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大变化,在读高中生未受影响(3)
2014/12/17 金羊网 阅读: 【放大镜】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其成绩也将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具体要求和使用办法由各省及高校确定。方案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而根据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在明年8月前,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对此评价称,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按考生比例来划分等级,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
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评价材料需班主任及教师签字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尽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要求,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但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
针对这类问题,《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如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
然而,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最终将形成档案,供高校招生学校参考。内容包括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毕业陈述报告及教师评语、典型事实材料及相关证明。方案要求,高中教师要充分写实记录材料,而作为招生依据的材料,除需进行校内公示外,学生、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均需要签名。
高校方面,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省考试院:“广东版”学业水平考试将符合省情
虽然,广东不在首批高考改革试点范围,但全面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广东会争取尽快实现高考改革。
昨日就教育部的最新方案,省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表示,将根据国家要求调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而目前高中在校生不受影响,仍按现行方案考试,“最终出台的广东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也会符合广东实情”。
希望配合改革同步出台教学大纲
实行高考改革,对学生来说,自由选择高考科目是一大进步,学生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竞争,相对公平,但对学校来说,如何开展教学也是一大挑战。
执信中学黄鹂老师透露,按照现行高中教学,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二之后已经全部完成,高三基本都在复习,因此她认为,在不分文理之后,教学怎样开展,应该有一个大纲来指引。
此外,有资深高中教师还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问题,他认为让学生6选3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能有助学生文理兼修,但落实到高校招生时,如何操作?他建议高校招生规范也应该提前出台,作为学生理性选择考试科目的依据。
建议档案全国联网 有据可查减少造假
昨日,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对于新方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现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流于形式。如果真正将此与高考录取挂上钩,更易于学校招到合适的学生,“广东实行改革还没那么快,但家长学生也要开始转变观念,未来可能高校录取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数。”
除了家长学生,张敏强认为学校也应该开始为改革做准备,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真实性和公平性,因此他建议,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同时可以做到全国联网,让高校在招生时能真正将此利用起来。
此外,他认为,信息统一公开,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约束,比如学校提供的材料,高校随时可以验证,当有据可查时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如果我们的机制和流程设计得科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只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公示、质疑和审核机制,就可以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班现象
昨日,广东校长联合会会长、华师附中前校长吴颖民同样认为,新方案下如何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难度差异化的要求,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新挑战。他预测未来学校课程安排或出现不同情况。
其一,根据学生的选择,组织安排教学,最后可能沦为最简单的“文理”班倾向分班;其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课表”,这种方法要求学校在排课时,同时有几个老师开设高中低三种要求的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他同时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总体不强,在管理方面还是要很好地琢磨。
“最后一种,老师开课、学生报名。”吴颖民认为,不排除为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走班制将越来越多出现在学校,即老师不走,学生走,班级概念开始模糊,“这样的上课方式和大学更接近,但在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解决学生的交流问题方面,也需要学校花更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