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考试,人生征途的第一个转折点。同学们总以为完成考试,拿到好成绩,就万事OK了,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填报志愿。志愿填报好了,成绩一般也能进好大学,志愿填错了,再高的成绩也枉然。
一项《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满意,其中有70%的大学生也表示,希望自己有能够重新选择的机会。
那些原本可以上一所更好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大学生,就是由于对填报志愿工作的轻视,最终掉进了的志愿填报陷阱,“坑”了自己的人生。那么,今天师姐就跟大家分析一下,高考填报志愿都存在哪些“陷阱”?
一、不提前准备的陷阱
同学们和家长一直认为只要拿到好成绩,选大学、选专业就都不是问题,填报志愿就无需太过在意,毕竟“成绩才是王道”,拿到高考成绩之后再着手准备也来得及。成绩下来之后,再了解也不晚。实际上,高考填报志愿也是相当大的一个工程,其重要性并不次于备战高考,是影响同学们人生方向的关键一步。
其实同学们和家长并不了解高考报考流程,从成绩公布到志愿填报完成也不过三四天的时间,短短几天,要对全国那么多所高校和专业做到全面了解,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各高校和专业的详细了解,如何能够选出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呢?
二、过分依赖分数线的陷阱
高考填报志愿时,同学们和家长必然要用高校以往的录取分数线作为参照,但很多同学们和家长却过分依赖以往的分数线,导致扎堆报考,人数过多,高校录取分数线被抬高,明明自己的分数已经超过以往的分数线很多,也没有被录取,进而导致同学们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最终高考落榜。
三、混淆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的陷阱
《招生简章》与《招生章程》虽一字之差,但却大有不同。从法律上来说,《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作用,而《招生简章》则基本不具备这个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招生简章》仅介绍一般性报考内容,而报考的核心内容(如录取规则等)则是不公开的,而且部分内容还可能存在夸大的嫌疑。
很多同学们和家长都觉得《招生章程》内容太多,读一读《招生简章》就可以了,就被《招生简章》描述的“美好未来”迷了双眼。
四、掌握不准确的大学信息的陷阱
近些年来,很多大学都进行了更名,的确,大学更名是吸引考生报考的一个有用手段,以往的很多同学们在报考的往往更青睐于类似“中国****大学、**省**大学”的大学,报考时以为该高校实力强、级别高,当进入大学之后,真正了解了大学的实力之后,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实力的大学,哪些是所谓的“野鸡”大学,只有空架子。
还有一些业余机构开始对各大高校进行排名、分类,公布的调查数据明显不够权威,不知情的同学们和家长却信以为真,把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来填报志愿。
五、三种心理陷阱
同学们和家长选大学时,也存在三种心理陷阱即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和恋家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同学们报考时没主见,听从身边人的说词,这些人对填报志愿并没有深入了解,人云亦云不可靠;侥幸心理是有些同学们和家长认为很多高校每年招生都招不够人数,虽然自己的分数不够,也可以尝试钻钻空子,去“碰”一下;恋家心理是有些同学们不想离家太远,采取就近原则,而不去选择外省离家较远的一些大学更适合自己的大学。
这三种心理,都直接导致同学们无法选出更好的大学就读。
通过分析,大家想必已经清楚掌握了高考五大陷阱,希望同学们和家长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能避开这些陷阱,成功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就读好的专业。