述。

?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數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航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囚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規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计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定雞,包揉那多人的狮宀与計文物古i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傲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己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美的迫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遇着“伪善”的唐难?

(1)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

(2)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瘓。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4)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5)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4.(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

杨新岚 

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

?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

(2)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3)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请加以分析。

三、诗歌阅读

5.(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五代)  牛希济

洞庭波浪飐①晴天,君山②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③.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④下,有路暗相连。

【注】飐:风吹物使其颤动  ②君山:湖南岳阳市西南800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③参然:参差不齐的样子。 ④罗浮山:在广东惠州,为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下列关于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看应是一首词

B.从相对整齐的句式看应是古体诗

C.从标题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

D.从写作的对象看是一首咏物词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B.深沉含蓄       C.清新明丽       D.明快简洁

(3)扣住“一点”,赏析“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两句。

四、文言文阅读

6.(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言诚不足采,侍中问晔,终不言。

②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③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④《傅子》曰:巧许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不厌其密     ②信矣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     

A.有益  B.渐渐  C.更加  D.增加

②子诚直臣     

A.只是  B.正义  C.正直  D.爽快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B.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

C.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D.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4)第③段画线句“果得其情”中“情”指的是     。

(5)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6)依据全文,简析刘晔的性格特点。

7.(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④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五、写作

8.(70分)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信息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

1.【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黄沙百战穿金甲(重点字:穿)

(2)官盛则近谀。(韩愈)(重点字:谀)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重点字:苒)

【点评】《师说》中的名句辑录: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分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解答】(1)A.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此处是同学,不合语境。

      B.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此处是劝告不要惹是生非,不合语境。

      C.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正确。

      D.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此处指方案被领导否定,不合语境。

(2)A.“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此处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

      B.表达得体。

      C.“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此处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

      D.“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答案:

(1)C

(2)B

【点评】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二、现代文阅读

3.【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的作用,需要概括名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解答】(1)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

(2)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B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故选C。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与画线句同;B.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因此选择D。

(4)结合文本内容“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分析可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结合下文内容“‘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分析,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5)结合文本内容“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等分析概括,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主要讲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答案:

(1)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2)C

(3)D

(4)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5)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点评】归纳文本要点: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文学作品特征的基本能力。解答这一题要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信息进行具体把握,侧重于找出相关的核心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学生结合文本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文本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关键词句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修辞表现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解答】(1)“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这一内容展现出作者去老舍家中的这段路程是几位熟悉的,极为鲜明的写出了作者去寻找菊花时的心情是极为兴奋的,这一具体的内容为下文具体叙述老舍故居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具体的环境做出重要铺垫,鲜明写出老北京胡同充满魅力,进而突出老舍故居充满着北平的味道。

(2)根据题干的提示,这里突出的手法是虚实结合,这个痕迹非常明显,前半部分写的是老舍院子内蓝天下两科挂着柿子的树,树上所结满的红色的果实,这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景物,属于实际描绘。后者的工笔画是通过老舍院子里的景象进行的描绘,对内容是虚构的。图中的柿子树于眼前的柿子树形成一种鲜明的映衬,相互照应,虚实相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别致,充满独特的味道,同时赋予柿子树更为别致的内涵。这里时空交叠,通过话中于眼前的具体时空进行比较,增添了院子中柿子树与化妆柿子树的文化意境和核心内涵,进一步突出作者沉浸在柿子树中的一种喜悦之感,也进一步勾出来对过往美好生活以及小媛情景的具体描绘与想象。

(3)“铺天盖地”一词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展现出院子曾经所具有的独特繁盛之态,曾经的院子里满院的柿子树,遍地的野菊花,呈现出最美的秋天的意境,增强的是老舍先生当年种菊花种柿子树的那种具体场景,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灵魂的涤荡。

(4)“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这一标题是文本的主要线索,文本主要通过这一标题展现出作者对老舍故居游览具体过程的直接叙述,串连起文本的主要内容,将老舍不得生活追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相关图片、景物、绘画等内容进行具体串联,增强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寻最美的菊花”是作者精神生活的一种诗意选择,凸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与震撼,写出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回味,突出的是一种生命气息和文人所具备的独特人生价值和文化传统。正是通过这一内容展现出作者对此地的一种怀念之情,结合当下社会,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传统,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现状的批判,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从而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答案:

(1)表现出作者对去老舍家这段路程的熟悉和左穿右拐前往寻菊的高涨兴致;为下文蓄势;展现老舍故居的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将之纳入老北京胡同风貌之中,突出其“北平味”。

(2)实写院内蓝天下两棵柿树挂满红色果实;虚写工笔画大师笔下老舍家的满树丹柿。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柿子互相映衬,虚实相生,使丹柿的形象更加鲜明;时空交叠,开拓意境,渲染出作者沉浸于柿树依旧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人们对曾经的菊花美景和小院生活的想象。

(3)运用夸张,形象地展现了小院曾经空中满树丹柿、地上遍地菊花的繁盛之态,突出其最美秋天的气势,表现出老舍家当年满种菊花丹柿的院落之美给“我”的震撼。

(4)交代本文的线索,以之串联起对老舍故居游览过程的叙述、老舍家生活和追求的介绍以及相关景物、照片、图画的描写;名为“寻最美的菊花”,实则象征寻找回味那诗意而富有生命气息的北平生活、清雅的文人情怀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承,表现出作者对此的留恋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含蓄批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三、诗歌阅读

5.【分析】(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解答】(1)B.“古体诗”错误,应该是“词”;C.“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关系;D.“咏物”错误,应该是“写景”。故选A。

(2)此题考核诗歌的风格,通过词的内容和用语“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有路暗相连”可知属于“清新明丽”,故选C。

(3)词的前句描写秋日天气晴好,视野开阔一览无余。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上泛着波浪。后句写处于茫茫洞庭湖中君山极其渺小,似一点凝烟,似有似无,时隐时现,如若不是晴天几乎难寻踪迹,由此衬托出湖的广阔无边。


答案:

(1)A

(2)C

(3)运用衬托手法极写洞庭湖之大。/在浩淼的洞庭烟波中,君山就如一点凝固的烟雾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以“一点”言君山之极小,以此衬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译文:

       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赏析: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

  这首词咏罗浮仙子。上片“洞庭”两句,极言洞庭之大,写景颇佳。下片好在景与情生,仙有人情。“万里平湖秋色冷”,着一“冷”字,境界全出,极妙。

  此词作者运用了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神韵。词中描写的洞庭秋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真幻难辨。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又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崇尚自然平易,“甚蕴藉有情致”(郑振铎语),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点评】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

6.【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解答】(1)①“厌”可联想“何厌之有”中“厌”的解释,解释为通“餍”,满足。

②“信”可联想“信可乐也”中“信”的解释,解释为“确实”。

(2)①“益”所涉及的语境是“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大意是经常担心睡迷糊了泄露机密,增加我的罪过。这里“益”据推测可解释为“增加”,选D项。

②“直”所涉及的句子是“子诚直臣”,大意是说你确实是个(  )的大臣,这里可揣测为“正直”,选C项。

(3)根据句意断句。“入与帝议则日可伐”与“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句式对称,应在“伐”后断句,排除ACD,选B项。这段话翻译为:刘晔入宫与魏明帝谈论此事则说“可以举兵”。而出宫与朝臣谈及此事,却说“不可出兵”。

(4)“果得其情”大意是果然发现刘晔在迎合取巧,这里的“情”应是指前面“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也就是用办法去考验刘晔,发现其并非真正的忠心,他揣测皇上的意图而一味的奉承迎合。

(5)“明智”,聪明智慧;“权计”,权术计谋;“居”,坚守;“上贤”,指德才朝著的人;“加”,比得上。句子翻译为:凭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能坚守道德和仁义的立场,以忠信为行为准则,即令是古代的德才朝著的人,又有谁能比得上他!

(6)据原文“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可知,他入宫与魏明帝谈论此事则说“可以举兵”。而出宫与朝臣谈及此事,却说“不可出兵”,由此可见其巧诈不诚;据原文“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可知,明帝考验刘晔,果然发现刘晔在迎合取巧,由此可见他一味逢迎皇帝;据原文第四段“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可知,他不行德义,缺乏忠信,独任才智。


答案:

(1)①“厌”通“餍”,满足;②确实。

(2)①D②C

(3)B

(4)“情”是指刘晔并不真正忠心,而是顺势迎合皇帝意向的心态(情况)。

(5)凭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能坚守道德和仁义的立场,以忠信为行为准则,即令是古代的德才朝著的人,又有谁能比得上他!

(6)巧诈不诚,独任才智,一意逢迎,不行德义,不讲忠信。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7.【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虚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句子含义,结合排除法。

(2)考查理解段落大意,要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结合排除法。

(3)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理解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考查鉴赏语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5)考查理解段落作用,要理解句子含义,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解答】(1 )此处指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虚词在此表示揣测的语气“大概”,应“其”,排除ABD。

(2)根据原文“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应是②,根据原文“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应是③,排除ABC。

(3)A.“恩将仇报”错,无中生有,从第三段看无此内容。

(4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刻画出贤相为国计民生而焦虑、时刻准备上朝答对的神态;“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刻画了奸相为一己之利而烦忧那种装模作样的神态,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感情的褒贬。

(5)“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是总结宰相所思所为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补充了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的庸相不可取,体现行文及阐述的缜密周全。


答案:(1 )C。

(2)D。

(3)A。

(4 )前者生动刻画出贤相为国计民生而焦虑、时刻准备上朝答 对的神态,后者刻画了奸相为一己之利而烦忧那种装模作样的神态,表达了作者 鲜明的褒贬。

(5)第④段先总结宰相所思所为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再补充了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的庸相不可取,体现行文及阐述的缜密周全。


译文: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许在想,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罢斥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大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五、写作

8.【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这道题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的是现在还没有被发现的事情,突出的是未来工作的可能性的体现。第二部分则是突出的是家长为孩子所准备的工作能力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告诉了我们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未来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哪些,这就是这道题目所呈现的一个具体内涵,考生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角度进行具体把握。

参考立意:

1、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2、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

3、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4、有哪些能力没必要为孩子准备?

5、有哪些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6、成人要有怎样的见识和前瞻性?

【解答】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这是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不管你现在怎样贫穷,也不管你现在如何困窘,决定你的人生的,不是你的现在,而是你的将来。

       这就要我们对未来保持一份希望,对现在保持一份宽容,现在的不如意都会过去,今天的困难都会化为昨天的泡影,只要努力奋斗,定会看到明天的彩虹,这是一种积极而豁达的心情,拥有这样的心情,那么每天都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然而置身于现实中,我们常常被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家境不好,相貌平凡,工作不顺。面对远方,我们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很多人被淹没在现实的洪水中,不断挣扎,却无从喘息,面对远方,我们常常感到的是无措和迷茫,“前往何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断激荡的问号。

       前往何处?既然无从解答,那就立足当下。有时候,远方的不确定常常诱惑着我们去猜测、去幻想,在幻想的梦境中,我们却常常迷失自己,忘了现在的努力是未来的基奠,忘了未来需要现在的辛勤来耕耘,到最后破了梦想、碎了未来才幡然醒悟,但为时晚矣。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要看到远方美丽的风景,也要注意到脚下坎坷的小路,既要放眼未来,也要立足当下。

       文革时期的邓小平住在破烂的农舍里,每天要进行大量的劳动,生活如此艰苦,他仍一心系着中国的命运,他着眼的未来是全中国的未来,后来的改革开放也是那时候他最先想到的,在艰苦的岁月中,他不仅顽强地生存下去,也为中国的发展谋划了一副美丽的蓝图,假如那时候他只想着中国的发展,或是只考虑当时自己的荣辱得失,那么他就会被生存打垮,或者碌碌无为,那么就不会有文革中那么多伟人的平反,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会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强大。

       置身于泥淖中,也要心存希望,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但如果只是一味期待将来,那么也是枉然,如果没有从泥淖中拔出来,那么未来也只是一句空谈。

       忘却了浴火重生的苦痛,凤凰涅盘重生;经受过暴风雨的洗礼,彩虹仍现于碧空;展望着广阔的天空,雄鹰终自由翱翔。立足于当下,终有属于自己别样的天空。鲁迅曾说过:“只有不仰望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未来像一个血口般张着,我掉下,万劫不复。一睡得越来越少了、当被似梦非梦的东西惊醒、空洞的看着那一片黑暗、在张狂地叫嚣、有点不知所措、那夜寂静地让。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鸟儿的自行悔悟,随岁月的变迁而成长。更多的不再是愁苦,而是这段美好的心路历程。一笑而过,一声淡淡的惆怅,留下痛苦的一声沉吟,回忆多少?成长多少。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学校首页:广东中小学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