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2020/6/9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阅读:  【放大镜】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起源于1927年成立的暨南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1999年学校整合学科资源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现设7个系1个中心,包括生物工程学系、生态学系(水生生物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所)、生物医药研究院(细胞生物学系)、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生物学系、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和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置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2019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生态学本科专业2010年入选广东省特色专业,2018及2019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生态学专业大学排名排行榜”,位列全国第13位、广东省第2位,为“四星级”本科专业;作为学院唯一的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于2016年获批广东省重点专业。


学院学科门类多,层次高,为本科教学及本科生继续深造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持: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医学工程)点和一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生物与医药),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学)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学院目前有五个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材料科学)进入了ESI全球前1%。


二: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专业于2002年获批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理解和阐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野外实习等。目前该专业建有暨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重点实验室、以及功能蛋白质研究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的一、二等奖。


生物技术专业重在培养学生产品和技术研发的能力。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酶与酶工程、生化技术、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生产实习等。目前该专业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因组药物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抗体药物与免疫检测工程技术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大赛中斩获佳绩。


生态学专业设置于2003年,200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广东省生态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同年设立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本、硕、博及博士后各级人才培养,是我国水生生物学、淡水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生态学专业“水域生态”特色鲜明,以服务地方和国家生态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大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生态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态工程原理、生态学实验技术、水源地保护与饮水保障技术、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人工湿地设计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流域生态与水土保持、污染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等。

生态学系建有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系列科技支撑平台,在淡水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污水生态处理与环境修复生态工程、近海环境修复与资源化生态工程和藻类资源化生态工程等方向取得突出成绩。现与国际上20多所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建成广东省首个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成2个广东省创新团队,成为生态工程与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学院目前唯一的工科专业。该专业源于我国最早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发的单位——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1984年成立)。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条球囊扩张导管,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物材料领域专著《生物医学材料学》。


经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人才建设,陆续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薛巍教授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拥有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材料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药物载体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孵化了冠昊生物、维力医疗等上市公司和创尔生物、贝奥吉因等众多企业,并在当前的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进入前100,是暨南大学仅有的2个进入前100的学科之一。


该专业坚持产学研并重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特色课程包括:生物材料学、生物材料加工工艺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医疗器械与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传感器等。


该专业拥有多家高规格的本科实习基地,满足工科专业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贝恩医疗设备(广州)有限公司、香港艺美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百合医械集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等基地。


近3年来,该专业本科生共获得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8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12项。2018及2019年,组织本科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斩获一、二、三等奖。


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校、研究机构、医院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制药、食品、整形美容与化妆品等企事业单位。近3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为100%,平均读研率超过50%(分布于国外、境外、境内985和211高校),其中出国/境占比15%,分布于英国帝国理工、美国达特茅斯、美国东北大学等世界名校。


三:本科人才培养


学院的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落实学校新时期“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和“全员创新”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先进研究院合作,开设了“生物科学(中科先进)班”,同时实施了“卓越未来科学家”等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大力倡导本科生提早进入科研实验室,通过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深度合作,融产学研教为一体,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院内推行了全体教师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导师制”,优化整合学院师资资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个人意愿,大力倡导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和导师。


同时,学院努力实现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合力推动作用,在本科课程建设上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中枢神经研究院开设《神经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开设《病原微生物》;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设《发育生物学》和《再生生物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开设《生物信息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开设《基因工程药物学》和《酶与酶工程》;赤潮研究中心开设《海洋生态学》等。


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学院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学院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已经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建立“3+1”合作培养模式;此外,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建立“4+1”合作培养模式,我院学生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前提下,被该校录取就读研究生的几率更大。


学院秉承教学科研互促并进的原则,2015年以来取得多项成果:《自然保护概论》、《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细胞工程》获批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分子生物学》获批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拯救地球家园》获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暨南大学-香港艺美达集团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暨南大学-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获广东省教学团队。此外,学院还获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项教育部办公厅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及多项省级教改项目,《自然保护概论》等课程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名列前茅;2018年《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生物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滨海动物野外实习虚拟仿真》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020年春季学期,因新冠病毒疫情,根据“开学不返校”方案,通过网络教学等远程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我院的《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学特征与行为习性观察虚拟仿真实验:以中华白海豚为例》、《细胞生物学-细胞社会的奥秘》、《医学生物学(全英课)》三门课程,获得疫情期间第一批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获一、二等奖。


学院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2015年以来,我院本科生共有挑战杯立项105项,获得国赛金奖1项,广东省赛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各2项;创新创业类获得广东省赛银奖一项;获广东省科技厅立项资助的大学生“攀登计划”21项。2015年以来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1项、省级20项。学生们的实验技术基础扎实,在每年举行的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大赛等全国性创新能力大赛中,我院学生每年均有学术科技类作品入围获得全国奖项,如2018年《负载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物补片在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利用胚胎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上清制备3 D角膜缘干细胞球》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四:师资及科研实力


学院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现有教职工236人,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61人,博士生导师75人,硕士生导师81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973首席1人,杰青1人,优青2人,万人计划学者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广东高校“珠江学者”7人,广东省杰青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原教育部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教坛新秀2人。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多方向和宽口径的平台支持。拥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水体富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功能蛋白质研究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技术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水库蓝藻水华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抗体药物与免疫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药物载体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2个: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以来,学院主持承担纵向项目450多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签订横向项目150多项,经费超过6千万。


五:就业深造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行业内的认可,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国内外名企名校就业或深造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单位涵盖省安监局、食品检验局、省市微生物研究所、银行、中石油、制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境内升学单位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985高校。境外升学单位分布于香港、新加坡、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名校, 其中不乏获得常青藤名校录取资格的学生。


七:书记寄语


2020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世界,对中国,对每个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健康生活,美丽中国,更加成为每个人心中具体真实的梦想。作为百年侨校的国家“双一流”大学,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所开设的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高级人才培养专业,正是为每位有志青年学子提供可以实现“健康生活,美丽中国”梦想而大展身手的最好舞台!

同学们,怀揣梦想,憧憬未来,以保障人类健康为己任,积极践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就是你明智的选择!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书记:莫测辉 教授


八:院长寄语


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凸显了医疗健康、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一预言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生命科学已经发展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成了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成了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力。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办学以来,秉承“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校训,凝聚贯穿着暨南大学办学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暨南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造就人才”的育人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外多所名校联合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计划,打通“本--硕--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融产学研教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等,受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专项资助;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全院教职工230余人,拥有院士、“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杰青、“珠江学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若干著名学者和名师;近5年获批973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为培育生命科学优秀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纵有万木垂梢首,唯有暨大生科是归处!暨大生科院将带你感受生物的活力,探索科学的瑰丽。亲爱的同学们,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欢迎你,愿我院成为你实现人生梦想的摇篮!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院长:黄亚东 教授


九:联系方式


学院网站:https://sky.jnu.edu.cn/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20-85226263

学院联系邮箱:tmxyan@jnu.edu.cn

学校首页:广东本科


 找学校


关注广东招生在线




  

  • 延伸阅读
  • 热门阅读
  • 相关评论

[找学校]    [招生简章]    [专业学费]    [录取分数]    [航拍视频]    [最新]


粤ICP备11094791号
【我要报名】  【回到顶部】  【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